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果山的浊气阴影尚未完全消散,孙浩天却在陶弘景的建议下,带着敖丙与善财龙女踏上了前往安徽亳州的旅程。“归墟的根基在阴界,若想彻底击溃他们,需借道家‘清静无为’之力调和混沌气与焚天业火的暴戾。” 陶弘景临别时的叮嘱犹在耳畔,而亳州安溜故城,正是传说中老子晚年着书悟道之地,藏着道家最本源的智慧。
载着三人的神舟划破云层,下方的景象渐渐清晰 —— 安溜故城坐落在涡河之畔,青灰色的城墙蜿蜒如卧龙,城内庙宇林立,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泽。最显眼的是城中央的老子庙,朱红庙门上方悬挂着 “道德真源” 的匾额,门前两尊石狮子栩栩如生,庙前的广场上,百姓们焚香祈福,却无丝毫喧嚣,只有袅袅香烟与隐约的诵经声萦绕其间。
“好浓的道家气息!” 善财龙女捧着紫金钵盂,钵盂中的灵光竟不由自主地柔和下来,“连空气中都带着‘清静’的韵味,和花果山的灵气完全不同。”
敖丙也点头赞叹:“这便是‘道法自然’的力量吧?没有刻意凝聚的灵力波动,却能让人心神安宁,比任何防御阵法都更胜一筹。”
孙浩天笑了笑,纵身跃下神舟,落地时脚步轻盈如羽 —— 突破渡劫期后,他对力量的掌控愈发精准,连落地的震动都能完美化解。“走吧,去老子庙拜见道家始祖,说不定能解开我修炼中的一些困惑。”
三人穿过广场,刚走到老子庙门前,就见一位身着素色道袍的老者迎了上来。老者鹤发童颜,手中拄着一根桃木拐杖,拐杖顶端雕刻着太极图案,眼神平和如古井:“孙施主远道而来,可是为调和灵力戾气而来?”
孙浩天心中一惊,拱手行礼:“晚辈孙浩天,见过道长。不知道长如何得知我的来意?”
老者笑着摇头:“并非老朽有通天本事,而是施主周身的混沌气与焚天业火相冲,虽有雷道法则调和,却仍有一丝暴戾外泄,在这老子庙前格外显眼。” 他侧身让开道路,“老朽是庙中守庙人李玄,奉始祖遗命,等候施主多时了。”
“等候我?” 孙浩天更加惊讶,却也不再多问,跟着李玄走进老子庙。庙内古柏参天,香火缭绕,主殿内供奉着老子的雕像,雕像旁卧着一头青牛,牛背上驮着一卷泛黄的竹简 —— 正是《道德经》的原典。而在雕像前的蒲团上,竟真的坐着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老者,面容与雕像一般无二,手中捧着竹简,正低头诵读,周身散发着与天地相融的气息。
“这…… 这是老子始祖的真身?” 善财龙女忍不住捂住嘴,生怕惊扰了眼前的圣人。
李玄轻声道:“是始祖的‘道韵分身’,虽非实体,却承载着他悟道的本源智慧。施主若有机缘,便能从分身处领悟《道德经》的真意。”
孙浩天深吸一口气,缓步走到蒲团旁跪下,目光落在老子手中的竹简上。竹简上的文字并非刻写而成,而是由淡金色的道韵凝聚,随着老子的诵读,文字如活物般跳动,渐渐融入孙浩天的识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的声音平和却蕴含大道,如涡河之水缓缓流淌,“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并非天地无情,而是顺应自然,不强行干预,方能让万物自在生长。”
孙浩天闭上眼睛,任由道韵文字在识海中流转。他想起自己修炼混沌圣体时的急于求成,想起对抗归墟时的焦虑急躁,那些因 “强求” 而产生的灵力滞涩,竟在这 “顺应自然” 的道韵中渐渐化解。他体内的混沌气、焚天业火与雷道法则,原本如三足鼎立般相互制衡,此刻却在道韵的调和下,开始缓缓交融,形成一股更加圆融的力量。
更神奇的是,他的灵海原本如小池塘般狭小,此刻竟在道韵的滋养下不断扩大 —— 从池塘到湖泊,从湖泊到江海,灵海的容量足足提升了十倍,识海中的神府也变得更加坚固,魂魄凝练如琉璃,连魂师之力都随之增强。
不知过了多久,老子的诵读声渐渐停止,道韵分身化作一道金光,融入雕像之中。孙浩天睁开眼睛,只觉得浑身舒畅,之前因突破渡劫期而残留的灵力滞涩彻底消失,连眼神都变得更加平和深邃。
“多谢始祖指点!” 孙浩天对着雕像深深一拜,心中豁然开朗 —— 原来真正的强大并非一味追求力量的狂暴,而是如天地般包容,如流水般顺势而为。
李玄走上前,眼中满是赞许:“施主悟性之高,百年难遇。始祖的道韵分身百年才显化一次,今日却为你破例,看来你便是道家预言中‘以混沌承道,以业火破邪’的应劫之人。”
孙浩天刚想开口,庙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只见一群身着不同服饰的年轻人涌了进来,为首的是两个少年 —— 一个身着红色劲装,身材魁梧,腰间挂着一柄火属性法器;另一个则身着蓝色长衫,面容清秀,手中握着一把折扇,扇面上画着江河湖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