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36章 庄周梦蝶道逍遥 荀况化性起伪争

法家锐意西秦,兵家纵横沙场,墨家非攻救世,儒家仁礼布道……稷下学宫之内,诸子思潮如江河奔涌,碰撞激荡,将战国之世推向思想之极盛。然,物极必反,道枢终始。当百家皆以“有为”之姿,积极介入世道变革之时,亦有智者反其道而行之,追索宇宙之本真,叩问人心之幽微,于纷扰乱世中,开辟出一条指向精神绝对自由与人性深刻剖析的全新路径。此二人,一者名为庄周,一者名为荀况。

宋国蒙地,濮水之滨。

此处远离中原烽火,亦非临淄繁华。云梦大泽,烟波浩渺,草木葳蕥,鱼鸟自在。一位衣着简朴,甚至有些褴褛的清瘦中年人,正悠然垂钓于濮水之上。其神态安闲,目光澄澈,仿佛与这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周身流转着一股清静无为、逍遥自在的道韵,与稷下学宫内诸子争鸣的紧张激烈判若云泥。他便是庄周(庄子)。

庄周并非寻常隐士。其神魂深处,蕴藏着一丝极为精纯古老的先天道源,与那高居大罗天玄都紫府的太上老君所执掌的“大道”本源,有着千丝万缕的玄奥联系。某种意义上,他乃是老子“道法自然”思想在人间最彻底、最富灵性的继承者与发扬者,然其行事风格,却又与老子之凝重迥异,更显飘逸不羁,汪洋恣肆。

他并非不学,早年亦曾遍览群书,深研百家,然最终皆“芴漠无形,变化无常”,化入其独有的“道”境之中。于他而言,儒家之礼乐,犹如“附赘悬疣”;墨家之勤苦,好似“操舟之技”;百家之争鸣,不过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浅见争执。

是日,垂钓之余,庄周于树下小憩。忽梦自身化为一只斑斓蝴蝶,翩翩起舞,遨游花丛,“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此“庄周梦蝶”之喻,并非寻常奇谈,而是其道境修为的自然显化。其神魂中那丝先天道源,于梦中与天地万物交融,打破了“物”与“我”、“梦”与“醒”、“生”与“死”的绝对界限,直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齐物”至境。

醒后,庄周抚掌而笑,遂着书立说,文风“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其倡“逍遥游”,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绝对精神自由;主张“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反对以人为的造作(如仁义、礼法)去破坏自然的本性(天道);其“庖丁解牛”之喻,阐发“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顺道而行;其“混沌之死”之寓,痛惜文明对自然本真的戕害。

庄周之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生命本质与宇宙真谛的一种极致诗意的探索与超脱。其说一出,宛若在百家争鸣的沸鼎之中,注入了一股清冽的寒泉,令许多沉迷于世俗功名与学说争执的士子豁然警醒,开始反思“道”的更深层含义。然其学说过于玄妙高远,亦被儒家斥为“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被法家视为“无用之学”。

幽冥地府,平心殿。

平心娘娘感应到庄周身上那纯正无比的先天道源气息,漠然道:“此子深得‘自然’之妙,近乎冥寂。然其齐生死,等万物,似有扰轮回秩序之嫌。着功过司留意,然其未行逆乱之举,暂不干涉。”

“领法旨。”

天庭,凌霄宝殿。

昊天上帝目光扫过濮水,微微颔首:“太上道友之道,得此子而愈显精妙。逍遥物外,齐同生死,亦为天道之一隅。然,过犹不及。着宣化署,可略洒启迪之念,引其关注民生疾苦,莫要全然遁世。”

“臣遵旨。”

与此同时,稷下学宫之内,另一场关乎儒家根本的深刻变革,正在酝酿。

自孔子殁后,儒分为八,各执一端。至战国中期,孟子倡“性善”,言“仁义”,高扬“民贵君轻”,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推向高峰。然其说虽正大光明,却于列国争霸的残酷现实中屡屡碰壁,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此时,一位年约五旬,容貌肃穆,目光锐利如鹰隼的学者——荀况(荀子),应齐襄王之聘,西入稷下学宫。其时,田骈等老一辈学者皆已去世,荀况“最为老师”,且“三为祭酒”,成为稷下学宫后期最重要的领袖人物。

荀况亦为儒家大师,然其学说不拘门户,批判性地总结吸收了道、法、名、墨等各家思想,对儒家内部尤其是孟子的学说,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与重构。

其论与孟子根本对立处,在于“人性”之辨。孟子道“性善”,认为仁义礼智乃人性固有之“端”,只需扩而充之。荀子则断然倡“性恶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况于学宫高坛之上,声如洪钟,语惊四座,“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此论石破天惊!直接将儒家道德的根基,从先天的“善端”转移到了后天的“化性起伪”之上。“伪”者,人为也。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其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教化与礼法约束。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 礼法,并非孟子所言内心善端的自然流露,而是圣人为约束人性之恶、治理社会混乱而制定的外在规范与制度。由此,荀子极大地强调了后天学习、“积善成德”以及礼法制度的重要性。

其说虽仍以“礼”为核心,然此“礼”已非孔子所言之涵容温情的周礼,而是近乎法度,带有强烈的外在强制性与工具理性色彩。故荀子门下,乃出韩非、李斯这等法家集大成者与实践者,绝非偶然。

荀子之学,实为儒家面对战国乱世,为求“经世致用”而进行的一次重大调整与现实主义转向。其说在稷下学宫引发轩然大波,支持者认为其切中时弊,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国之道;反对者(尤其是孟氏之儒)则斥其背叛孔孟真传,堕入法家歧途。

天庭,文曲星宫。

文曲星君本体感应到人间儒家内部这场关于“性善”“性恶”的激烈争辩,星辉微颤。“孟子承吾善端,荀况察乎现实,皆有所见,然各执一偏。人道之复杂,岂是善恶二字可尽?然此争鸣,有益于儒学深化,且观之。”

一道温和的星辉,同时洒向孟轲与荀况所在之地,并非偏袒,而是助其思维愈发清晰敏锐。

西方极乐世界。

准提道人亦有所感:“荀况言性恶,近于我‘众生皆具烦恼障’之见;其重教化,亦合我‘勤修戒定慧’之路。此子之说,或可为佛法东传,预铺思想之阶。可令行者,稍加关注。”

“谨遵法旨。”

庄周与荀况,一者超然物外,逍遥于天地之间,将道家思想推向浪漫主义的顶峰;一者扎根现实,化性起伪,将儒家学说进行冷峻的现实主义改造。二者看似背道而驰,实则从不同方向,将百家争鸣的思想深度与哲学高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境界。

他们的出现,标志着百家争鸣已从早期的学派创立与外部辩难,进入了内部深化、自我批判与理论重构的成熟阶段。思想的浪潮,并未因成熟而平息,反而因其深邃,激起了更为汹涌的波澜。

而这波澜之下,暗流涌动。法家之术已在秦国扎根,兵家之锋正撕裂山河,纵横之策搅动列国外交……一个需要更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来整合与指导的时代,正在呼唤着最后的总结者与践行者。百家思想,即将迎来它们最残酷的试炼场——由法家思想武装到牙齿的、虎狼般的秦国,以及那位即将诞生的、要吞并六国、混一宇内的千古一帝。

洪荒诸圣的目光,已悄然投向了西方的咸阳城。昊天镜光流转,映照出一片肃杀之气冲霄而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