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 第117章

三国:从甄府赘婿到开国帝王 第117章

作者:敲敲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1 04:07:50

若非如此,黑山军怎能获得边军精良装备、充足粮饷,更不用说那数以万计的草原骏马?须知在当世,草原战马珍贵异常,连寻常诸侯都难以购置,黑山军却能获得如此庞大数量。

昔日众人不知幕后支持者身份,如今 ** 大白——原来他们最大的靠山,竟是威震天下的燕王殿下!难怪能获得边军精良武装、充足物资与无数草原战马。燕国富甲天下,绥北城更掌控着北方草原战马贸易。

众将领齐刷刷起身,向张牛角抱拳高呼:\"末将等愿归顺燕国,效忠燕王殿下!\"

诚然,燕王殿下确实是平定百万黄巾军的主要人物,但在座将领并不怨恨。须知燕王对待黄巾降卒可谓仁至义尽,北疆五郡安置了大量前黄巾成员,使其得以安居乐业,过上梦寐以求的生活。

众将领无不感念燕王恩德,听闻归顺之议时,竟无一人显露迟疑之色。张牛角虽早料到此结果,却未料众人态度竟如此坚定决绝。

张牛角满意地点头笑道:\"跟诸位说句心里话,我与燕王素来交好,称得上是知心好友。\"

北疆五郡本就有不少黄巾旧部,燕军中也多有昔日弟兄。既有我与燕王的交情,再加上军中袍泽的举荐......

待黑山军归顺后,燕王定不会亏待在座各位。诸位尽管放心,跟随燕王必能建功立业,将来封官加爵,光耀门楣,前程不可限量!

众将领心知肚明,大首领这是在宽慰他们,示意归降燕国后不必担心排挤打压,反而会得到重用。

将领们再次抱拳高呼:\"我等愿随大首领效忠燕王,拯救天下苍生!\"

张牛角喜形于色,当即下令:\"好!全军听令:即刻焚寨毁营,清点物资,收起黑山旗号,改树燕国旗帜,整军开赴蓟城!\"

\"得令!\"众将齐声应诺,转身疾步离去。

张牛角又暗中传信给黑山军外围势力,称天下大乱,可先占据地盘,待日后归顺燕王时作为晋见之礼。

他深知此战关系重大——既是三十万黑山军投效燕国的首战,更关乎众将前途。纵有三十万雄兵,也须谨言慎行,丝毫不敢倨傲。

按军师将令,他先派人联络驻守上 ** 黄忠,将八万黑山铁骑交其统率。待黄忠率两万神机营与八万铁骑截断鲜卑粮道后......

张牛角亲率二十二万步卒,浩浩荡荡向蓟城进发。

他心知肚明:虽暗中归附燕国多时,却始终未曾在朝堂与军前露面。

在朝堂与军中缺乏根基的他,若想谋求更好前程,必须与燕国武将建立良好往来。

北疆战事以防御与小规模反击为主,骑兵难以发挥关键作用。

不如将八万黑山铁骑交由黄忠统领,北上草原作战。此举既能攀附黄忠这层关系,又可表明心迹——既无拥兵之野心,又能借机立下更大战功,实乃一箭三雕!

驻守上**的黄忠先前已收到军师密信,对张牛角的调兵毫不意外,从容整编了八万铁骑。他正愁兵力不足,如今凭空多得八万精锐,岂有推拒之理?

黄忠毫不担 ** 山军不服管束。燕国所有军队只听命于最高统帅——燕王。黑山军既是燕王暗中培植的力量,自然深谙军规。

手握十万铁骑,黄忠对完成任务更添把握。他火速整编部队,自云中郡突入鲜卑草原,直奔绥北城驰援。唯有先解绥北之围,方能放手血洗鲜卑各部。

另一路,张牛角率二十万步兵向燕都急行军,沿途扫荡敌军散兵,逐步压缩其活动空间。尽管敌军主力仍集结于蓟城——这座燕国与北疆的政治、经济、军事核心。攻陷都城意味着俘获百官、王室,掌控北疆五郡及国库钱粮。

张牛角虽急于驰援,却不得不兼顾沿途城池安全,只得采取稳扎稳打策略,步步为营向蓟城推进。

永汉元年五月,冀州邺城。

刘凤率赵云、典韦、周泰及三千精锐铁骑、三万轻骑,疾驰进入魏郡境内。冀州牧刘虞盛情相邀,设宴款待。

席间,刘凤详述诸侯联军讨董始末,又言明领军返燕缘由。刘虞听罢,搁下酒杯叹道:\"酸枣会盟本为诛贼盛事,惜吾不善兵事,未能亲赴。然已遣韩馥、袁绍率军代往,更倾粮草以助。\"

\"岂料公孙瓒、公孙度竟勾结异族作乱,致使讨董大业功亏一篑。子度且宽心,冀州虽兵寡,然推行燕国新政多年,府库充盈。吾必竭尽粮草助你平定北疆,重振汉室!\"

刘凤心中暗喜:\"正愁如何开口,叔父竟主动相助。这般仁厚长者,乱世实难立足。他日当尽力保全。\"

当即面露感激:\"多谢叔父。后军正护送数十万洛阳百姓北上,亟需粮草接济。\"

冀州求援

刘凤拱手请求:\"叔父,数十万洛阳灾民即将路过冀州,恳请您能伸出援手,救济些口粮。\"

此时燕国后军押运着大批粮草辎重,此前征战西凉时还缴获了数千车粮草。但这些粮饷仍不足以供养五六十万灾民。望着冀州官仓堆积如山的存粮,刘凤特意前来商议借粮之事。

刘虞不假思索应允:\"此乃分内之事!子度尽管放心,救助受灾百姓,我这个做叔父的岂能袖手旁观?\"

他信心十足地保证:\"别的不敢说,单论粮草储备,冀州官仓可比燕国充实得多!所有粮饷问题,都交给叔父来办!\"

这番话并非夸口。作为帝国粮仓,冀州土地肥沃,耕地面积远超北疆,粮食产量自然更为丰盈。刘虞主政以来注重民生,未大规模扩军,军粮消耗极少。反观燕国,既要供养十五万大军与数十万战马,粮饷开支确实惊人。

............

翌日拂晓,燕军埋锅造饭后就拔营启程,向着蓟城疾行。当刘凤率部进入燕境时,接获战报:东部叛军已基本肃清!

通过隐秘卫呈报的军情,刘凤了解到张牛角统率二十二万步卒稳扎稳打,逐步收复失地,正朝着都城推进。对此战果,刘凤颇为欣慰,暗赞这名爱将确实不负栽培。

张牛角主动将八万黑山铁骑交给黄忠统领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刘凤耳中。对此,刘凤保持了沉默,未作任何回应。

不过张牛角的这一举动,让刘凤对他的评价提高了许多。此人深明大义,懂得审时度势,将来必是可堪大任的将才。

刘凤片刻不停,立即率领三万三千精兵继续向王都蓟城进发,希望能尽快解王都之围。如今各方准备已然就绪,是时候展开反击了。数十万敌军在北疆肆虐的时间已经够久了!

刘凤最初的战略,就是在王都蓟城与敌军二十万主力展开决战,一举将其击溃。然而当刘凤率军赶到蓟城时,却发现围城的敌军早已撤离。如今的蓟城四周,连一个敌军的影子都看不见。

满心疑惑的刘凤带着数万军队进入蓟城,迅速返回燕王宫,并召集文武百官在宣明殿议事。得知燕王归来的消息,众官员立刻放下手中公务,赶往宣明殿。

宣明殿内,刘凤已脱去七海蛟龙甲,换上舒适的王袍,威严地端坐在御座之上。殿下的文武百官齐齐躬身行礼:\"臣等拜见王上!\"

\"众卿免礼。寡人不在的这些日子,辛苦诸位了。\"刘凤环视群臣,面带困惑地问道:\"诸位,寡人接到隐秘卫的情报,说有二十万敌军围攻王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寡人火速带兵赶回,却连一个敌人都没见到?\"

文官之首荀彧手持玉板,上前一步躬身禀报:\"回禀王上,事情是这样的......\"

原来当公孙瓒联合鲜卑、**、辽东太守,四方势力集结四十万大军进犯北疆时,隐秘卫和黑衣卫早已在第一时间掌握了情报......

幽州别驾荀彧坐镇北疆,全权执掌燕 ** 政要务。在蔡邕、郑玄、顾雍、荀攸四位重臣辅佐下,五郡之地旬日间便组建起十五万义军,与驻守蓟城的五万黄金火骑兵形成犄角之势。

面对四家叛军主力窥伺王都,荀彧当机立断施行坚壁清野之策。百姓尽数迁入城池,凭高墙深池构筑防线。叛军二十万主力虽猛攻不止,然蓟城既有神机弩守御,又有荀彧独创的泼水成冰之法固墙,始终 ** 。

战事胶着之际,叛军分兵劫掠之计尽数落空——北疆诸城防守严密,反使其损兵折将。粮道更遭燕国水师截断,军心渐乱。当察觉有将领突围向洛阳求援后,叛军不得不二次分兵,却已陷入进退维谷之境。

燕将甘宁与蒋钦率两万水师切断敌军粮道,致使后方补给彻底中断。

为解燃眉之急,联军分兵劫掠周边城镇,岂料派出的劫粮部队非但颗粒无收,反遭燕国守军逐个歼灭。情急之下,公孙瓒决定孤注一掷,集结全军昼夜猛攻蓟城。

然而战机早已贻误——张牛角统率二十二万精锐步卒正星夜驰援蓟城,黄忠十万铁骑已扑向绥北准备围歼鲜卑大军,甘宁水师两万正沿江袭扰敌后。更致命的是,燕王刘凤亲率三万三千轻骑疾驰回援,不日将至。

接连受挫的联军只得仓皇撤军。待敌军退去次日,张牛角大军进驻蓟城,城防实力陡增十倍。

听完荀彧战报,王座上的刘凤哑然失笑:\"这捷报来得当真讽刺!寡人未及亲征,数十万敌军便自行溃退。公孙瓒等人徒有虚名,四十万大军竟落得虎头蛇尾,实在令人失望。\"

随即敕令:\"追剿残敌之事交予褚飞燕、荀攸,文官集团即刻着手善后安抚。\"

这是

刘凤看向荀彧,言道:\"文若,如今并州已归属我燕国疆域,当速选调官员赴任,填充各郡县官职空缺。务使并州全境早日推行燕国政令,实现彻底归化。\"

荀彧肃容执笏:\"臣必当尽快甄选合适人选。然并州幅员广阔,尚需重臣坐镇统筹,不知王上属意何人?\"

刘凤闻言陷入沉思。朝中能臣虽众,或年事已高,或另有重用。目光扫过殿下时,忽见顾雍身影,顿觉豁然开朗。

\"以元叹总督并州,文若以为如何?\"刘凤含笑道出考量。顾雍既是蔡邕门生,又为王妃师兄,更兼治国之才,实为不二人选。

荀彧略作思忖,正色道:\"元叹总理朝政以来,处事明练,未有疏失。若委以并州之任,定能不辱使命。\"

刘凤遂下敕命:\"即擢顾雍为并州牧,总领九郡政务。着即拟表奏报洛阳、长安两廷备案。\"

顾雍出列拜谢:\"臣领旨,谢王上擢拔之恩。\"

刘凤略一点头,沉吟道:\"军务一事,待北疆安定后再议不迟。\"

荀彧对君王的政务安排并无异议,却罕见地就军务上前进言:\"王上,公孙瓒残部已不足为虑,倒是整编降卒之事迫在眉睫。臣虽不该妄议军务,然此事关乎国本...\"

刘凤闻言眉头微蹙。素来恪守本分的荀令君突然谈及军务,莫非其中真有不妥?

\"文若直言便是。\"

荀彧忧心忡忡道:\"北疆战事后,我军骤增三十万黑山军、五万并州降卒,总数已达三十五万之众。整编如此庞大的新军,钱粮调度尚在其次,最要紧的是军心不稳。底层士卒若与旧部对立,恐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