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猎传奇 > 第803章 双轮省力磨粮机与蜂窝省柴柴炉

冻雾把村落裹成一片朦胧的白,茅草屋顶的积雪在晨光里泛着冷光,风一吹就簌簌往下掉,落在泥地上积成小小的雪堆。阿图推开磨坊门时,冻雾钻进衣领,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村口的石磨旁,几个村民正围着冻成硬块的黑麦叹气——两个汉子推着磨杆,磨盘“吱呀”转动,却只磨出少量碎渣,冻黑麦卡在磨齿里,得用木棍反复清理;不远处的茅草屋前,老妇正用陶碗敲着冻硬的腌野猪,肉冻得比石头还硬,敲了半天只掉下来一小块碎渣;

教堂的石墙下,教士正用铁锹清理地窖口的积雪,石墙上的宗教浮雕被雪覆盖大半,只露出模糊的十字轮廓,穿粗布长袍的他怀里抱着一捆干麦芽,袍角沾着的雪粒融化后,在石墙上留下湿痕。

“石磨磨冻粮太费劲,半天磨不出两碗粉,做的麦饼又硬又涩;柴薪只够烧三天了,陶灶烧柴太快,半夜得起来添柴,不然帐篷里就冻得结霜;还有,咱们的帐篷被风雪刮破了个洞,雪渗进去把睡袋弄湿,得做个能补漏还抗风的东西;村民说他们的地窖里有去年的冻栗子和一坛麦酒,愿意用这些换能省力磨粮、省柴取暖的工具,还说有块铁匠打的旧铁盘,能给咱们做工具零件——他们的麦种也快吃完了,急着磨粉做饼。”

雅兰拎着一块冻黑麦团从石磨旁回来,麦团表面结着薄冰,敲在石臼上发出“梆梆”的响,“我尝了口村民的麦饼,咽着费劲,他们说冻粮磨不细;教士说教堂的地窖里有晒干的薄荷,能煮肉去腥味,愿意用薄荷换咱们的干净水和磨好的细粉。”

陈沐阳扛着一根冻脆的枯树枝从林边回来,树枝上还挂着雪沫:“林里的硬木冻得比铁桦木还硬,砍回来的柴得劈成小块才好烧,可柴刀太钝,半天劈不开一根;石磨磨冻粮费劲是因为没借力,得做个带双轮和杠杆的磨粮机,省一半力;陶灶烧柴快是因为柴薪没充分燃烧,得做个蜂窝结构的柴炉,让柴烧得透;帐篷补漏用芦苇编帘,比单纯糊泥抗风——中世纪的村民冬天都靠硬推石磨、烧粗柴过,咱们做的工具要是好用,换点栗子、麦酒,再换块新柴刀,够撑到下一场雪。”

奇伯坐在磨坊的陶灶旁,手里正用磨石打磨一块旧铁盘,铁盘在火光里泛着冷光,边缘渐渐磨得光滑:“先做三件事:双轮省力磨粮机、蜂窝省柴柴炉、芦苇编织补漏帘。磨粮机解口粮,柴炉省柴取暖,补漏帘防雪;上午做好工具,下午帮村民磨粮换物资,劈柴补帐篷,傍晚煮野猪、烤栗子,赶在明晚更冷的冻雾来前把事做完,别断了柴和粮。”

族人们没敢耽误,立刻在磨坊旁的雪地上分工,冻雾落在他们的头发上,很快就结了层白霜,却没人停下手里的活——

奇伯和塔卡先动手做“双轮省力磨粮机”。他们找了块三尺见方的厚石板当磨台,石板中间钻一个两寸宽的圆孔,孔下接一个陶制的粉槽;磨台的两侧,各装一根三尺长的硬木轴,轴上套着一尺高的木轮(木轮边缘裹一层薄铁皮,增加耐磨性);木轮的外侧,各装一根六尺长的杠杆,杠杆末端绑一块厚木槌(增加下压力,推磨时更省力);磨台的上方,装一个“双齿磨盘”——上下两个磨盘都用硬木制成,磨盘表面刻满螺旋状的磨齿,上磨盘的顶端钻一个三寸宽的进料口,进料口内侧贴一层薄铁皮(铁皮能传导陶灶的余温,提前软化冻粮);最后在杠杆的中段绑一根粗藤,藤的另一端固定在磨坊的木梁上(拉拽时能辅助磨盘转动,减少力气)。

磨粮机做好后,雅兰将冻黑麦块放进进料口——塔卡和阿图各推一根杠杆,木轮带动磨盘“吱呀”转动,冻黑麦块在进料口遇热软化,细腻的黑麦粉顺着圆孔漏进粉槽,半炷香就磨完了村民石磨半天磨不动的冻黑麦。围在旁的村民眼睛亮了,领头的汉子搓着手笑:“一坛麦酒!再加一筐冻栗子!换你这磨粮机用三天,再帮咱们磨完谷场的冻粮,晚上我让婆娘煮野猪豌豆粥,给你们送一大碗!”

陈沐阳和雅兰则做“蜂窝省柴柴炉”。他们从陶土坑挖来陶土,掺三成细沙反复揉捏,捏成两尺高、一尺宽的炉形,炉身做双层夹层,夹层里填进干燥的麦秆碎(麦秆蓬松保温,能留住热量);炉的内侧刻满蜂窝状的小孔(小孔能让空气流通,让柴薪充分燃烧,减少烟雾和浪费);炉的底部钻一个半寸大的进风口,进风口处装一个可调节的木闸(控制进风量,调节火势大小);炉的顶部做一个圆形炉口,炉口边缘捏出外翻的边(方便架陶锅煮食);炉口上方盖一个陶制的烟囱,烟囱延伸到磨坊外(避免烟雾在磨坊里聚集);最后在炉的外侧,缠一层浸过树胶的韧藤(增强炉身稳固度,还能防烫手)。

柴炉做好后,陈沐阳往炉里添了几根干柴,点燃后火苗很快旺起来,蜂窝孔让柴薪烧得充分,没多少烟雾,磨坊里很快就暖和起来,比之前的陶灶省了一半柴薪。教士路过看到,笑着说:“一捆干薄荷!再加半袋冻麦芽!换你这柴炉用两天,帮教堂的地窖也装一个,不然地窖里的麦种要冻坏了。”

雅兰则趁着他们做磨粮机和柴炉的功夫,做“芦苇编织补漏帘”。她从教士那换来晒干的芦苇,先将芦苇放在陶灶旁烘软(避免编织时折断);然后将芦苇分成粗细两种,粗芦苇做经,细芦苇做纬,编成长两丈、高五尺的矩形帘幕,编织时每隔一寸就用细藤绑紧,形成致密的网格(风雪透不进来);补漏帘的上下两端,各缝一根粗藤绳(用来固定在帐篷的木架上);最后在补漏帘的边缘,缝上一层薄兽皮(兽皮能挡住雪水渗进芦苇,延长帘幕寿命)。

补漏帘做好时,日头刚过教堂的尖顶。陈沐阳和塔卡扛着补漏帘去加固帐篷——将补漏帘围在帐篷的破洞处,藤绳牢牢绑在帐篷的木架上,底部用石块压实,刚好挡住风雪,阳光透过芦苇缝隙洒进帐篷,里面顿时暖和了不少,比单纯糊泥的帐篷抗风多了。

下午的日头偏西时,众人分成两路:奇伯和塔卡扛着双轮磨粮机去帮村民磨粮,换回来一坛麦酒和一筐冻栗子;阿图和陈沐阳则带着新做的柴刀去林里劈柴,柴刀锋利,冻硬的硬木也能轻松劈开,半时辰就劈了十捆干柴,够烧五天;雅兰留在磨坊,用村民送的冻栗子和麦芽,烤了一炉麦芽栗子饼——饼里加了少量猪油,甜中带香,比单纯的黑麦饼更爽口。

傍晚时分,冻雾渐渐散了,夕阳的余晖透过云层,给雪地镀上一层淡淡的金。磨坊的蜂窝柴炉里烧得火旺,雅兰正用村民换的腌野猪煮野猪豌豆粥——粥里加了冻栗子和干薄荷,香气混着麦香飘满了磨坊;陈沐阳将磨好的黑麦粉装进防鼠储粮柜,柜门上还贴了张用炭画的简单符号,提醒大家关紧门;奇伯坐在炉边,用磨石打磨新换的柴刀,准备明天再去林里多劈些柴;塔卡则帮着雅兰把烤好的麦芽栗子饼装进陶缸,缸口用蜡封好,放在温暖的角落,防止冻硬。

村民的婆娘如约送来一碗野猪豌豆粥,粥里飘着油花,豌豆煮得软烂,还撒了点干薄荷,喝一口暖到心里;教堂的钟声敲了五下,晚祷的歌声从石墙后传来,混着雪粒落在茅草屋顶的“沙沙”声;磨坊的门口,双轮磨粮机靠在墙边,磨盘上还沾着少量细粉;蜂窝省柴柴炉里的柴薪还在燃烧,散发着温暖的热气;芦苇补漏帘挂在帐篷外侧,挡住了即将到来的风雪。

阿图正往陶锅里添最后一把干柴,粥面上的油花泛着金黄;雅兰将烤好的栗子剥壳,递了一颗给身边的陈沐阳;奇伯则在检查柴炉的蜂窝孔,确保没有堵塞;塔卡坐在炉边,捧着一碗野猪豌豆粥,小口喝着,粥里的栗子带着微甜,解了野猪的油腻。没人说话,每个人都在忙着手里的事,初冬的寒意虽浓,可充足的柴薪、喷香的热食、严实的帐篷,却让这个中世纪的夜晚,多了几分安稳的底气——明天他们还要用柴炉帮教堂的地窖供暖,再去林里多劈些柴,为漫长的冬天攒下更多物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