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衍启元 > 第86章 沈砚坦白;有机会带你们都去那个世界看看

一夜无话,晨光透过窗棂洒进靖安王府时,庭院里的草木已沾了薄薄一层朝露,清新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

沈砚四人梳洗完毕,换上得体的常服,一同前往主院给沈伯山和苏氏请安。楚昭雪穿着淡粉色的襦裙,发间簪了支小巧的珍珠钗;苏凝雪依旧是素雅的杏色衣裙,气质温婉;张清鸢则穿了件淡蓝色的长衫,愈发显得沉静。四人并肩走在石板路上,步伐从容,默契十足。

到了主院,苏氏早已吩咐丫鬟备好了早膳,粥品、点心、小菜摆了满满一桌,都是家人爱吃的口味。沈伯山正坐在堂中喝茶,神色看似如常,眼底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爹,娘,孩儿(儿媳)给您请安。”四人齐齐躬身行礼,声音恭敬。

“起来吧,”沈伯山放下茶杯,语气平和,“坐吧,刚熬好的粥,趁热喝点。”

苏氏拉着三个儿媳的手,笑着让她们入座:“昨晚睡得还好吗?长途奔波,要是累了就多歇会儿。”

“劳娘惦记,我们睡得很好。”苏凝雪笑着回应,拿起汤匙给苏氏盛了碗粥。

早膳间,气氛依旧和睦,沈玥叽叽喳喳地说着昨晚用彩色笔画的画,楚昭雪和她搭话,苏氏时不时给几人夹菜,沈薇也陪着说笑。沈砚却察觉到沈伯山的异样——他吃得不多,目光时不时落在自己身上,带着审视和探究,和往日的沉稳赞许截然不同。

沈砚心里隐约有了数,不动声色地继续用餐,偶尔给沈伯山添茶,神色平静。

早膳过后,丫鬟收拾碗筷,苏氏拉着三个儿媳去内院看她新绣的帕子,沈薇也跟着去了,沈玥抱着她的卡通书包,追着楚昭雪跑远了。

堂中只剩下沈伯山和沈砚两人,沈伯山放下茶杯,站起身,沉声道:“砚儿,你跟我来书房。”

沈砚应声:“是,爹。”

父子二人一前一后走进书房,沈伯山反手关上房门,书房内瞬间安静下来,只听得见窗外的鸟鸣。沈伯山走到书桌后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锐利地看向沈砚,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严肃:“说说吧,你是谁?还是不是我的儿子沈砚?”

这句话如同惊雷,炸在沈砚耳边。他早有预感,自己穿越后的种种变化——凭空出现的物资、随身空间、异邦的见闻、行事的周全老练,都和原主截然不同,沈伯山心思缜密,定然早已察觉。

沈砚没有慌乱,他深吸一口气,走到沈伯山面前,躬身行礼,然后抬起头,眼神真诚而坚定:“爹,我是沈砚,但也不完全是。”

沈伯山眉头紧锁:“什么意思?把话说清楚。”

“爹,您还记得吗?半年前,我曾大病一场,昏迷了三天三夜,太医都说凶多吉少,最后却奇迹般地醒了过来。”沈砚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丝沉重,“自那场大病醒来后,我就不再是原来的沈砚了。”

沈伯山身体一僵,眼中闪过一丝震惊,随即沉声道:“你继续说。”

“我来自一个遥远的世界,那里没有王朝,没有战乱,有高楼大厦,有快速的车马,有许多您和娘从未见过的东西,”沈砚尽量用沈伯山能理解的语言解释,“一场意外,我来到了这里,进入了您儿子的身体。他的记忆、他的情感,都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您和娘、姐姐、玥儿,都是他最牵挂的人,也成了我最珍视的家人。”

他顿了顿,看着沈伯山震惊的神色,继续说道:“我知道,这听起来荒诞不经,换做任何人都难以相信。但您想想,醒来后的我,是不是变了很多?懂得了许多以前不懂的知识,能拿出许多大衍没有的东西,能凭空收纳物资,还能带着她们去遥远的异邦……这些,都不是原来的沈砚能做到的。”

“原来如此……”沈伯山喃喃自语,脸上满是震惊和难以置信,他看着眼前的儿子,容貌依旧,眼神却比以前更加深邃、更加沉稳,那些让他疑惑不解的变化,此刻都有了答案。他沉默了许久,手指依旧敲击着桌面,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

沈砚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地站着,他知道,这个真相太过震撼,沈伯山需要时间消化。他心里没有丝毫隐瞒的愧疚,只有对家人的坦诚——他想守护这个家,守护眼前的父亲,就不能有任何隐瞒。

过了许久,沈伯山的情绪渐渐平复,他看着沈砚,眼神复杂,有震惊,有疑惑,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那你……对这个家,对我们,是真心的吗?你做的这一切,带着她们去异邦,给我们带礼物,给靖安军备物资,都是真心的?”

“是!”沈砚毫不犹豫地回答,眼神坚定,“爹,虽然我不是原来的沈砚,但我继承了他的一切,包括他对家人的爱和责任。在这个世界,您和娘是我的爹娘,姐姐和玥儿是我的亲人,靖安王府是我的家。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家人过得更好,让靖安军更加强大,让咱们王府能安稳度日,没有半分虚假。”

他看着沈伯山,语气带着一丝恳切:“爹,我知道这个真相很难接受,但我还是我,是那个想守护您和娘、想照顾姐姐和玥儿的沈砚。无论我来自哪里,我的心,早已留在了靖安王府,留在了你们身边。”

沈伯山定定地看了他许久,试图从他眼中找到一丝虚伪,却只看到了真诚和坚定。他想起了这半年来沈砚的变化:不再是以前那个有些纨绔的少年,变得沉稳、有担当,懂得体恤下人,懂得为王府谋划,甚至为靖安军考虑得如此周全。这样的儿子,纵然来历不凡,那颗对家人的心,却是真的。

沈伯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身体放松下来,他抬手拍了拍沈砚的肩膀,语气恢复了往日的沉稳,却多了一丝复杂的感慨:“罢了……不管你来自哪里,你都是我沈伯山的儿子,是靖安王府的二公子。只要你心里有这个家,有我们这些亲人,好好守护王府,守护这一方安稳,爹就认你。”

“爹!”沈砚眼中一热,鼻头微酸,躬身行礼,“您放心,儿子定不负您的期望,定好好守护家人,守护靖安王府!”

沈伯山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起来吧。这件事,就你我父子二人知晓,不要再告诉其他人,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儿子明白。”沈砚应声起身,心里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沈伯山看着他,又道:“你那个能收纳东西的本事,还有异邦的那些物资,以后慎用,行事低调些,树大招风,免得被有心人惦记。”

“儿子谨记爹的教诲。”

“好了,出去吧,别让她们等急了。”沈伯山挥了挥手,语气恢复了往日的平和。

沈砚再次躬身行礼,转身走出书房。推开门的那一刻,晨光洒在他身上,温暖而耀眼。他知道,这场坦诚的对话,不仅没有疏远他和沈伯山的关系,反而让父子二人的心靠得更近。从今往后,他不再是孤独的穿越者,而是有家人、有牵挂、有责任的靖安王府二公子,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好这个家,守护好身边的每一个人。

午后的内院格外安静,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丫鬟们早已被苏氏打发去打理庭院,只留下夫妻二人坐在廊下的藤椅上,面前摆着温热的茶水。

沈伯山端起茶杯,却没有喝,只是轻轻摩挲着杯沿,神色带着一丝凝重。苏氏察觉到他的异样,放下手里的绣活,轻声问道:“老爷,你怎么了?方才在书房跟砚儿说了什么?看你回来后就心事重重的。”

沈伯山叹了口气,转头看向妻子,眼神复杂:“夫人,有件事,我得跟你说,你听了之后,千万别惊慌。”

苏氏心里咯噔一下,隐约有种不好的预感,却还是点了点头:“老爷你说,我听着。”

“砚儿……他不是咱们原来的砚儿了。”沈伯山缓缓开口,声音低沉。

苏氏猛地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下意识地反驳:“老爷你说什么胡话呢?砚儿怎么不是咱们的砚儿了?容貌、声音,都是咱们的孩儿啊!”

“容貌是,声音是,但内里的人,已经不是了。”沈伯山将上午在书房里沈砚说的话,一字一句地告诉了苏氏——沈砚来自遥远的异世,半年前那场大病,原主已逝,如今的沈砚是异世而来的灵魂,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和情感,真心把他们当作家人。

苏氏听得目瞪口呆,手里的绣针“啪嗒”一声掉在地上,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她难以置信地摇着头:“这……这怎么可能?世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太荒诞了,太荒诞了……”

她想起半年前沈砚那场惊心动魄的大病,太医束手无策,所有人都以为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可他却奇迹般地醒了过来。醒来后的沈砚,确实变了太多:不再顽劣,变得沉稳懂事;懂得了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能拿出许多大衍没有的东西;会体恤下人,会为王府谋划,甚至为靖安军考虑得那般周全。

以前她只当是儿子大彻大悟、脱胎换骨,如今才知道,竟是这样匪夷所思的缘由。

“我一开始也不信,”沈伯山看着妻子失魂落魄的模样,伸手握住她的手,语气温和却坚定,“可砚儿说得句句恳切,那些他做的事、拿出来的东西,都不是原来的砚儿能做到的。你想想,他能凭空收纳那么多物资,能带着凝雪她们去那么遥远的异邦,能拿出那些连太医都没见过的药膏、那些精巧的器物……这一切,都不是巧合。”

苏氏的眼泪毫无预兆地掉了下来,她哽咽着说:“那……那咱们原来的砚儿呢?他……他真的不在了吗?”

沈伯山心里也一阵酸涩,轻轻拍着妻子的手背:“原主已经去了。但砚儿说了,他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和情感,原主对咱们的牵挂,他都记在心里,他对咱们的好,对玥儿、对薇薇的疼,都是真心实意的。”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半年来,他做的一切,你都看在眼里。他为王府谋划,为靖安军备物资,对下人体恤,对你们娘几个更是掏心掏肺。他带着凝雪她们去异邦,回来给咱们带礼物,给下人们分特产,这份心意,做不得假。”

苏氏抹了抹眼泪,脑海里闪过沈砚这半年来的种种:他记得她爱吃的糕点,会特意让人买来;她偶感风寒,他会亲自守在床边,端汤送药;玥儿哭闹,他总能想出法子哄好;甚至为了让靖安军的士兵们吃上好饭,他特意去异邦囤了那么多物资……

这些点点滴滴的好,都是真实存在的。不管他来自哪里,他都是那个疼她、敬她、护着这个家的儿子。

“可……可他毕竟不是咱们原来的孩儿啊……”苏氏心里还是有些难以释怀,声音带着一丝哽咽。

“他虽不是原来的砚儿,却比原来的砚儿更懂得担当,更懂得守护这个家,”沈伯山语气坚定,“容貌只是皮囊,那颗对家人的心,才是最重要的。他心里有咱们,有王府,愿意为这个家付出,这就够了。”

他看着妻子,继续说道:“这件事,只有咱们二人知道,我告诉你,是不想瞒着你。你也别再多想了,更不能让其他人知道,免得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免得伤了砚儿的心。他独自来到这个世界,认咱们做亲人,心里也不容易。”

苏氏沉默了许久,眼泪渐渐止住。她想起沈砚看向她时,那温和又带着依赖的眼神;想起他为这个家做的一切;想起他对玥儿那发自内心的疼爱……是啊,不管他来自哪里,他都是她的儿子,是那个真心待她、待这个家的沈砚。

她抬起头,看着沈伯山,眼神渐渐变得坚定:“老爷,我明白了。不管他来自哪里,他都是咱们的儿子,是靖安王府的二公子。只要他心里有这个家,有我们,我就认他。”

沈伯山看着妻子释然的模样,心里松了口气,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好,好……这样就好。以后,咱们还是像以前一样待他,别让他看出异样,免得他心里不安。”

“我知道,”苏氏点了点头,擦了擦眼角的泪痕,语气带着一丝心疼,“这孩子也不容易,独自承受这么多,以后咱们更要好好待他。”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沈玥的笑声,她背着新书包,拉着楚昭雪、苏凝雪和张清鸢的手,蹦蹦跳跳地跑了过来:“爹,娘!你们在说什么呢?我们要去花园里玩,二哥也一起去!”

沈砚跟在后面,看到廊下的父母,笑着走上前:“爹,娘,天气正好,一起去花园里走走吧?”

沈伯山和苏氏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释然和温情。苏氏站起身,笑着拉过沈砚的手,语气温柔:“好啊,正好看看花园里的牡丹开了没有。”

沈砚能感觉到母亲的手温热而柔软,带着真切的疼爱,他心里一暖,知道父亲定然已经告诉了母亲真相,而母亲,也接纳了他。

一行人说说笑笑地走向花园,沈玥跑在最前面,时不时回头喊着“二哥快跟上”,楚昭雪和苏凝雪、张清鸢跟在后面,轻声说着话,沈伯山和苏氏并肩走着,偶尔看向沈砚的眼神,满是疼惜和认可。

阳光正好,花香袭人,靖安王府的庭院里,满是温馨和睦的气息。沈砚看着身边的家人,心里充满了踏实和幸福——不管他来自哪里,这里都是他的家,眼前的人,都是他最珍视的亲人。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好这个家,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团圆和幸福。

花园里的牡丹开得正盛,层层叠叠的花瓣缀着细碎的朝露,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凉亭四周的藤蔓垂落,绿意盎然,微风拂过,带着花香和远处孩子们的笑声,温柔得让人心里发暖。

沈砚坐在凉亭的石凳上,身边是沈伯山和苏氏。他手里捧着一杯温热的茶水,指尖却微微发颤,目光落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楚昭雪、苏凝雪、张清鸢正陪着沈玥放风筝,沈玥拉着风筝线,跑得小脸红扑扑的,时不时摔倒在草地上,又立刻爬起来,笑得清脆响亮。三个姑娘跟在后面,时不时弯腰帮她拍掉身上的草屑,调整风筝线的松紧,眼里的宠溺藏都藏不住。

这幅画面太过美好,温馨得像他以前只在电视剧里见过的场景,让沈砚的眼眶不知不觉就热了。

苏氏看着他出神的模样,伸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胳膊,语气温柔得能化开水:“砚儿,怎么了?脸色不太好,是不是累着了?”

沈砚回过神,看向母亲。她的眼神里满是真切的疼惜,指尖的温度透过衣料传过来,暖得让人鼻头发酸。他张了张嘴,喉咙却像是被什么堵住了,半天说不出一个字。

沈伯山也察觉到了异样,放下茶杯,语气放缓:“有什么心事,不妨跟我们说说。”

就是这一句关切,像一根细针,轻轻戳破了他伪装已久的坚强。

他来自现代,自小在孤儿院长大,没有见过父母的模样,没有感受过被人捧在手心疼爱的滋味。节日里别的孩子有家人陪伴,他只有冰冷的孤儿院宿舍;生病时别的孩子有父母守在床边,他只有自己咬着牙扛过去。他努力读书,拼命工作,以为自己早已习惯了孤独,直到穿越成沈砚,直到遇见眼前这一家人。

他小心翼翼地扮演着“沈砚”,努力守护这个家,起初是为了不被揭穿,可后来,沈伯山拍在他肩上的力道,苏氏递过来的温热茶水,沈薇温柔的叮嘱,沈玥脆生生的“二哥”,还有楚昭雪她们毫无保留的信任……一点点填满了他那颗空荡荡的心。

他以为坦白真相后,就算得到接纳,也会隔着一层隔阂,可方才母亲拉着他的手,父亲说“一家人有事一起商量”,那份真切的接纳和疼爱,是他从未拥有过的。

“爹,娘……”沈砚的声音哽咽着,眼泪终于控制不住地掉了下来,砸在石桌上,晕开一小片湿痕,“我……我在原来的世界,是个孤儿。”

沈伯山和苏氏猛地一愣,脸上的神色瞬间变得凝重又心疼。

“我从小就没见过爹娘,”沈砚吸了吸鼻子,泪水越流越凶,却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担,第一次对着人袒露心底最深的孤独,“在孤儿院长大,没人疼,没人管……我从来不知道,有爹娘惦记,有家人牵挂,是什么滋味。”

他看着眼前的沈伯山和苏氏,泪水模糊了视线,却看得无比真切:“穿越到这里,成为沈砚,我一开始只是想活下去,想不被人发现异样。可你们……你们待我像亲儿子,凝雪她们待我像亲人,玥儿喊我二哥……我才知道,原来有家,有家人,是这么温暖的事。”

“我害怕你们知道真相后会嫌弃我,会赶走我,”他哽咽着,肩膀微微颤抖,“可你们没有……你们还愿意认我,还说我是一家人……”

苏氏再也忍不住,伸手将他揽进怀里,轻轻拍着他的后背,眼泪也掉了下来:“傻孩子,傻孩子……苦了你了……”她的声音哽咽着,心疼得不行,“不管你以前是什么样,不管你来自哪里,你都是娘的儿子,是咱们靖安王府的二公子,娘不会赶走你,永远不会。”

沈伯山看着泪流满面的儿子,眼眶也红了。他从未想过,眼前这个沉稳有担当的少年,背后竟藏着这样的苦楚。他伸出手,重重地拍了拍沈砚的肩膀,语气坚定而温柔:“砚儿,别哭了。从今往后,我们就是你的亲人,靖安王府就是你的家。有爹在,没人敢欺负你,没人会让你再受委屈。”

沈砚靠在苏氏怀里,感受着母亲温热的怀抱,听着父亲沉稳的话语,积压了二十多年的孤独和委屈,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出来。他像个孩子一样,放声哭着,把所有的孤独、惶恐、不安,都哭了出来。

远处的楚昭雪她们听到哭声,连忙带着沈玥跑了过来。沈玥看着哭成泪人的沈砚,吓得眼圈也红了,拉着他的衣角:“二哥,你怎么了?是不是谁欺负你了?玥儿帮你打他!”

楚昭雪和苏凝雪、张清鸢也满眼担忧地看着他,却没有多问,只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用眼神无声地安慰着。

哭了许久,沈砚才渐渐平复下来,苏氏拿出手帕,温柔地帮他擦去脸上的泪水,又递给他一杯温水:“喝点水,缓缓。”

沈砚接过水杯,喝了一口,心里的憋闷散去,只剩下满满的温暖和踏实。他看着眼前的家人,看着沈伯山眼中的疼惜,苏氏脸上的泪痕,沈玥担忧的小脸,还有楚昭雪她们温柔的目光,嘴角缓缓扬起一个带着泪光的笑容。

“谢谢爹,谢谢娘,谢谢你们。”他轻声说,声音还有些沙哑,却无比真诚,“谢谢你们愿意接纳我,谢谢你们给我一个家。”

沈伯山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平和却有力:“一家人,不说谢。”

苏氏也笑着说:“以后有什么事,别自己扛着,跟爹娘说,跟你媳妇们说,咱们一家人,一起扛。”

沈玥也跟着点头,小手紧紧攥着沈砚的衣角:“对!二哥,还有我!我也能帮你!”

凉亭里的气氛渐渐恢复了温馨,远处的风筝飞上了高空,带着沈玥的笑声,也带着沈砚心中满满的幸福。

沈砚知道,从今往后,他再也不是孤单一人了。他有了家,有了爹娘,有了亲人,有了需要守护也守护着他的人。这份跨越时空的缘分,这份来之不易的温暖,他会用一辈子去珍惜,去守护。

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洒在他脸上,带着温暖的温度,就像这个家,就像眼前的亲人,永远是他最坚实的依靠。

泪水渐渐收住,沈砚脸上还带着未干的泪痕,眼神却格外明亮。他看着围在身边的家人,目光扫过楚昭雪、苏凝雪、张清鸢三人时,带着一丝坦诚的温柔,轻声说道:“爹,娘,凝雪,昭雪,清鸢,还有玥儿,等以后有机会,我带你们一起去看看我原来的世界——就是咱们刚回来的那个地方,不是什么异邦,是我真正的故乡。”

这句话像一道惊雷,瞬间炸在楚昭雪三人耳边。

她们刚跟着沈砚从“异邦”回来,那些高楼大厦、飞驰的汽车、亮如白昼的灯光、新奇的零食玩具,还历历在目。她们一直以为那是沈砚偶然发现的遥远异域,是他口中“有许多新奇物件”的地方,却从未想过,那竟是他原来的世界。

三人同时僵在原地,彼此对视一眼,眼中满是震惊与难以置信。

“阿砚,你……你说什么?”楚昭雪最先反应过来,声音带着一丝颤抖,“那个有高楼、有不用马拉的车的地方,是你的故乡?你不是……不是土生土长的靖安王府二公子?”

苏凝雪也收起了脸上的温柔,眼神里满是探究与惊讶,却没有半分排斥,只是轻声追问:“那你以前……是在那里长大的?那这里的沈砚……”

张清鸢站在一旁,紧紧抿着唇,目光落在沈砚脸上,带着担忧与好奇,没有说话,却默默往前挪了半步,似乎想离他更近一些。

沈砚看着三人震惊的模样,心里没有丝毫慌乱,只有全然的坦然。他知道,有些事终究要告诉她们,现在,正是最好的时机。

“是,”他轻轻点头,坦然承认,“我不是原来的沈砚。半年前,原来的沈砚大病一场去了,而我,从那个你们刚见过的世界来,住进了他的身体里。”

他顿了顿,看着三人眼中的震惊渐渐平复,多了几分疑惑,继续说道:“我在那个世界,自小就是孤儿,没见过爹娘,在一个叫‘孤儿院’的地方长大,没人疼,没人管。穿越到这里,成为沈砚,我才有了家,有了爹和娘,有了姐姐和玥儿,还有你们。”

“孤儿”两个字,像一根细针,轻轻戳中了三人的心。

她们想起在那个“异邦”(现在知道是沈砚故乡)时,沈砚对那些新奇物件的熟稔,想起他给她们讲解用法时的从容,想起他偶尔看着高楼发呆时的落寞——原来,那不是对异域的感慨,而是对故乡的思念,是对自己孤苦过往的怅然。

楚昭雪的眼眶瞬间红了,她快步走到沈砚面前,握住他的手,声音带着哽咽:“阿砚,原来你以前……过得这么苦。我们在那个地方只觉得新奇,却从来没想过,那是你孤零零长大的地方。”

苏凝雪也走上前,眼神温柔又心疼,她轻轻拍了拍沈砚的胳膊:“不管你来自哪里,不管你以前是谁,你现在是我们的夫君,是靖安王府的二公子。以后,我们会陪着你,再也不会让你孤单。”

张清鸢虽不善言辞,却也坚定地看着沈砚,轻声说道:“我们是一家人。”

简单的五个字,却带着沉甸甸的分量,让沈砚的心瞬间被填满。

他知道,她们刚从他的故乡回来,还沉浸在那些新奇景象的震撼中,此刻又突然得知这样的真相,心里定然五味杂陈。可她们没有丝毫的排斥与猜忌,只有纯粹的心疼与接纳,这份情谊,让他无比珍视。

沈伯山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欣慰,他缓缓开口:“凝雪她们都是明事理、重情义的孩子,砚儿,你要好好待她们。”

“爹,我知道。”沈砚点头,握紧了楚昭雪的手,看向三人的目光满是温柔,“谢谢你们愿意接纳我。以前的我孤孤单单,可现在,有爹有娘,有你们,有玥儿,我再也不是一个人了。”

“二哥,你原来的世界是不是很有意思?”沈玥拉着沈砚的衣角,满眼好奇,刚才的沉重气氛被她的童言童语冲淡了些,“有会跑的马车,还有很高很高的房子,以后我还要去!”

沈砚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好,以后有机会,二哥带玥儿,带爹娘,带你们所有人,一起再去看看。”

苏氏笑着说:“好啊,我们也想再去瞧瞧那个神奇的世界,看看你长大的地方。不过现在,咱们一家人能这样安安稳稳地在一起,就很好了。”

阳光透过藤蔓的缝隙,洒在凉亭里,温暖而明亮。楚昭雪三人围在沈砚身边,脸上带着心疼与温柔;沈伯山和苏氏并肩而坐,神色平和;沈玥拉着沈砚的衣角,满眼憧憬。

那些跨越时空的秘密,那些藏在心底的孤苦,都在这一刻化作了彼此的羁绊。楚昭雪三人虽刚知晓真相,却早已把沈砚当作了最亲近的人;沈砚也彻底放下了所有的防备,接纳了这个世界的家人。

凉亭外,花香阵阵,鸟鸣声声,远处的风筝飞得更高了,带着所有人的欢笑与期盼。靖安王府的故事,在这份坦诚与接纳中,翻开了最温暖的一页,往后的日子,无论风雨,他们都将携手相伴,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晚饭后的靖安王府,褪去了白日的喧闹,庭院里虫鸣唧唧,伴着微凉晚风,透着几分山雨欲来的沉静。沈砚安顿好楚昭雪三人——她们白日里陪着沈玥嬉闹,又刚知晓他的过往与故乡,心绪尚未完全平复,沈砚让丫鬟备了安神莲子羹,细细叮嘱她们早些歇息,随后便径直走向沈伯山的书房。

书房内烛火通明,满室书卷泛着温润光,沈伯山已坐在书桌后,面前摊着几张泛黄的军报与一张标注详尽的大衍舆图,舆图上用朱砂笔圈着几处刺眼的红点:安州、冀州一带红点密集,木州与永州则布满细碎红点,如燎原之火。见沈砚进来,他抬手示意:“坐吧,刚温的雨前龙井,尝尝。”

沈砚在对面石凳坐下,目光先落在舆图上,指尖不自觉抚过云州边界,随即抬头开门见山:“爹,云州十三郡如今已完全在咱们掌控,军政、粮草调配妥当,底下将领也都心服口服。我离开前靖安军已有六万五千人,这半个月扩招的新兵也已训练成型,现在总兵力已达八万,五大兵种配置齐全——轻骑兵一万五、重骑兵一万、长枪营两万、陷阵营一万五、步兵两万,随时可战。”

提到兵力,沈伯山眼中闪过一丝欣慰,放下手中茶杯,点头道:“你扩军、练军的法子确实管用,这八万大军,是咱们靖安王府、更是云州百姓的底气。”他话锋一转,拿起最上面的军报,语气沉了下来,“但局势比咱们预想的更凶险。你离开前,漠北五万大军破了安州云梦关,这半个月来,他们如入无人之境,咱们大衍四大州郡,安州已近乎沦陷。”

沈砚接过军报,字迹潦草却力透纸背,显然是加急送抵。他快速浏览,指尖攥紧信纸,指节泛白:“漠北军现在到了哪里?安州百姓……”

“云梦关破后第三日,漠北军便攻到临安关,”沈伯山缓缓开口,每一字都带着血与火的重量,“临安关守将是个硬骨头,率部死守两日两夜,可应天府迟迟不派援军——赵瑜登基后只顾着清除异己,哪管边境死活?最后城破,守将战死,漠北军素来残暴,城破后便开始屠城,男女老幼无一幸免。”

他顿了顿,声音低得近乎沙哑:“据逃出来的幸存者说,城破三日,火光冲天,街道上尸横遍野,护城河都被染成了红色,三岁孩童都没能逃过毒手。随后便是冀州城,守将贪生怕死开城投降,可漠北军依旧没放过百姓,除了少数年轻力壮被掳去充苦力,其余人全遭屠戮。如今安州大半疆域落入漠北之手,仅剩小股残兵在山林苟延残喘。”

沈砚的心脏像被无形的手攥紧,窒息般的疼。他虽来自现代,却能从这寥寥数语中,想象出那人间炼狱般的场景。

“现在漠北军已兵临临潼关下,”沈伯山伸手在舆图上一点,指尖重重按压,“昨日急报,冀州城破后他们休整一日,便直扑临潼关——这是通往应天府的最后一道屏障,过了这里便是一马平川,离皇都只剩三日路程。如今临潼关被团团围住,守将派人拼死求救,可应天府那边,依旧毫无动静。”

沈砚顺着他的指尖看去,临潼关的位置如咽喉般关键,随即目光移向南方密密麻麻的红点:“爹,木州与永州这些红点,便是传闻中的起义军?”

“正是,”沈伯山拿起另一叠信纸,语气愈发忧虑,“咱们大衍四大州郡,云州在握、安州遭难,木州与永州如今已是遍地烽火。起义军大大小小加起来足足十九支,大多是失地农民、逃亡士兵,还有被柳寂迫害的官员家属。赵瑜登基后,柳寂怂恿他横征暴敛,木州多山地、永州常遭水患,百姓本就困苦,再加上漠北入侵、朝廷不作为,走投无路便纷纷揭竿而起。”

他翻出一张记录详尽的纸条:“最大的一支在木州南部,首领叫陈胜,原是木州里正,妻子被柳寂爪牙强抢,他杀了爪牙后聚众起义,如今已有三万多人马,攻占了木州三座县城;永州那边更分散,最大的一支一万一支人,最小的不过几千人,但他们都喊着同一个口号——‘推翻大衍 杀赵瑜 屠柳寂’,民心所向,势不可挡。”

“这些起义军攻占县城后,便开仓放粮、斩杀贪官,尤其是依附柳寂的奸佞,更是被挫骨扬灰,”沈伯山补充道,“地方官兵根本抵挡不住,木州刺史多次上书求援,赵瑜和柳寂只派了些老弱残兵应付,要么被击溃,要么直接倒戈投靠起义军。”

提到赵瑜与柳寂,沈伯山眼中满是鄙夷与痛恨:“赵瑜登基后彻底暴露本性,心胸狭隘、宠信奸佞,把朝堂搅得乌烟瘴气。他提拔柳寂做国师,那厮比赵瑜更阴险毒辣,本是太子幕僚,靠着溜须拍马和狠辣手段上位,如今成了赵瑜的‘爪牙’,替他罗织罪名清除异己。短短一个月,七位老臣惨死,有的被冠以‘通敌漠北’满门抄斩,有的被污蔑‘贪赃枉法’流放千里,还有的只因当初没支持赵瑜做太子,便被赐死家中。”

“柳寂还怂恿赵瑜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应天府周围百姓怨声载道,稍有反抗便是重罚,这也是起义军一呼百应的根本原因——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

书房内烛火跳动,映得两人脸色格外凝重。沈砚沉默良久,脑海中快速盘算:八万靖安军,五大兵种各有侧重——轻骑兵速度快,适合侦查与奇袭;重骑兵冲击力强,是破阵主力;长枪营专克骑兵,可防守可攻坚;陷阵营是精锐中的精锐,能啃硬骨头;步兵稳扎稳打,擅长守城与阵地战。如今外有漠北五万大军,内有十九支起义军,大衍已是风雨飘摇,但靖安军的兵力与兵种优势,足以应对双线作战。

“爹,”沈砚抬起头,眼神坚定如铁,“临潼关不能破,南方起义军也不能任由其蔓延。咱们有八万大军,五大兵种协同作战,完全有底气双线布局。”

他走到舆图前,指尖划过标注:“第一步,我亲自率领四万大军驰援临潼关——带一万重骑兵、一万五长枪营、一万陷阵营、五千轻骑兵。重骑兵负责正面冲击漠北军阵,长枪营克制他们的骑兵,陷阵营攻坚破城,轻骑兵侦查迂回,务必守住临潼关,不让漠北军再前进一步。”

“第二步,派三万大军驻守云州与木州、永州的边境,”他继续说道,“让一万步兵、五千轻骑兵留守边境城池,再派一万五步兵分守各个隘口。轻骑兵负责巡逻侦查,步兵稳固防线,严防起义军北上蔓延。同时,派得力心腹暗中联络起义军首领,尤其是木州的陈胜,晓以利害——咱们共同的敌人是赵瑜与柳寂,暂时休战,互不侵犯,等解决漠北军后,再谈其他。”

“第三步,留一万大军坐镇云州腹地,”沈砚补充道,“负责粮草转运、新兵训练与后方安保,确保咱们的补给线与大本营万无一失。”

沈伯山看着儿子清晰的布局,眼中满是赞许,点头道:“此计甚妙。八万大军分兵而不乱,既守住了北方屏障,又防住了南方变数,还留了后手。只是驰援临潼关凶险,你务必小心,漠北军凶悍,不可轻敌。”

“爹放心,”沈砚语气沉稳,“我带的都是精锐,再加上这次带回的压缩饼干、自热食品,士兵们行军途中不用费心做饭,能节省大量时间,也能保持体力。而且咱们的长枪营专门针对骑兵训练,漠北军的骑兵优势未必能发挥出来。”

他顿了顿,又道:“至于应天府那边,我会打着‘勤王护驾’的旗号出兵,同时派人送一封信给赵瑜,说明驰援临潼关是为了守护皇都与大衍百姓,让他和柳寂挑不出错来。就算他们猜忌,此刻漠北军兵临城下,他们也只能指望咱们。”

“好,就按你说的办,”沈伯山拍了拍他的肩膀,“我这就去拟调兵令,今夜让各郡将领整兵,明日一早你便可出发。边境防守与联络起义军的事,我会亲自安排妥当。凝雪她们三个那边,你也多安抚,此去凶险,别让她们太过担心。”

“嗯。”沈砚点头,心中一暖。有父亲坐镇后方,他便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奔赴前线。

书房内的烛火依旧明亮,映照着父子二人坚毅的身影。窗外夜色渐深,八万靖安军枕戈待旦,一场关乎大衍安危、关乎无数百姓性命的硬仗,即将拉开序幕。而沈砚,这位来自异世的靖安王府二公子,将带着他的军队、他的责任、他对家人的守护,在这场内忧外患的战火中,奋力撑起一片安宁天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