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猎传奇 > 第787章 浊水净化与谢肉节麦饼

雪化后的晨雾裹着潮气,让村落的泥土路变得泥泞不堪。阿图推开磨坊门时,鞋底陷进泥里半寸,她抬头望去——村口的水井旁围满了村民,几个女人正用粗陶罐舀水,罐里的水泛着黄褐色的浑,混着雪融后冲下来的泥沙;井沿的石缝里还挂着未化的冰碴,滴下的水珠砸在泥地上,溅起细小的泥点。不远处,几个村民蹲在河边,手里举着简陋的木叉,对着刚解冻的河面叹气——冰化后河里的鱼多了,可木叉扔出去十次有九次落空,忙活半天也抓不到几条;教堂的石墙上,之前积的雪已经化尽,露出墙面上模糊的宗教木雕,穿粗布长袍的教士抱着一本皮封面的书,踩着泥路往磨坊走来,袍角沾了不少泥点。

“井水太浑,煮出来的粥都带着泥沙,之前的净化器滤不干净;河里的鱼虽多,可木叉根本不管用,咱们的熏肉干快吃完了,得存点鲜鱼;还有,村民说后天是‘谢肉节’,按习俗要吃麦饼,可咱们缺酵母和猪油,村民愿意用麦种和麦酒换能做麦饼的工具,说他们的土炉烤饼总烤糊,还得靠咱们的陶炉。”雅兰拎着一个空陶罐从河边回来,罐底沾着的浑水顺着罐壁往下滴,“我尝了口河水,比井水还浑,里面飘着枯草,根本没法喝;教士说教堂的地窖里有去年的麦芽,能做酵母,愿意用麦芽换咱们的净化水。”

陈沐阳扛着伐木斧从林地回来,斧柄上沾着湿泥:“雪化后林地的榛子树冒了新芽,可野兔躲进了树洞,陷阱空了两天;井水的泥沙太细,之前的单层净化器挡不住,得做多层的;鱼叉得改改,冰化后鱼游得快,光靠手臂力气扔不准,得加个弹性装置;麦饼的发酵罐也得做,不然麦芽发不起来,饼会又硬又涩——中世纪的村民不都用陶土罐发酵嘛,保温好还能留住酵母活性。”

奇伯坐在磨坊的陶灶旁,手里正用磨石打磨一块陶土片,陶土片在火光里泛着湿润的光泽:“先做三件事:多层浊水净化器、弹性捕鱼叉、陶土发酵罐。净化器解决喝水问题,鱼叉存鲜鱼,发酵罐做麦饼换物资;上午做好这三样,下午去净化井水、河边捕鱼,傍晚烤麦饼,赶在谢肉节前和村民换麦芽、麦酒,别耽误了节日的食材。”

族人们没敢耽误,立刻在磨坊旁的空地上分工,晨雾还没散就忙开了——

奇伯和塔卡先动手做“多层浊水净化器”。他们找了根四尺长的空心陶管(从陶土坑挖的陶土捏制,阴干后没烧透,留着孔隙透气),陶管外侧用石刀刻出四个圆形开口,分别对应“粗滤、细滤、精滤、活化”四层;陶管的一端用薄木片封死,木片中央钻个小孔,装着带阀的木塞(方便接净化后的水),另一端留着开口倒浊水;然后往陶管里分层填滤材:最上层铺三寸厚的碎木炭(从陶灶里烧透的,能吸附大颗粒泥沙),中间层铺两寸厚的多孔砂岩(从河边采的,孔隙能滤掉细沙),下层铺一寸厚的活性炭(从铁匠铺换的,能吸附异味),最底层铺一层晒干的苔藓(能活化水质,让水带点清甜);每个开口都装着可开合的陶门(方便更换滤材),陶管外侧缠三层浸过树胶的韧藤(增强陶管强度,防止裂开);最后做了个木架,将陶管固定在磨坊门口,接水时不用一直捧着。

净化器做好后,阿图拎来一桶浑浊的井水倒进去——浊水顺着滤材往下渗,粗滤层的木炭很快吸满泥沙,细滤层的砂岩让水变得清澈,最后从木塞流出来的水,透明无杂质,凑近闻不到土腥味,喝一口还带着苔藓的淡甜,比之前的单层净化器效果好三倍,连细如粉尘的泥沙都能滤掉。教士刚好路过,尝了口净化水,笑着说:“教堂地窖的麦芽,换你这净化器用一天怎么样?”

陈沐阳则做“弹性捕鱼叉”。他找了根五尺长的硬木杆做叉柄,杆身刻满螺旋状防滑纹路,纹路里嵌干燥的树脂(握柄时不滑手);叉柄前端钻一个四寸深的孔,孔里装一根两尺长的金属叉头(用铁匠换的铁锭打制,叉尖分三叉,每叉都磨锋利,叉身刻倒钩纹,勾住鱼不会滑掉);叉柄中段绑一根“弹性藤”——选的是林地里的老藤,泡在温水里软化后,拉到最长再晾干,反复三次让藤条弹性稳定,藤的两端分别绑在叉柄和叉头尾端;叉柄末端装一个小扳机(用硬木做的,卡住叉头,扣动扳机就能释放弹性藤,将叉头弹射出去);最后在叉柄外侧缠一层厚兽皮(防弹射时震动震手)。

捕鱼叉做好后,陈沐阳扛着去河边试——他瞄准水面下的一条银鳞鱼,扣动扳机,弹性藤“啪”地弹开,叉头带着呼啸声射进水里,“哗啦”一声,倒钩纹牢牢勾住鱼身,拉回来时鱼还在挣扎,却没挣脱;半个时辰就捕了五条,比之前的木叉效率高十倍,鲜鱼的问题终于解决。

雅兰和奇伯则做“陶土发酵罐”。他们从陶土坑挖来细腻的陶土,掺了少量细沙(增强罐身韧性),反复揉捏成泥团;然后将泥团捏成一尺高、半尺宽的罐形,罐口捏成外翻的边(方便盖盖子),罐壁做的比普通陶罐厚半寸(保温性好,利于酵母发酵);罐的内侧抹一层薄猪油(从村民那换的,防止面团粘在罐壁上);捏好后放在陶灶旁阴干,阴干后放进陶灶里慢烧一个时辰,烧到罐身变成红褐色;取出后等降温,在罐口盖一块浸过温水的粗布(保持罐内湿度),罐的外侧缠一层厚麦秆(进一步保温,让酵母活性更稳定)。

发酵罐做好时,上午的日头刚爬过教堂的尖顶。教士如约送来麦芽,雅兰立刻动手做酵母:将麦芽磨成粉,加温水调成糊状,倒进发酵罐里,盖好粗布,放在陶灶旁保温——中世纪的村民做酵母都用麦芽,靠麦芽里的糖分发酵,比单纯用面粉发得更快,还带着淡淡的麦香。

下午,陈沐阳和塔卡用净化器净化了两罐井水,装满磨坊的储水罐;阿图则将捕到的鱼处理干净,抹上粗盐,挂在暖炉上方晾干,做成咸鱼干,比熏肉干更易储存;雅兰的酵母也发好了,罐里的麦芽糊冒起细小的气泡,带着酸甜的香气。

傍晚时分,众人开始做谢肉节麦饼。雅兰将黑麦粉、酵母、少量蜂蜜(从村民那换的)、猪油混合,加净化水揉成面团,放进发酵罐里再醒发半个时辰——面团醒发后变得蓬松,比没发酵的大了一倍;然后将面团分成拳头大的小块,擀成半寸厚的饼,饼上刷一层蜂蜜,撒上几粒芝麻(教士送的);奇伯则将陶炉烧旺,把饼放进炉里,半个时辰后,麦饼的香气飘满了磨坊,饼的表面烤得金黄,咬一口松软香甜,比村民用土炉烤的不糊还入味。

村民们闻到香味,纷纷拎着陶罐来换——有的用麦酒换,有的用腌肉换,还有的用麦种换,磨坊的储物架上很快堆满了物资;铁匠扛着一块新打制的铁铲头来换饼,笑着说:“我家的土炉烤了十年饼,都没你这炉烤的香,这铁铲头送你,挖泥更省力。”

夕阳落下时,磨坊的陶炉里还烤着最后一炉麦饼,暖炉的火还旺着,咸鱼干挂在炉边慢慢晾干;净化后的井水装在陶罐里,清澈见底;发酵罐里还剩半罐酵母,留着下次用。远处村落的泥土房里亮起了火光,村民们的笑声和谢肉节的歌谣隐约传来,教堂的钟声敲了五下,教士站在磨坊门口,手里捧着一块麦饼,正和雅兰说着节日的习俗。

阿图正将换回来的麦酒倒进陶碗,递给身边的陈沐阳;奇伯则在检查新换的铁铲头,用磨石打磨边缘;塔卡坐在暖炉旁,吃着刚烤好的麦饼,饼上的蜂蜜还带着甜味。没人说话,每个人都在忙着手里的事,雪化后的泥泞虽还没干,可干净的水、新鲜的鱼干、香甜的麦饼,还有换来的物资,都让这个即将到来的谢肉节,多了几分安稳的底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