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猎传奇 > 第168章 失落节点的重生

修复古埃及天文台的能量网络后,陈宇团队的行程并未停歇。回开罗的飞机上,他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巴基斯坦的信件。信中附着的照片显示,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遗址中,出土了一些刻有神秘符号的青铜圆盘,其纹路与三星堆青铜器上的符号存在微妙关联。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地还发现了一尊三米高的石像,石像手持的装置竟与古埃及太阳权杖的造型惊人相似。

“这可能是全球文明网络的又一节点。”陈宇摩挲着照片,眼中燃起兴奋的光芒。他立刻联系了巴基斯坦考古学家阿米尔·汗,对方告诉他,这批文物刚被发掘,但当地政府希望国际团队共同参与研究。三天后,陈宇一行踏上了前往哈拉帕的旅程。

抵达哈拉帕时,正逢雨季尾声。干燥的沙漠与这座四千年前的古城形成了鲜明对比——街道呈棋盘状延伸,排水沟渠至今仍能疏导雨水,圆形谷仓的夯土墙厚达三米,通风设计巧夺天工。阿米尔·汗的团队已清理出神庙遗址,中央矗立着一座石台,台上摆放的青铜圆盘让陈宇驻足良久。圆盘表面刻满同心圆与星芒图案,边缘有类似算筹的凹槽。“像是某种天文仪器,”刘峰凑近观察,“但符号系统和玛雅历法很接近。”

更令人困惑的是神庙角落的一尊石像。石像面容庄重,手持的装置由三根弯曲的金属杆组成,顶端嵌着半块青金石。当安娜用红外测温仪扫描时,青金石突然显现出与三星堆圣甲虫相似的纹路。“这可能是某种能量传导装置,”玛丽亚推测,“青金石在古埃及被用作装饰,但在哈拉帕,它似乎被赋予了实用功能。”

次日暴雨突至,团队被迫躲进神庙地下室。雨水顺着石缝渗入,冲刷着墙壁上积满尘埃的壁画。当安娜用手电筒扫过墙面时,一幅褪色的壁画令所有人屏息:画面中,身着长袍的祭司们围绕着一座喷泉状装置,水流从装置顶端涌出,在空中形成光弧。喷泉底座刻着与青铜圆盘相同的同心圆符号,而祭司手中的权杖顶端,赫然是青金石与金属杆的组合。

“这不是神话场景,”陈宇用毛刷轻扫壁画,“这是水利工程示意图!青金石可能作为某种介质,调节水流产生的能量。”壁画角落的象形文字进一步印证了猜测——“水之脉动,连通天地”。

暴雨停歇后,他们在神庙地下挖出一道暗门。门后是一条狭窄的甬道,尽头是一个布满钟乳石的溶洞。溶洞中央,一股细流从岩缝渗出,汇入石槽。陈宇注意到,石槽表面布满细密划痕,与青铜圆盘的凹槽完全吻合。“这是古代的水力计时器,”刘峰推测,“水流带动齿轮,通过划痕记录时间。”

团队在溶洞深处发现了更多青铜圆盘,其中一片保存完好的圆盘边缘镶嵌着绿松石。当陈宇将圆盘浸入水中时,绿松石突然发出幽蓝微光,圆盘表面的同心圆竟开始缓慢旋转。“这可能是利用水流驱动的机械装置,”玛丽亚惊叹道,“通过水流速度控制旋转周期,进而计算天文周期。”

更令人振奋的是,他们在暗河上游找到了一座半塌的石桥。桥墩上刻着与哈拉帕青铜圆盘相同的符号,而桥面凹槽中残留着青金石碎屑。“这些石桥可能是古代能量网络的‘中转站’,”陈宇推测,“水流经过特定装置,产生能量波动,通过青金石传导到其他节点。”

离开哈拉帕前,团队在遗址外围发现了一组奇特石柱。石柱表面刻满星图,最高的一根顶端嵌着与石像相同的金属装置。当安娜将青铜圆盘放置在石柱凹槽中时,金属装置突然发出嗡鸣,远处沙丘上的另一根石柱同步亮起微光。“它们在共振!”刘峰喊道。夕阳下,七根石柱依次亮起,勾勒出一道跨越荒漠的光链。

“这说明哈拉帕与其他文明节点存在物理连接,”陈宇擦去额头的汗水,“可能是通过声波或次声波传递信息。”他想起三星堆青铜神树上的符号,突然意识到其中的共通点:“这些文明都掌握了利用自然能源传递信号的技术,而青金石、水流和青铜器正是他们的‘导线’!”

返程航班上,团队整理着发现:青铜圆盘的符号指向两河流域,溶洞水力装置与玛雅天文台的地漏系统相似,而石柱共振的波长与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纹路频率一致。陈宇在笔记本上画出草图:“如果把这些节点连起来,会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菱形网络,中心就在尼罗河流域!”

阿米尔·汗听闻后突然插话:“在阿拉伯半岛的鲁卜哈利沙漠,传说有一座‘风之城’,那里的岩石上刻着类似星图的符号……”

“下一站,鲁卜哈利!”陈宇合上笔记本,望向舷窗外渐暗的天幕。夕阳将云层染成金色,宛如古埃及壁画中通向冥界的光路。他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拼图游戏才刚刚开始。

抵达鲁卜哈利时正值新月之夜。沙丘在月光下起伏如凝固的海浪,传说中的“风之城”早已被流沙掩埋,但阿米尔·汗带来的卫星图像显示,沙丘深处藏着一座环形遗迹。

挖掘第三天,他们发现了一座直径五十米的圆形建筑。墙体由晒干的泥砖砌成,内壁刻满风蚀符号——与哈拉帕的同心圆不同,这里的符号更像沙粒流动的轨迹。最令人震惊的是中央的装置:六根芦苇杆状金属管插入地底,顶端连接着陶制圆盘,盘面布满气孔。

“这是古代风能装置,”刘峰将耳朵贴在陶盘上,“听,里面有气流声!”当玛丽亚用陶笛吹奏特定音调时,陶盘突然震颤,沙粒从气孔中喷涌而出,在空中形成短暂的螺旋。“它能把风能转化为机械振动,”陈宇恍然大悟,“和哈拉帕的水力装置一样,都是能量转换系统!”

深夜,一场沙暴席卷遗迹。当众人躲进帐篷时,阿米尔突然冲进来大喊:“沙丘在发光!”他们冲出去,看到整片沙海泛起淡绿色荧光,而“风之城”的陶盘正随着沙暴节奏明灭闪烁。

“是压电效应!”刘峰兴奋地喊道,“沙粒摩擦产生静电,陶盘的气孔放大了这种现象……”话音未落,陶盘突然迸射出一道强光,空中浮现出模糊的影像:无数人影在沙漠中迁徙,手中托举着发光的圆盘。

“这不是幻觉,”安娜盯着晃动的陶盘,“是全息记录!这些文明保存了自己的历史……”影像突然扭曲,显现出与哈拉帕壁画相似的喷泉装置,接着画面碎裂成星图。

沙暴平息后,“风之城”的陶盘已完全沉默。但陈宇在装置底部发现了新线索——一块刻着希腊字母的铜板,内容仅有三词:“亚历山大曾来”。

“这说明网络延续到了古典时代,”陈宇将铜板收进背包,“或许亚历山大大帝东征时,曾与掌握古代技术的部族接触。”

回开罗的越野车上,团队疲惫却亢奋。刘峰在笔记本上列出潜在节点:以弗所的塞尔苏斯图书馆、巴格达的智慧宫、敦煌莫高窟……陈宇却望着窗外飞掠的棕榈树影,轻声道:“先去也门,传说中的‘幸福阿拉伯’有座消逝的‘千塔之城’,那里的文献提到过‘风的记忆’。”

夕阳将车影拉长,刘峰忽然笑道:“真没想到,我们的考古之旅会变成科幻片。”

“这不科幻,”陈宇望向地平线,“这是人类曾经拥有的智慧。”

当夜幕降临,他打开电脑,将哈拉帕、三星堆、鲁卜哈利的发现上传至共享数据库。全球考古论坛瞬间沸腾,但陈宇关掉通知,开始构思下一封信——致秘鲁的阿米尔·汗,关于纳斯卡线条与“风之城”的关联……

沙漠的星光下,古老的能量仍在沙粒间流转,等待被重新解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