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的风波暂歇,神舟载着孙浩天、敖烈与善财龙女朝着磴山驶去。越靠近磴山,眼前的景象愈发雄奇 ——90 多座山峰如利剑般刺破云霄,峰峦之间,峭涧纵横,深不见底;数十道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如银练垂空,撞击在岩石上,溅起漫天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七彩霓虹;山间的古木遮天蔽日,灵鸟在林间啼鸣,灵鹿在溪边饮水,一派与世隔绝的仙境景象。
“不愧是上古修士悟道之地,这灵气浓度比东海龙宫还要浓郁三分!” 敖烈赞叹道,指尖的龙气与山间的灵脉产生共鸣,泛起淡淡的蓝光。
善财龙女也点头附和:“听说磴山藏着不少上古秘闻,王羲之父子曾在此以字悟道,留下的墨宝能引动天地道韵,今日总算能亲眼一见了。”
孙浩天笑着回应:“我更好奇那副对联的下联,能让天齐道君都称赞的文字,定不简单。” 说话间,黑船已停靠在磴山脚下,三人换乘飞行神舟,朝着南侧的虎啸峰飞去 —— 据古籍记载,王羲之的题字就在虎啸峰的峭壁上。
虎啸峰因峰顶常有虎啸声而得名,峰南侧的峭壁如刀削般平整,壁上布满了苍劲的题字,其中最醒目的是一行丈许见方的大字:“登磴山石登,步步登高”。字体行云流水,笔锋中蕴含着磅礴的道韵,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生命般,在阳光下微微颤动 —— 正是王羲之的手迹。而在题字下方,留白的石壁上隐约可见两道虚影,正是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的残魂印记。
“这就是王羲之的题字?果然名不虚传!” 孙浩天纵身跃下神舟,落在峭壁前的平台上,凝视着上联,心中暗赞。这上联巧用叠字与谐音,“登” 与 “磴” 相互呼应,既描绘了攀登磴山的场景,又蕴含着 “步步高升” 的道意,想要对出工整的下联,绝非易事。
就在他沉思时,石壁上的虚影突然凝聚成型 —— 左侧的王羲之身着青色长衫,面容儒雅,手中握着一支羊毫笔,周身环绕着淡淡的墨香;右侧的王献之身着白色儒衫,年轻俊朗,手中捧着一卷宣纸,眼神中满是恭敬。两人虽为残魂,却依旧散发着文人特有的书卷气。
“终于等到有缘人了。” 王羲之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目光落在孙浩天身上,带着审视与期待,“此联留于此处千年,能看懂其中道意者寥寥无几,小友若能对出下联,老夫愿以‘书法诀’相赠。”
王献之也上前一步,笑着补充:“父亲的书法诀以字为刃,能将道韵融入武技,小友若能习得,定能受益匪浅。”
孙浩天心中一喜,对着父子二人拱手行礼:“晚辈孙浩天,愿一试。” 他再次凝视上联,结合攀登磴山的所见所感,以及近期对时间与因果的领悟,脑海中渐渐有了思路 —— 上联以 “登” 为核心,讲的是向上攀登的过程;下联若以 “望” 为呼应,既符合观景的场景,又能与 “旺” 谐音,蕴含 “兴旺” 的寓意,与上联的道意相得益彰。
“有了!” 孙浩天眼中闪过灵光,运转混沌之力,指尖凝聚出金色的灵力,在留白的石壁上挥毫而就:“望旺山火旺,时时望旺”。
字体刚一成型,整个峭壁突然剧烈震动,上联与下联的道韵相互呼应,形成一道金色的光带,环绕着虎啸峰盘旋。山间的灵脉受到触动,瀑布的水流变得更加湍急,林间的灵鸟纷纷朝着光带飞去,发出欢快的啼鸣。
王羲之眼中满是惊叹,上前一步仔细端详下联,连连称赞:“妙!太妙了!‘望’与‘旺’谐音,‘火’与‘登’呼应,既工整又蕴含道意,小友果然是奇才,这字意已通天道!”
王献之也由衷地佩服:“晚辈自愧不如,这下联比父亲预想的还要精妙。”
孙浩天笑着摆手:“前辈过奖了,晚辈只是结合登山所见,略作发挥而已。” 他虽语气谦虚,心中却满是喜悦 —— 能得到王羲之的认可,证明他对道意的领悟又上了一个台阶。
王羲之收起赞叹,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小友既对出下联,老夫便兑现承诺,传你书法诀。此诀的核心在于‘以字为骨,以意为魂,以道为韵’,将文字的结构融入武技,让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道韵,达到‘入微’之境。” 说完,他挥动羊毫笔,在虚空中写下一个 “剑” 字 —— 字刚成型,就化作一道金色的剑气,对着远处的岩石射去,剑气击中岩石,瞬间将其劈成两半,切口光滑如镜。
“这就是书法诀的威力?” 孙浩天眼中满是震惊,他能清晰感觉到,剑气中蕴含着 “剑” 字的结构道韵,比普通的剑气更锋利、更精准。
王羲之点点头,继续讲解:“比如你惯用的棍法,可将‘力’字的厚重、‘扫’字的开阔融入其中,让棍法既有力量又有章法;若结合时间法则,还能写出‘瞬’字,让速度达到极致。你且看好,这是‘书法诀?千字诀’的基础手法。” 他在虚空中快速书写,“一、二、三…… 千” 等字不断浮现,每个字都化作不同的武技形态,拳、掌、剑、棍应有尽有,看得孙浩天目不暇接。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