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的晨雾还未散尽,白马寺的山门已在晨光中显露出古朴的轮廓。与云台禅寺的云海仙境不同,这座佛教传入中原的第一古刹,更多了几分烟火与岁月交织的厚重 —— 山门前的两匹石马伫立千年,石质被风雨磨得温润,鬃毛的纹路却仍清晰可辨,仿佛下一秒就要扬蹄嘶鸣;山门匾额上 “白马寺” 三字由隶书镌刻,漆皮虽已斑驳,却透着穿透时光的庄严。
“这就是白马驮经的地方啊。” 善财龙女牵着孙浩天的手,龙角的七彩灵光刻意收敛成淡金,与寺内的佛光相融,她轻轻抚摸石马的鬃毛,指尖传来冰凉的触感,“听说当年天竺高僧用白马驮着经书而来,才有了这座寺庙,怪不得连石马都透着灵气。”
孙浩天抬头望向山门后的钟鼓楼,晨钟的余韵正缓缓散开,与寺内传来的诵经声交织:“能在战乱年代保存得这么完整,可见百姓对佛法的敬重。” 他运转混沌气,隐约感应到寺内藏着一股纯净的佛力,比智空大师的佛光更深厚,“佛祖的舍利应该就在大雄宝殿,我们进去参拜。”
穿过山门,天王殿的四大天王塑像迎面而立:持国天王手持琵琶,神情温和;增长天王握剑,目光锐利;广目天王托塔,气势沉稳;多闻天王持伞,面露慈悲。塑像高达三丈,周身泛着淡淡的金光,驱散着周围的阴邪气息。善财对着塑像轻轻鞠躬,龙角的灵光与金光交织,腹中龙胎竟轻轻动了一下,似在回应佛力的滋养。
“这四大天王塑像竟有护持之力。” 孙浩天心中微动,佛光护心镜在怀中微微发烫,镜中映出塑像底座刻着的 “护国安民” 古篆,“看来佛法不仅渡人,更护苍生。”
绕过天王殿,大雄宝殿的鎏金屋顶在晨光中熠熠生辉。殿内的如来佛祖塑像端坐于莲台之上,高约五丈,金身镶嵌着细小的琉璃,面容慈悲却威严,双目微阖,似在俯瞰众生;塑像两侧的阿难、迦叶尊者塑像神态恭敬,手中分别捧着经卷与念珠;殿内香烟缭绕,数十名僧人正在蒲团上诵经,经声整齐划一,如清泉涤荡心灵。
“阿弥陀佛,两位施主远道而来,可是为抗阴之事求法?” 一位身着红色袈裟的高僧从殿后走出,他面容温润,须发皆白,手中念珠转动,正是白马寺方丈慧能大师。他的目光扫过善财的小腹,眼中闪过一丝赞许,“龙女身怀麟儿,仍心系苍生,功德无量。”
孙浩天拱手行礼,语气恭敬:“晚辈孙浩天,拜见慧能大师。归墟浊气将至,中原生灵危在旦夕,晚辈特来求见佛祖,望能得佛法指引,对抗阴邪。”
慧能大师笑着颔首,引两人至殿侧的经堂:“佛祖虽已涅盘,却留下经书指引众生。施主既有混沌圣体,又心怀守护之心,或许能从《四十二章经》中悟得真谛。” 他取出一本线装经书,书页泛黄却保存完好,封面上的 “四十二章经” 四字由隶书书写,墨迹饱满,“这是寺内珍藏的抄本,施主可在此静心研读。”
孙浩天接过经书,指尖刚触碰到书页,一股纯净的佛力便顺着指尖涌入体内,与混沌气、鸿蒙灵光交融,让连日来因战事紧绷的心神瞬间平静。他盘膝坐在经堂的蒲团上,翻开经书, 开篇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 的文字映入眼帘,字迹古朴,却似蕴含着无穷智慧。
善财坐在他身旁,没有打扰,只是静静抚摸着小腹,听着殿外的诵经声与晨钟,心中满是安宁。慧能大师则坐在对面的蒲团上,闭目诵经,念珠转动的声音与经书的文字相互呼应。
孙浩天一页页研读,从 “佛言:众生愚痴,不见佛性。水潦虽浊,澄之即清。人心虽烦,治之即净” 到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每一句都让他心生感悟。读到 “四圣谛” 章节时,他不禁皱眉沉思:“苦、集、灭、道…… 原来人生之苦,源于贪嗔痴三毒;要灭苦,需修行八正道,达到涅盘境界。”
“施主所言极是。” 慧能大师睁开眼,微笑道,“归墟浊气,亦是众生贪嗔痴所化的阴邪,它利用人心的猜忌、仇恨兴风作浪,正如边境的战乱,皆因‘贪’灵矿、‘嗔’误解而起。”
孙浩天心中一震,想起杨素与郑桓公此前的对峙,想起阴界奸细利用人心弱点挑拨离间,恍然大悟:“大师是说,对抗归墟,不仅要靠武力,更要净化人心的贪嗔痴?”
“施主悟性极高。” 慧能大师点头,继续讲解,“佛法有‘三法印’,曰诸行无常,曰诸法无我,曰涅盘寂静。归墟浊气看似强横,实则无常;众生看似渺小,却能以无我之心汇聚力量,达到涅盘寂静之境,方能真正抵御阴邪。”
他拿起念珠,轻轻转动:“施主的混沌圣体可破阴邪,玄都妙法可融万力,但若道心不坚,被贪嗔痴侵扰,再好的功法也难发挥全力。这便是‘戒、定、慧’三学的真谛 —— 持戒以正心,不被**左右;禅定以凝心,不为外境动摇;智慧以明心,看透阴邪本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