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风裹着滚烫的热浪席卷整座城市时,连空气都像是被点燃了。柏油路面泛着一层扭曲的白光,路边的梧桐叶蔫蔫地垂着,连蝉鸣都透着股有气无力的烦躁。行走在正午的街道上,每一步都像踩在温热的蒸笼里,裸露的皮肤被阳光炙烤得发疼,行人们不约而同地缩着脖子,脚步匆匆地往沿街店铺的阴影里钻,仿佛那些窄窄的阴凉是能救命的孤岛。
“咱们俩吃碗牛肉面吧,做的速度快点,而且面馆有空调。”李娟的声音带着点被热气烘出来的软糯,她用手背擦了擦额角的汗,额前的碎发已经被浸湿,贴在光洁的额头上。她偏过头看向身边的张宇,睫毛上似乎都沾了细密的汗珠,像撒了一层碎钻。
张宇顺着她的目光往街角望了望,那家“老马家牛肉面”的招牌在阳光下有些晃眼,玻璃门上隐约能看到“空调开放”的红色贴纸。
他点了点头,喉结动了动——刚才从学校出来走了没几步,喉咙就干得发紧,“嗯嗯,可以。”声音里带着点夏天特有的沙哑。
两人并肩往面馆走,脚步比平时快了些,像是在和热浪赛跑。李娟的帆布鞋踩在路面上,偶尔会沾起一点融化的沥青,她却顾不上看,只盯着前方那片越来越近的阴影。张宇走在她外侧,胳膊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手肘,两人都愣了一下,又很快移开目光,空气里除了燥热,似乎还多了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局促。
牛肉面馆就在学校围墙拐个弯的地方,是附近学生常来的老店。推开门的瞬间,一股带着牛肉汤香气的凉气扑面而来,两人几乎同时舒了口气,像是溺水的人终于抓住了浮木。店里的风扇慢悠悠地转着,墙上的老式挂钟滴答作响,和外面的热浪仿佛是两个世界。
“要两碗面,两个鸡蛋。”张宇率先走到收银台前,声音比刚才清亮了些。这家店的规矩是先买单后取餐,老板娘是个笑眯眯的中年女人,熟练地敲着计算器:“两碗牛肉面,加蛋?”
“对,两碗牛肉面。”张宇补充道。
付完钱,老板娘把两个卤蛋装进一个小碗中。张宇接过东西,又拿起两双一次性筷子转头对李娟说:“你先找个凉快的地方坐着等,我去窗口跟师傅说声。”李娟点点头,接过装有鸡蛋的小碗时指尖碰到了张宇的手,他的手心有点凉,大概是刚摸过空调出风口附近的柜台。她抱着东西往里面走,选了个靠窗的位置,能看到外面街道上匆匆而过的行人,也能清楚地看到后厨窗口的方向。
张宇走到窗口时,做面的马师傅正用长筷子搅动着锅里的面。
“师傅,两碗二细,多些辣椒。”他知道李娟爱吃辣,每次来都要多加一勺辣椒油,说是能开胃。
拉面的师傅头也没抬,应了声“知道了”,手里的动作却没停——抻好的面条在沸水里翻滚几下,捞出来沥干,浇上滚烫的牛肉汤,再铺上几片薄切的牛肉,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
因为天气实在太热,又恰逢学校刚放暑假,离城中心远的缘故,店里的客人不算多,零零散散地坐着几桌。李娟托着下巴看张宇,他站在窗口前,穿着一件白色的短袖T恤,后背已经被汗浸湿了一小块,贴在身上。他似乎察觉到她的目光,转过头笑了笑,露出两排门牙,李娟赶紧低下头,假装看手里的筷子,耳朵却悄悄发烫。
没等多久,师傅就把两碗面递了出来。张宇一手端一碗,小心地避开烫人的碗沿,快步往李娟的方向走。面汤冒着热气,和店里的凉气交织在一起,氤氲出一层薄薄的雾。他把面推到李娟面前,又把剥开鸡蛋皮,把剥好的鸡蛋给李娟碗里放了一个,自己碗里放了一个:“快吃吧,凉了就不好吃了。”
李娟拿起筷子,先挑了一筷子面吹了吹,送进嘴里——面条筋道,牛肉汤鲜得恰到好处,辣油的香气在舌尖散开,驱散了浑身的燥热。她咬了一口卤蛋,蛋黄沙沙的,带着点卤汁的咸香,不由得眯起了眼睛,像只吃到了小鱼干的猫。张宇看着她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也低头吃了起来。两人偶尔会抬头对视一眼,没说什么话,却觉得这碗面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要香。
吃完面,碗底还剩了点汤,李娟端起来喝了一口,暖意在胃里散开。张宇已经收拾好了碗筷,走到她身边说:“走吧,去书店买资料,不然等会儿要赶不上末班车了。”李娟点点头,跟着他站起来,刚走到门口,一股热浪又涌了过来,两人都下意识地皱了皱眉,却还是咬着牙走进了阳光里。
从面馆到书店要坐七站公交车,站台旁边的梧桐树下挤满了等车的人,大家都扇着手里的纸扇,或者用手机壳挡着太阳。李娟从包里掏出一把纸折的小扇子,递给张宇,两人一起扇着,风都是热的。等了大概十分钟,公交车才慢悠悠地开过来,车门打开的瞬间,里面的凉气和外面的热浪撞在一起,形成一股奇怪的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