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小伍再次睁开眼时,鼻尖萦绕的不再是雷雨后的臭氧味,而是长安城特有的、混杂着泥土、炊烟和牲畜的复杂气息。他回来了,回到了这个让他魂牵梦绕的新朝始建国元年。
上一次的穿越,他像一个旁观者,亲眼目睹了王莽这位“穿越者前辈”的悲壮失败。那场大火,王莽最后的微笑,成了姜小伍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他总在想,如果……如果当时我能做得更多?如果我能提供真正可行的方案,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理想主义?
这一次,他不是来验证的,他是来改变的。
凭借着上一次的经验,姜小伍再次以“海外方士”的身份,用更精妙的“小把戏”(比如用白醋和小苏打制造“仙气”,用凸透镜聚焦取火)和一套更系统、更符合当时语境的“治国策论”,迅速获得了王莽的召见。
---
未央宫内,王莽依旧是那个眼神深邃、不怒自威的皇帝。但这一次,姜小伍在他眼中看到的,除了雄心,还有一丝对未知改革的忧虑。
“陛下,”姜小伍开门见山,没有半句废话,“草民观陛下之策,乃千年未有之宏图,意在为万民开太平。然,法虽善,术不当,则如良田无犁,美玉无琢,终将一事无成。”
王莽的眉毛微微一挑:“哦?那你倒是说说,何为‘术’?”
“术者,细节、步骤、工具也!”姜小伍深吸一口气,开始了他的“新朝改革2.0”计划。
**第一步:王田制,从“试点”开始。**
“陛下,天下土地,情况各异,一刀切必生大乱。请择一郡,如南阳,作为‘王田制’试点。成立‘田务司’,由中央直派官员,不与地方豪强沾亲带故。土地并非直接没收,而是由国家发行‘地契债券’,分三十年从地主手中赎买。地主得钱,可投入工商业;无地农民,可向国家贷款购买债券,分期偿还田款。如此,既不激化矛盾,又盘活了资本!”
王莽听得入了神,这“债券”、“贷款”、“分期”的概念,闻所未闻,却似乎……合情合理。
**第二步:币制改革,建立信用。**
“陛下,废除五铢,改用大小泉,初衷是收回铸币权,打击私铸。但币值混乱,实乃大忌。请陛下立即恢复五铢钱的流通,作为基础货币。同时,设立‘国家银行’,发行一种名为‘宝钞’的纸币,与黄金、五铢钱挂钩。百姓可用手中货币兑换宝钞,便于大额交易。国家用宝钞支付官员俸禄和工程款项,以此建立信用。严禁私铸,违者诛连九族,但开放民间以贵金属向国家银行兑换宝钞的渠道。”
姜小伍的解释,让王莽第一次理解了“货币锚定”和“信用体系”的雏形。这比他简单粗暴地更换货币要高明太多。
**第三步:国家垄断,要有“温度”。**
“盐、铁、酒、山林川泽之利,收归国有,此乃国之大计。但不可与民争利。请陛下成立‘国有专营局’,所获利润,十之三用于扩大再生产,十之三用于兴修水利、铺设官道,十之四存入‘国民福利基金’。此基金用于开办‘常平仓’,丰年购粮,灾年放粮;开办‘惠民医局’,为贫苦百姓治病;开办‘国立学堂’,让寒门子弟有书可读!”
姜小伍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王莽心中一扇扇紧锁的门。他看到了理想照进现实的路径。
王莽激动地站了起来,握住姜小伍的手,双目放光:“先生真乃天赐朕之‘子产’!从今日起,你便任朕的‘改制顾问’,官拜大夫,专职辅佐朕,推行新法!”
---
一场自上而下的、被后世史学家称为“始建国新政”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姜小伍深知,任何改革都会触动既得利益集团。他向王莽建议,必须建立一支绝对忠诚的“督察院”,由退伍老兵和寒门学子组成,直接向皇帝负责,巡视地方,严惩贪腐。这支“锦衣卫”式的队伍,在初期以雷霆手段,罢免、流放了上千名阻挠新政的豪强和贪官,为新政的推行扫清了障碍。
过程是痛苦的。地方豪强的抵制、旧官僚的软磨硬抗、百姓的疑虑,层出不穷。但姜小伍和王莽顶住了压力。王莽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手腕和决心,而姜小伍则用一个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将改革引向正轨。
五年后,效果开始显现。
南阳郡的试点大获成功,无地农民纷纷领到了自己的田地,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国家银行”发行的宝钞,因为信用良好,逐渐取代了笨重的金属货币,商业活动空前繁荣。
长安城的街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
宽阔的街道上,不再只有牛车,还有姜小伍设计的、用轴承和滚木改造的“快运马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城东的“国立学堂”里,传来朗朗读书声,其中不乏衣衫朴素的农家孩子。城西的“惠民医局”前,排着长队,大夫们用着姜小伍教他们制作的蒸馏酒消毒,用着改良的手术器械,为百姓解除病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