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七四零年十二月,离石端坐在万民宫万民殿的龙椅之上,他的面前是来自域外藩邦的使臣们。这些使臣们身着华丽的服饰,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前来与大秦帝国进行官方交流。
大秦帝国的对外关系一直以来都有着明确的划分标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周围形势的变化,这种划分方式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离石,做为自称睿智而果敢的决策者,决定对原有的金、银、铜、铁四级盟友关系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离石深知,旧有的盟友体系已经无法准确反映各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实际关系,也与大秦帝国如今的身份地位不相匹配。更为关键的是,原来的盟友体系过于粗糙,导致大秦帝国的许多利益未能得到妥善维护。在这种情况下,废除旧的盟友体系,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精细的盟友圈成为了当务之急。
在新的盟友圈中,能够被大秦帝国确定为同一等级的帝国,必须满足一系列严苛的条件,才能有资格成为大秦的盟友。首先,这些国家必须拥有一套健全的官员选拔任用体系。这意味着政府能够通过公正、透明的方式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从而确保政府的高效运作和人才的合理流动。
一个良好的官员选拔任用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治理水平,还能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还能保持理智,不要动不动想要与大秦动武,或是玩心眼。
其次,这些国家需要拥有常备的职业军队。这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有实力的帝国才有资格与大秦结盟。职业常备军队具备专业的训练和装备,能够迅速应对各种外部威胁,确保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备,同时可以稳定消化大秦淘汰的落后武器。
同时,常备军队的存在也显示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决心,对于维护国家的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当然这样的军队才能消耗掉大秦军工生产的武器弹药,有能力能成为大秦军工的忠实客户。
此外,繁荣的商业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交易货币必须是黄金,这不仅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也方便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户,毕竟蕃邦外国暂时还不承认秦纸币。
最后,这些国家还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字,这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币。同时,国内的国民必须是自由民,他们的个人财产必须受到律法的保护,这是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国内的人主要由白由民组成,国人必须有是非观,知道对错好坏,这就属于意识形态输出的范畴。
然而,要完全符合以上标准并非易事。许多新崛起的国家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发展,但往往缺少其中的一两个条件。对于这些不符合标准的国家,大秦帝国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国家可能会被完全不承认,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会得到有限的承认,具体情况取决于它们与大秦帝国的实际关系和合作潜力而定。
在如此严苛的标准筛选之下,能够抵达朝歌城觐见大秦皇帝的国家可谓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仅有十来个而已。进入大秦帝国的使臣团,绝大多数其实都只能算是部落,甚至连官方文字都没有,自然也无法被正式记录在册,只能被列入野史之中,简单地一笔带过。
真正有资格与大秦帝国签订官方盟约的国家更是寥寥无几,而这些国家无疑都是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卓越的强国。它们与大秦帝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仅会对双方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更改变着整个世界的格局,彼此间的吞并战正在酝酿。
鸿胪寺的官员们原本怀揣着雄心壮志,精心策划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万国来朝”活动,期望借此为新帝都增添几分喜庆的氛围。然而,当他们最终拿到大秦通关文书的国家名单时,却不禁大失所望——满打满算,能够参与庆祝活动中的国家竟然只有十来个!
这些国家分别是匈牙利帝国、波斯、东罗马、阿拉伯、吐蕃以及法兰克等等。尽管数量有限,但它们无疑都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体系。其中,法兰克王国的使臣实际上是陪同东罗马使臣一同前来游历的,他们原本并没有计划到大秦来游历。
与此同时,阿拉伯帝国不断扩张,吞并了萨珊波斯并占领了泰西封。这一变化使得阿拉伯帝国与东罗马帝国直接相邻,而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简直就是针锋相对的仇敌。
面对阿拉伯帝国的强大压力,东罗马帝国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连萨珊波斯帝国都难以战胜,更不用说去对抗征服了萨珊波斯的阿拉伯帝国了。就在东罗马帝国准备集结所有军队拼死一战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匈牙利帝国突然出手相助,帮助波斯人夺回了泰西封,并且成功地重建了萨珊波斯。
这一事件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他们原本以为自己已经陷入绝境,却没想到在关键时刻得到了匈牙利帝国的援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