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业二年春,姜小伍的《告天下书》如同一张无形的巨网,撒向了整个荆州。
这篇由法正执笔、姜小伍亲自修改的檄文,没有寻常的叫嚣与谩骂,而是以一种悲天悯人的笔触,痛陈汉室衰微,百姓流离之苦。文中盛赞刘备“仁德之名”,称其本为汉室栋梁,却“困于荆州一隅,不思北伐,反与同宗(指姜小伍)猜忌,致使兴复大业,遥遥无期”。
檄文的最后,姜小伍以“汉室宗亲,不忍见苍生遭难”的姿态,宣布将“兵临荆州,非为攻城略地,实为‘清君侧’,助玄德公扫除身边奸佞,同心北伐”。
这篇文章写得滴水不漏,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为了大义而不得不“兄弟阋墙”的悲情角色,反而将刘备描绘成了一个被蒙蔽、不思进取的偏安之主。
一时间,荆州舆论哗然。姜小伍“仁义之师”的名号,伴随着益州百姓丰衣足食的传闻,像春风一样吹遍了荆州七郡。许多百姓私下议论:“若汉王真如传言那般,我们为何要跟着刘将军在此苦守?”
与此同时,孟达派出的密使,已经悄然接触了荆州内部的几股关键势力。
第一个目标,是镇守南郡的麋芳。他是刘备的妻舅,却因资历平平,一直被关羽等人轻视,心中早有不满。孟达的信使带去了姜小伍的亲笔信和一箱珠宝,信中许诺,只要他愿为内应,事成之后,便封他为“荆州大都督”,地位远超关羽。
第二个目标,是守卫公安的士仁。此人本就胆小,看到姜小伍大军压境的态势,早已心神不宁。在姜小伍“攻心为上”的策略下,他更是觉得刘备大势已去,开始动摇。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法正亲自写了一封信,秘密送给了他昔日的同僚,如今在刘备帐下不受重用的谋士——马良。
信中,法正并未直接劝降,而是以老友的身份,畅谈天下大势,分析刘备集团的弊端:“云长高傲,翼德鲁莽,玄德虽仁,却常为情所困,非真正之雄主。反观汉王,知人善任,赏罚分明,且心怀万民,乃真正之明君。兄台怀王佐之才,甘心埋没于此乎?”
这封信,如同一颗石子,在马良心中激起了千层涟漪。
### **第九章:水淹七军,智取荆州**
在舆论和心理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姜小伍的军事行动也开始了。
他命马超率领五万大军,在汉中虚张声势,做出要攻打上庸的姿态,成功吸引了刘备和诸葛亮的注意力。
而真正的主力,则由新任的“征南将军”庞德率领。庞德率领三万精锐,乘坐着公输越新造的、船身更小、速度更快的“走舸”,沿江而下,直扑荆州咽喉——江陵。
江陵守将正是麋芳。他早已收到姜小伍的密信,心中早有准备。庞德大军兵临城下之时,麋芳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了半天,便在夜里打开城门,投降了。
江陵一失,荆州门户大开。
消息传到公安,士仁吓得魂不附体,第二天便开城投降。
坐镇襄阳的关羽闻讯,勃然大怒。他深知江陵失守的严重性,立刻点齐大军,亲率水陆两军,气势汹汹地前来反攻。
关羽的水师在长江上威名赫赫,战船高大,士兵精锐。庞德的“走舸”舰队在正面硬碰中,完全不是对手。
然而,姜小伍早已料到这一点。他给庞德的命令是:“不许硬拼,只许败退。”
关羽一路追击,势如破竹,渐渐深入了姜小伍预设的战场——一段水流湍急、两岸皆是高山的狭窄江面。
就在关羽的旗舰“关山号”冲入江心时,只听一声号令,上下游两岸突然出现了无数汉军士兵,他们推动着早已准备好的巨石和木桩,瞬间堵塞了江面。
关羽舰队进退不得,阵型大乱。
就在此时,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上游的江水突然变得浑浊,水位猛涨!这是公输越勘察地形后,利用上游的降雨,筑坝蓄水,此刻开闸放水!
滔天洪水夹杂着泥沙,呼啸而下。关羽的舰队瞬间被冲得七零八落,许多战船被巨浪打翻,士兵落水者不计其数。
“水!是水!”关羽在船上怒吼,他一生勇猛,从未见过如此诡异的战法。
庞德率领的“走舸”舰队,因为船小灵活,早已提前驶入支流躲过一劫。此刻,他们如猎鹰般冲出,对在洪水中挣扎的荆州军展开了屠杀。
这一战,史称“江陵水战”,关羽水师几乎全军覆没,他本人在几名亲卫的拼死保护下,才侥幸逃回襄阳。
### **第十章:义释关羽,收服人心**
江陵大败的消息传回成都,刘备惊得当场晕厥。诸葛亮连忙扶起他,脸色凝重:“主公,事急矣!姜小伍用兵如神,又善攻心,荆州已不可为。为今之计,只能放弃荆州,退守西川,再图后计。”
刘备心如刀割,荆州是他奋斗半生的基业,怎能轻易放弃?但他也知道,诸葛亮说的是实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