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时分,黄浦江面升起的浓雾如同冤魂的叹息,无声地吞噬着十六铺码头锈蚀的龙门吊和废弃仓库的轮廓。钱阿四将自己塞进一间废弃扳道工值班室的阴影里,像一尊正在缓慢风化的石像。他提前三个小时就潜伏在此,用那双看惯江上风云的眼睛,将通往三号废弃仓库的每一条路径、每一处可能的藏身点都烙在脑中。他反复摩挲着藏在袖口的菱形铁片——那是他年轻时在码头斗狠留下的纪念,也是此刻唯一能给他带来一丝虚无安全感的物件。每一次心跳都沉重地撞击着肋骨,他只能在心里一遍遍默念着不知哪出戏文里的词给自己打气:“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伸头一刀,缩头也是一刀!”
一九三七年的夏夜,十六铺码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压抑的、危险的低语。日军军舰的探照灯偶尔会如同惨白的巨蟒,扫过江面与沿岸,带来片刻令人窒息的死寂。码头被几个青帮派系瓜分,各自划定了势力范围,寻常人夜间绝不敢轻易踏入。废弃的仓库区更是成了走私交易、黑帮火并、甚至处理“湿货”的理想场所。流浪汉、瘾君子、逃犯隐匿其间,巡捕房的巡逻队也对此地敬而远之。这里的声音只有江水拍岸、野狗争食,以及偶尔响起的、被浓雾迅速吸收的短促枪声。
在三号仓库那布满蛛网和铁锈的幽深内部,黛·拉图尔已与黑暗融为一体。她比钱阿四到得更早。她选择了二层一处视野开阔且背靠坚固水泥柱的位置,既能俯瞰整个入口区域,又能在遭遇袭击时借助复杂地形周旋。她在通往二楼的铁质楼梯关键踏板上撒了薄薄一层从别处取来的均匀灰尘,任何踩踏都会留下无法掩饰的痕迹。她清理了自己活动区域的脚印,却故意在几个方向留下模糊的误导性足迹。她像一只织网的蜘蛛,静待猎物(或盟友)落入她精心编织的、充满试探与杀机的信息场域。
约定时间将至,黛并没有发出任何人类的声音。她拾起一枚小石子,精准地投向悬在仓库门口一段锈蚀的铁索。“铛……”一声悠长而沉闷的金属回音在空旷的仓库内荡开。这是第一个信号:“我已就位,环境暂无异样,可进入。”
仓库外,隐在雾中的钱阿四,心脏随着这声铁音猛地一缩。他屏住呼吸,等待着。当一片浮云短暂地遮蔽了昏黄的月牙,仓库入口处的阴影浓度发生了一丝微妙变化时,他深吸了一口带着霉味和鱼腥气的冷雾。这是对方给出的第二个信号:“时机合适,速进。”这套基于环境音的通信方式,简陋,却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电子监听和暴露双方声线的风险。
此时此刻,两人虽身处同一时空,却仿佛位于天平的两端:黛是冷静的评估者,手握一定的主动权,思考的是如何榨取最大价值并规避风险,信任对她而言是需要被证明的奢侈品。钱阿四是绝望的投机者,每一步都踩在悬崖边缘,他将信任(或者说依附)视为唯一的救命稻草,尽管这稻草本身也可能勒断他的喉咙。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注定了这场会面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猜疑与计算。
黛选择此地此时,逻辑链条严密:
1. 安全性:此地混乱,各方势力眼线较少,且地形复杂便于隐藏与撤离。
2. 威慑与认同:码头仓库是钱阿四熟悉的“江湖”环境,能无形中强化会面的严肃性与危险性,让他更倾向于遵守“江湖规矩”,同时也能测试其在真实压力下的反应。
3. 验证需求:在如此高风险环境下,若钱阿四仍能前来,并能在后续对话中通过压力测试,则其投诚的可信度会大幅提升。若这是陷阱,此地也便于她识别并反击。
4. 信息传递:恶劣环境能缩短会面时间,迫使对方直奔主题,提高信息交换效率。
黑暗中,钱阿四的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微颤,朝着黛大致的方向:“东西……您收到了?”
“嗯。”黛的回答只有一个音节,冰冷,没有任何情绪,仿佛在评估一件货物的成色。
“那……那能救我一家老小吗?”钱阿四向前挪了半步,声音急切。
“那取决于你带来的下一件东西,是否和你的人头一样有价值。”黛的声音从另一个方向飘来,让他猛地一惊,“电文里‘配额’指什么?‘联系’谁?”
“我……我只听到只言片语,他们说是……是‘钨砂’!对,就是钨砂!从江西过来,要走……走吴淞口外的锚地。”钱阿四语速飞快,像在撇清什么,“联系人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他们防我很紧!”
“吴淞口外锚地?哪片水域?潮汐时间?接货船特征?”黛的问题如同冰冷的鞭子,一下下抽打着他紧张的神经。“船……船名不知道,但船头,船头好像有个像叉子一样的铁家伙,黑色的!”钱阿四几乎是喊出来的,声音在空旷仓库里激起回响。
“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黛在此刻,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与衡量者。她为这场危险的合作悬起了利益的“衡”,设下了保密的“规”,钱阿四能否达到标准,决定了他能否被纳入这个临时的、脆弱的“圆”之中。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