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的晨雾尚未散尽,孙浩天四人已踏着青石板路走向国清寺。远远望去,古刹的黄墙在云雾中若隐若现,隋代的古塔刺破晨雾,塔尖挂着的铜铃随风轻响,与寺内传来的晨钟交织成禅意悠远的韵律。最引人注目的是寺门前那株隋梅,虬劲的枝干如苍龙探海,虽历经千年风霜,枝头却已冒出细小的花苞,淡粉色的花萼在晨露中泛着微光,据说这是智者大师亲手栽种,见证了天台宗的兴衰传承。
“这株隋梅比东林寺的菩提古树还要年长吧?” 善财龙女伸手碰了碰梅枝上的晨露,指尖泛起淡淡的灵光,“枝干上的纹路好像藏着法诀,摸上去暖暖的,和鸿蒙灵液的气息有点像。”
敖丙握着分水剑,目光落在寺门的匾额上,“国清寺” 三个字苍劲有力,透着禅意:“张伯端大师说国清寺藏着天台宗的核心义理,智者大师的《法华经玄义》就存放在藏经阁,若能领悟其中的‘一念三千’,或许能打通你的时间系能力瓶颈。”
孙浩天点点头,刚踏入寺门,一位身着灰布僧袍的老僧便迎了上来。老僧须发皆白,面容清癯,手中捧着一串菩提念珠,眼神温润如古潭,正是国清寺的住持智圆长老。“孙施主一路辛苦,老僧已在此等候多时。” 智圆长老双手合十,语气平和,“张伯端道友已传讯告知施主习得金丹术,此番前来,是为天台宗义理而来吧?”
“长老慧眼,” 孙浩天拱手行礼,语气恭敬,“晚辈听闻天台宗‘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义理蕴含天地法则,特来请教,还望长老不吝赐教。”
智圆长老笑着引众人走向藏经阁:“施主心怀苍生,对抗归墟,正是‘菩萨行’的体现,天台宗义理本就为渡人渡己而存,自然愿与施主分享。不过义理需‘悟’而非‘传’,老僧先为施主讲解《法华经》要义,能否领悟,还要看施主的机缘。”
藏经阁位于国清寺东侧,阁内弥漫着古籍的墨香与檀香,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泛黄的经卷,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经卷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智圆长老取出一本《法华经》,翻开泛黄的书页:“天台宗讲‘十法界’,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此十界互具,一念之间可入三千世间。”
“一念入三千世间?” 孙浩天皱起眉头,“晚辈不太明白,一念不过刹那,怎会包含三千世间?”
“施主且看这经卷上的‘空’字,” 智圆长老指着书页上的字迹,“世间万物看似实有,实则皆由因缘聚合而成,此为‘空谛’;但因缘未散时,万物仍有其形其用,此为‘假谛’;不执空、不执假,明了万物本质,此为‘中谛’—— 三谛圆融,便是‘一念三千’的根基。” 他顿了顿,看向孙浩天,“施主对抗归墟,见惯生死,可知阴邪虽恶,其本源亦是被浊气扭曲的生灵?此即‘假有其恶,本性为空,中谛可渡’。”
孙浩天心中一动,想起在锦绣谷顿悟的 “万物佛性”,与这 “三谛圆融” 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接过《法华经》,指尖划过 “一念三千” 四字,脑海中突然闪过之前在五老峰获得的时光之砂 —— 时光之力能回溯过去、映照未来,不也正是 “一念含三千时态” 吗?
“多谢长老指点!” 孙浩天站起身,眼中满是明悟,“晚辈想去智者大师塔前静坐,或许能有更深感悟。”
智圆长老点头应允:“塔前有千年石凳,是历代高僧悟道之所,施主去吧。若遇瓶颈,可默念‘三谛圆融’,或许能得指引。”
智者大师塔位于国清寺后院的塔林中央,塔身由青石雕琢而成,表面刻满《法华经》经文,塔前的石凳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周围种着八株古柏,柏叶间的露珠滴落,在石凳上砸出细小的水痕。孙浩天盘膝坐下,将《法华经》放在膝头,闭上双眼,运转魂斗罗修为,牵引天地灵气汇入体内。
灵气流转间,他的意识渐渐沉入一片混沌 —— 这不是混沌气的灰蒙,而是 “一念未生” 的空寂。突然,空寂中泛起一道微光,微光炸开,化作无数个画面:他看到佛界的菩萨以慈悲之力净化浊气,生灵安乐;看到魔界的修士因贪婪吞噬浊气,最终化为飞灰;看到人间的百姓在归墟入侵下流离失所,却仍有人坚守希望…… 这正是 “十法界” 的幻象,每一个画面都是一个 “世间”,每一个 “世间” 都藏着因果循环。
“这就是三千世间?” 孙浩天的意识在幻象中穿梭,他试图改变某个画面 —— 在魔界幻象中,他用 “光耀” 术净化一名修士的浊气,那修士竟放下屠刀,转而对抗归墟;但下一刻,另一个幻象中,那修士却因未能抵住诱惑,再次堕入浊邪。“原来‘假谛’可变,‘空谛’不变,唯有‘中谛’能定方向。”
就在这时,幻象突然剧变 —— 归墟的上古傀儡攻破了庐山的莲光结界,浊气淹没了东林寺,慧静大师与周山长倒在血泊中;善财龙女为保护他,被傀儡的利爪击中,紫金钵盂摔落在地;敖丙的水龙阵被浊气腐蚀,分水剑断裂…… 孙浩天心中剧痛,想要阻止,却发现自己只是旁观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