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 第90章 潜流与基石

重生八岁,我是高考神童 第90章 潜流与基石

作者:阿柴不是晋晋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0-30 10:06:09

从新加坡归来,林小一并未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他清楚地知道,标准战场上的短暂僵持,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喘息。真正的较量,早已渗透到更基础、更隐蔽的层面。

“环宇科技”在标准论坛上受挫后,明显调整了策略。明面上的攻击减少了,但暗地里的潜流更加汹涌。林小一通过多个渠道获悉,“环宇”正在加紧游说几家国际主流的芯片架构授权商(如ARm),试图在底层指令集层面增加某些有利于其“统一技术规范”的扩展或限制,这属于釜底抽薪的狠招。同时,其风险投资部门对国内AIot初创公司的扫货式投资仍在继续,甚至开始接触“奇点科技”供应链上的一些二级、三级供应商,意图构建更深的捆绑和情报网络。

面对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生态绞杀,林小一意识到,仅仅依靠产品创新和战术层面的反击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为“奇点科技”构筑更坚固、更底层的基石。

回到公司第二天,他便召开了最高级别的闭门战略会议,与会者仅限于他、周文斌、李明、赵磊等寥寥数人。

“诸位,”林小一开门见山,语气凝重,“我们之前的所有布局,无论是‘天工’、‘铸盾’,还是正在预研的‘破晓’,都建立在一个前提上——我们可以相对自由地获取和使用底层的基础技术,比如芯片、操作系统、开发工具。但现在,这个前提正在被动摇。”

他展示了收集到的情报:“‘环宇’正在试图从芯片架构、操作系统内核、甚至编程语言和编译器层面,构建有利于其生态的技术壁垒。如果我们不未雨绸缪,未来很可能被锁死在一个由他人定义的技术牢笼里。”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不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关乎企业生存根基的战争。

“所以,我们必须启动‘基石计划’。”林小一抛出了一个他深思熟虑已久的构想。

“基石计划?”李明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和凝重。

“对。”林小一走到白板前,写下了几个关键词:

开源指令集与自研核心: “我们不能完全受制于现有的主流芯片架构。研究院要成立专门小组,深入研究开源的RISc-V指令集,并以此为基础,开始设计我们自己的、针对低功耗AI和实时控制场景优化的微架构核心。这不追求短期替代,而是战略备份和技术积累。”

轻量级安全操作系统: “基于‘铸盾’项目的技术积累,剥离出与国防安全无关的通用部分,开发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极致精简、高安全、高实时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作为未来所有‘奇点’设备的底层软件基石。”

工具链与开发者生态: “围绕我们自研的芯片架构和操作系统,构建相应的编译器、调试工具、仿真环境。同时,以‘破晓’项目理念为旗帜,逐步培育一个围绕开放、安全、**保护的开发者社区。”

这个计划野心勃勃,投入巨大,周期漫长,甚至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但在场所有人都明白,这是打破巨头垄断、确保“奇点”长期独立发展的唯一途径。

“这将是一场马拉松,甚至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都看不到完全的胜利。”林小一看着他的核心团队,“但我们必须要做。因为如果我们不做,就永远只能在他人的规则下跳舞,永远有被扼住喉咙的风险。”

没有犹豫,所有人一致同意启动“基石计划”。李明立刻着手抽调精锐力量,周文斌开始规划庞大的资金预算,赵磊则开始构思如何向外界(尤其是投资者和潜在合作伙伴)传达“奇点”这一极具前瞻性和魄力的战略转向。

就在“奇点科技”开始向产业最深处掘进之时,校园里的全国高中生科技创新大赛进入了复赛阶段。

(一)班的三支队伍不负众望,全部成功晋级。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和专业的挑战。

陈锋的“智能篮球训练辅助系统”在室外复杂光线下的识别准确率遇到了瓶颈;顾言的“城市交通流预测模型”需要接入更大规模的真实数据进行验证和调优,但这涉及数据**和权限问题;苏晚晴的“青少年**认知调查研究”则面临着问卷设计科学性、样本代表性和数据分析深度的考验。

三个小组的组长不约而同地再次找到了他们的“资源协调者”林小一。

这一次,林小一没有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他将三人召集到一起,开了一个简短的“诸葛亮会”。

“你们遇到的问题,本质上都是科研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坎’。”林小一看着他们,“陈锋,你的问题是环境变量干扰,这在任何计算机视觉应用中都会遇到,想想‘天工’是怎么解决手势识别在复杂背景下问题的?核心是算法鲁棒性和数据增强。”

“顾言,你的问题是数据获取和伦理,这是所有大数据研究者的难题。除了寻求官方开放数据,是否可以尝试与大学实验室合作?或者利用模拟数据生成技术?”

“苏晚晴,你的问题是研究方法的严谨性。社科研究,问卷设计是门大学问,变量控制、信效度检验……我建议你去请教一下学校的心理老师或者社科院的教授。”

他依然是引导,而非给予。他提供的不是鱼,而是渔场的地图和几种可能的捕鱼方法。

陈锋若有所思地回去了,带着团队成员开始疯狂查阅计算机视觉的论文,尝试各种图像预处理和模型正则化方法。顾言通过林小一提供的一个联系方式,真的联系上了本市一所大学交通学院的副教授,对方对他的课题很感兴趣,同意在数据上提供有限度的指导。苏晚晴则抱着几本厚厚的社科研究方法论着作,和组员们逐字逐句地推敲问卷的每一个选项。

看着同学们在挫折中摸索、在困境中成长,林小一心中有种奇特的满足感。这比他亲自下场帮他们搞定一切,更有意义。

然而,平静的校园生活之下,一股针对林小一个人的潜流,也在悄然涌动。

几次阶段性的年级测验,林小一因为频繁的公司事务和近期倾注大量精力在“基石计划”上,成绩出现了小幅波动,虽然依旧保持在优秀线以上,但不再像以前那样一骑绝尘、遥遥领先。

一些微妙的议论开始在某些角落滋生。

“看来天才也得花时间学习啊。”

“听说他公司最近在国际上吃了瘪,是不是受影响了?”

“本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硬要挤在我们这里,何必呢……”

这些声音很小,但如同蚊蚋,挥之不去。连陈锋都忍不住在一次球后悄悄问林小一:“林顾问,是不是公司那边压力太大了?有啥需要兄弟们帮忙的,尽管说!”

林小一只是笑了笑,拍了拍他的肩膀:“没事,专心准备你的比赛。”

他不在乎这些议论。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分数和排名。校园对他而言,是汲取基础知识的土壤,是观察人性的窗口,是维系正常情感连接的纽带,而非证明自己的唯一战场。

但苏晚晴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一次放学后,她递给林小一一本薄薄的、手抄的诗集,里面是她精选的一些关于坚持、孤独和内心力量的诗歌。

“偶尔看看,或许能静心。”她轻声说,没有多言。

林小一接过诗集,感受到了那份不着痕迹的关心,心中微暖。

他将诗集放进书包,与里面那份关于RISc-V指令集架构分析的厚重报告放在了一起。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他的行囊中奇异地共存。

回到家中,母亲张蕙兰的气色越来越好,甚至开始在林大山的陪伴下,在小区里慢慢散步。看着父母相互扶持的背影,林小一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家,始终是他最温暖的港湾和最坚实的后盾。

他走进书房,打开了三块屏幕。

一块显示着“基石计划”的初步技术路线图。

一块是周文斌发来的,关于如何应对“环宇科技”在芯片授权层面潜在威胁的几种预案。

最后一块,是苏晚晴给的那本手抄诗集,摊开的那一页,正好是一首关于“根”与“翅膀”的短诗。

林小一的目光在三块屏幕间流转,眼神深邃。

潜流在暗处涌动,基石在深处铺设。校园的青春与商海的沉浮,家庭的温暖与战略的冰冷,在他身上交织、碰撞、融合。

他知道,自己选择的是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但他更知道,唯有将根扎得更深,才能让翅膀飞得更高,更远。

他深吸一口气,手指在键盘上敲下“基石计划”项目组的第一个正式任务指令。一场更为漫长、也更加关乎根本的征途,就此启程。而这一次,他不仅要赢在当下,更要为“奇点”赢得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