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碧霄剑魂 > 第159章 百年之后]

碧霄剑魂 第159章 百年之后]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0-29 06:05:54

一、莲座让贤

剑莲宗的晨钟比往日晚了半刻。

李云歌坐在藏经阁的窗前,看着庭院里那株百年银杏。叶脉间的阳光跳跃着,像极了五十年前,苏婉清第一次在泉州港给他吹笛时,笛孔里漏出的碎光。他抬手想拂去落在膝头的剑谱,却发现指尖微微发颤——那是去年冬天练剑时,为救一个失足落崖的弟子,左臂受了寒症留下的后遗症。

“该传下去了。”苏婉清端着一碗温热的莲子羹走进来,她的鬓角已染上风霜,眼角的皱纹却比年轻时更添温婉。瓷碗放在桌上,发出轻微的碰撞声,与窗外的鸟鸣恰好相合。

李云歌望着她鬓边的玉簪——那还是当年万国武林大会后,他用“承影剑”的剑穗改做的,上面的莲纹已被摩挲得发亮。“赵寒那边,回信了吗?”

“昨日快马送到的。”苏婉清从袖中取出一封书信,信纸上的字迹苍劲有力,正是赵寒的手笔,“他说,柳烟已将江南分舵的事安顿好,下月便带弟子们上山。”

藏经阁外传来轻捷的脚步声,是剑莲宗的大弟子,捧着一个紫檀木盒。盒中铺着猩红的绒布,静静躺着那柄“承影剑”,剑鞘上的莲樱纹历经五十年风雨,非但没有褪色,反而越发温润,仿佛有了灵性。

“师父,师娘,”大弟子的声音带着哽咽,“弟子们都在演武场等着……”

李云歌缓缓起身,苏婉清伸手扶了他一把。两人相携走出藏经阁,晨光照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演武场的青石板上,站满了剑莲宗的弟子,从白发苍苍的长老,到总角之年的孩童,皆身着统一的素色劲装,腰间悬着制式相同的长剑。

赵寒与柳烟已等候在演武场中央。赵寒比年轻时沉稳了许多,两鬓微霜,眼神却依旧锐利;柳烟穿着一身湖蓝色襦裙,正是当年苏婉清常穿的颜色,她手中握着的,正是那支见证了无数故事的玉笛。

“李师伯,苏师娘。”赵寒与柳烟同时躬身行礼,声音中带着敬重。

李云歌将紫檀木盒递给赵寒,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剑莲宗的根,不在剑,在‘心’。当年圣道碑上刻的‘以武证道’,说到底,是要守住一颗仁心。”

赵寒双手接过木盒,掌心的温度透过盒壁传来,仿佛握住的不仅是一柄剑,更是五十年的风雨与传承。“师伯放心,弟子定不负所托。”

苏婉清走到柳烟身边,将那支玉笛放在她手中:“这笛子,能吹醒人心底的善。当年在汴京,阿米尔的弯刀,就是被这笛声化解了戾气。”

柳烟握着玉笛,指尖触到笛孔处熟悉的凹陷——那是苏婉清五十年吹笛留下的痕迹。她忽然屈膝跪下,对着两人磕了三个头,动作虔诚而郑重。

演武场的晨钟终于敲响,声音穿透云层,回荡在山谷间。李云歌望着赵寒将“承影剑”高高举起,剑鞘上的莲樱纹在阳光下泛着金光,忽然觉得,五十年的江湖路,就像一场漫长的剑舞,此刻终于到了收势的时刻。

二、故地寻踪

离开剑莲宗的那一日,天朗气清。

赵寒派了十名弟子护送,却被李云歌婉拒了。“我们俩,想慢慢走回去。”他牵着苏婉清的手,背上只背着一个简单的行囊,里面装着两套换洗衣物,还有那本被翻得卷了角的《剑莲真意》手稿。

他们没有选择官道,而是沿着当年第一次相遇的那条山路缓缓下行。路边的野花依旧开得灿烂,只是当年需要苏婉清踮脚才能够到的野果,如今已垂到了李云歌的腰间。

“还记得吗?”苏婉清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一处被藤蔓覆盖的石壁,“你当年就是在这里,用剑挑落了我头上的树枝。”

李云歌笑着点头,伸手拨开藤蔓,石壁上果然还留着一道浅浅的剑痕,那是五十年前,他初遇苏婉清时,为救她免受落石所伤留下的。岁月在剑痕周围刻下了细密的裂纹,却没能磨灭那道温柔的印记。

山路蜿蜒,两人走走停停。遇到砍柴的樵夫,便讨一碗山泉;路过村落,就在晒谷场的草垛旁歇脚。有孩童好奇地围着他们,看李云歌用枯枝在地上画剑谱,听苏婉清哼那支古老的《踏莎行》。

行至望仙镇外的石桥时,已是半月之后。石桥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只是桥栏上的石狮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苏婉清扶着栏杆,望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忽然轻声道:“就在这里吧。”

李云歌顺着她的目光望去,桥边恰好有一处闲置的院落,院墙虽有些斑驳,里面的几棵桃树却枝繁叶茂,想来春天定是一片烂漫。“好,就这里。”

他们用随身携带的银两租下了院落,又请镇上的木匠打了一套简单的桌椅。李云歌亲手将一块木牌挂在院门上,上面用他日渐颤抖的手,写着三个字:“莲心居”。

开业那日,没有放鞭炮,只是苏婉清煮了一壶新茶,李云歌在檐下挂了一串风干的莲子。第一个客人是个放牛的老汉,捧着粗瓷碗,喝着免费的茶水,听他们讲些遥远的江湖故事。

三、茶烟绕梁

望仙镇的日子,像桥下的流水,缓慢而悠长。

每日清晨,李云歌会在院里练一套简化的剑莲心法,动作虽慢,却一招一式都不含糊。苏婉清则坐在廊下,一边择着从镇上买来的青菜,一边看着他的身影,偶尔会提醒一句:“左臂抬得太高了,小心累着。”

辰时刚过,“莲心居”的木门便会敞开。没有精致的茶器,只有粗陶的碗盏;没有名贵的茶叶,只有镇上茶馆买来的粗茶,偶尔会加几颗苏婉清自己晾晒的莲子。

来喝茶的多是镇上的百姓:赶早集的妇人,歇脚的货郎,还有几个总爱缠着李云歌讲江湖故事的孩童。李云歌从不推辞,会给他们讲当年在神武国,武藏如何用木杖劈开巨石;讲大食国的阿米尔,蒙眼时如何用弯刀削去烛芯;讲天竺的苦行僧,额头的铜环如何在月光下泛着金光。

“李爷爷,那您的‘承影剑’,真的能发出彩虹吗?”最小的孩童托着腮,眼中满是向往。

李云歌笑着摇头,伸手摸摸他的头顶:“剑本身不会发光,发光的是人心。”

苏婉清端着一碟刚烤好的莲子糕走出来,分给孩子们:“快吃吧,再闹,你娘该来寻了。”她的动作依旧轻柔,只是指间的薄茧,泄露了当年执剑的岁月。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照在靠墙的一张旧藤椅上。李云歌常会坐在那里,翻看那本《剑莲真意》手稿,上面有他后来添的批注,字迹从工整到颤抖,记录着时光的痕迹。苏婉清则坐在对面的竹凳上,缝补着两人的衣物,或者用那支旧玉笛,吹一曲不成调的《江南好》。

有一次,一个行脚僧路过望仙镇,走进“莲心居”要了一碗茶。看到墙上挂着的那串莲子,忽然惊呼出声:“这是……剑莲宗的信物!”

李云歌只是淡淡一笑:“都是过去的事了。”

僧人行礼告辞时,留下一串菩提子念珠,说是从西域带回的,与当年圣道碑上苦行僧刻的莲纹是同一株菩提树所结。苏婉清将念珠挂在门楣上,风吹过时,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像极了当年圣道碑前的铜铃声。

四、岁月静好

转眼又是三年。

望仙镇的桃树开了又谢,“莲心居”的木门被往来的客人摩挲得发亮。李云歌的寒症时好时坏,却依旧坚持每日清晨练剑;苏婉清的视力有些模糊了,却总能准确地找到茶罐里的莲子。

这日傍晚,夕阳将天空染成一片金红。镇上的孩子们刚放学,涌进茶馆,七嘴八舌地说:“李爷爷,今天来了个很厉害的剑客,说要找您切磋呢!”

李云歌放下手中的茶碗,望向门口。只见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男子站在那里,腰间悬着一柄长剑,剑鞘上的莲纹虽新,却与“承影剑”有着七分相似。

“晚辈是剑莲宗江南分舵的弟子,”年轻男子躬身行礼,声音带着激动,“奉赵掌门之命,特来给师伯、师娘送今年的新茶。”

他解开背上的行囊,取出一个精致的锡罐,里面装着新采的碧螺春,还有一封赵寒的亲笔信。信中说,剑莲宗已在江南开设了十处武学馆,不仅传授剑法,更教百姓读书识字;柳烟将苏婉清的医书整理成册,救治了不少贫苦人家;连神武国的武藏后人,都带着弟子来中原交流,住在当年的望仙镇分舵。

“赵掌门还说,”年轻男子看着院门上的“莲心居”木牌,眼中满是敬意,“这三个字,他常对弟子们说起,说这才是剑莲宗的根。”

苏婉清端来刚煮好的新茶,茶汤清澈,带着淡淡的莲香。年轻男子捧着茶碗,忽然发现碗底的落款——是两个小字:“云婉”,笔画依偎,像极了相携的两人。

夜幕降临时,年轻男子告辞离去。李云歌和苏婉清坐在廊下,望着天上的明月,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如同五十年前,汴京大校场的那一夜。

“你听,”苏婉清忽然轻声道,“镇上的学堂里,孩子们在读《剑莲真意》呢。”

远处果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稚嫩的嗓音念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院中的虫鸣、桥下的流水,交织成一曲宁静的歌谣。

五、江湖入梦

深秋的望仙镇,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秋雨。

李云歌的寒症犯了,整日躺在床上,却精神很好,总爱让苏婉清读赵寒的来信,或者讲些镇上的琐事。苏婉清便坐在床边,一边为他掖好被角,一边慢慢说着:张屠户的儿子进了剑莲宗的武学馆,李秀才的女儿学会了吹笛,连桥头卖花的老婆婆,都能说出几句“以武证道”的道理。

“还记得当年在富士山,”李云歌忽然开口,声音有些虚弱,“赵寒用剑劈开冰墙,你说那剑光像极了泉州港的浪花。”

“记得。”苏婉清握住他的手,他的指尖冰凉,却依旧有力,“你还说,等咱们老了,就去海边住,看潮起潮落。”

“这里也很好。”李云歌望着窗外的雨丝,雨打在桃树叶上,发出沙沙的声响,“有桥,有水,有你我,还有……”

他的话没说完,便陷入了沉睡。苏婉清没有惊动他,只是静静地坐在床边,握着他的手,像往常无数个清晨和黄昏一样。

雨停时,天边泛起鱼肚白。苏婉清轻轻放下他的手,走到窗前,看着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院中的桃树上。她取下鬓边的玉簪,放在李云歌的枕边,然后缓缓躺下,将头靠在他的肩头,嘴角带着安详的笑意。

院门上的“莲心居”木牌,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廊下的菩提子念珠随风轻响,屋檐下的莲子串滴着晶莹的水珠,一切都如往常一般,宁静而平和。

许多年后,有剑莲宗的弟子来到望仙镇,看到“莲心居”的木门依旧敞开,院里的桃树每年春天依旧开花,只是再也没见过那对相携的老人。唯有镇上的老人们说,每逢月圆之夜,总能看到两个身影坐在廊下,一个吹笛,一个舞剑,笛声清越,剑光温柔,与桥下的流水、天上的明月,融成一幅最美的画。

那画的名字,叫做岁月静好。

六、余韵悠长

又过了许多年,望仙镇的“莲心居”成了江湖中人人向往的地方。

来这里的,有行侠仗义的剑客,有教书育人的书生,有行医救人的郎中,还有像当年的孩童一样,来听故事的年轻人。茶馆的主人换了一代又一代,却始终保留着最初的模样:粗陶的碗盏,简单的桌椅,还有院门上那三个字——“莲心居”。

墙上挂着一幅泛黄的画卷,画中是两个相携的身影,背景是汴京的圣道碑,碑上的字迹依稀可见,碑前的“承影剑”正发出淡淡的光芒,一道彩虹从剑上延伸,横跨天地,连接着东方的海与西方的山。

有知道典故的老人说,画中的人,就是剑莲宗的开创者,他们用一生告诉世人:真正的武学,不是称霸江湖,而是守护;真正的传奇,不是惊天动地,而是细水长流。

这日,一个背着行囊的少年走进“莲心居”,要了一碗粗茶。他看到墙上的画卷,指着画中那道彩虹问掌柜:“这彩虹,是真的吗?”

掌柜是个白发苍苍的老者,笑着点头:“当然是真的。它一直都在,在心里,在梦里,在每一个向往美好的人眼中。”

少年捧着茶碗,看着碗底的“云婉”二字,忽然明白了什么。他放下茶钱,转身走出茶馆,腰间的长剑轻轻作响,剑鞘上,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开得正好。

门外,阳光灿烂,望仙镇的石桥上车水马龙,远处的学堂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与五十年前,一百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岁月里,那声音一模一样,悠长而温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