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水大捷,蜀汉尽得关中,天下震动。然而,司马懿虽败,主力未损,他退守洛阳,凭借黄河天险与关东的雄厚国力,与蜀汉形成了新的对峙。战争,从刀光剑影的战场,悄然转入了一场更加凶险的无声之战。
汉中,丞相府。
姜小伍在巨大的沙盘前,久久不语。沙盘上,代表蜀汉的红色旗帜已经插满了长安以西,而代表曹魏的蓝色旗帜,则在洛阳、许昌一带结成了密不透风的防线。
“丞相,强攻黄河天险,无异于以卵击石。司马懿现在最想要的,就是与我们打一场消耗战。”姜小伍终于开口,眼中闪烁着一种冷酷的光芒,“所以,我们不能给他这个机会。我们要打一场他根本无法理解的战争——一场针对他本人的战争。”
诸葛亮抚须,眼中露出一丝兴趣:“哦?此话怎讲?”
“司马懿最大的敌人,不是我们,而是他主上的猜忌。”姜小伍一针见血,“他手握重兵,功高震主,曹叡对他寝食难安。我们要做的,就是将这丝猜忌,变成燎原的烈火,烧掉司马懿的根基。”
“你的计策是?”
“反间计,但不是传统的反间计。”姜小伍的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我们要做的,不是散播‘司马懿要造反’的谣言,而是要‘创造’出司马懿正在造反的‘证据’,并且,让这些证据由曹魏自己最信任的人送上门来。”
姜小伍的计划,分为三步,环环相扣,毒辣无比。
**第一步:策反“心腹”。**
姜小伍的目标,是司马懿的心腹大将,雍州刺史郭淮。郭淮虽忠于曹魏,但为人刚正,与司马懿的权谋之术多有不合。渭水之战,司马懿为保存实力,一度不顾郭淮的侧翼,导致其损失惨重,郭淮对此早已心生怨怼。
姜小伍写了一封亲笔信,没有劝降,只谈“时局”与“公道”。信中,他痛陈司马懿为了一己之私,牺牲同僚,玩弄权术,长此以往,曹魏必亡于司马氏之手。他并未要求郭淮做什么,只是将这封信“无意间”落入了郭淮的一位亲信手中。
这封信,如同一颗种子,在郭淮心中种下了怀疑与恐惧。
**第二步:伪造“铁证”。**
虎豹营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任务。他们没有去刺杀或破坏,而是伪装成司马懿的“亲兵卫队”,在洛阳至许昌的官道上,进行了一场“秘密演练”。
他们拦截了一支曹魏的运粮队,没有抢夺粮食,而是将粮车中的粮食全部换成了沙土,然后在粮草上盖上了司马懿中军大营的印记。整个过程,他们故意留下几个活口,让他们“惊恐”地逃回许昌,声称亲眼目睹了“司马家的私兵”在囤积战略物资。
紧接着,姜小伍又命人用从魏军那里缴获的印信模板,伪造了一批司马懿调兵的文书。这些文书调动的并非边关守军,而是驻扎在都城附近的几支精锐。文书被巧妙地“遗失”在一家与曹魏宗室来往密切的酒馆里。
一时间,洛阳城中风声鹤唳。司马懿私吞军粮、私自调兵的传闻,传得沸沸扬扬。
**第三步:引爆“死局”。**
最关键的一步,需要郭淮的配合。姜小伍料定,郭淮在看到这些“证据”后,内心必然天人交战。他派虎豹营的赵广,以故人之后的名义,秘密接触郭淮,带去了最后一句话:“郭将军,若司马氏得势,第一个被清洗的,就是您这样与他不合的忠臣。为曹魏江山计,为身家性命计,将军当为陛下呈上‘铁证’,以清君侧。”
这句话,彻底压垮了郭淮。他知道,无论司马懿是否真的想反,只要这些“证据”摆出来,司马懿就百口莫辩。为了自保,也为了他心中那份对曹魏的“忠诚”,他做出了选择。
不久后,一封加急密奏,由雍州刺史郭淮亲笔书写,送到了曹叡的龙案上。密奏中,郭淮声泪俱下地“揭发”了司马懿的种种“不臣之举”,并附上了那些被截获的“调兵文书”和“粮草被换”的证词。
曹叡本就多疑,看到这些由一方封疆大吏亲口证实的“铁证”,顿时勃然大怒,恐惧与愤怒冲昏了他的头脑。他当即下旨,削去司马懿一切兵权,命其立刻返回洛阳“述职”,并派宗室曹爽接管所有军队。
司马懿在军营中接到旨意时,面如死灰。他知道,这是一个死局。他若不回,便是坐实了谋反;他若回去,则无异于自投罗网。他一生谨慎,步步为营,却最终被一个看不见的敌人,用他最擅长的方式,逼入了绝境。
就在司马懿进退两难之际,姜小伍的“邀请”送到了他的帐中。信中写道:“司马仲达,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此乃千古定理。曹氏不容你,汉室求贤若渴。丞相有言,若公来归,当以三公之位相待,共讨国贼。”
司马懿看完信,惨然一笑,将信投入火中。他一生与曹氏斗,与诸葛亮斗,最终却输给了一个黄口小子的“人心之计”。他可以投降,但他的骄傲不允许他成为曾经敌人的臣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