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游戏 > 碧霄剑魂 > 第178章 时空之轮]

碧霄剑魂 第178章 时空之轮]

作者:闲石人生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10-29 06:05:54

一、剑承千古

深秋的断云峰,漫山红叶如燃。剑莲宗主殿“心莲堂”内,一盏青瓷油灯摇曳着昏黄的光,照亮了案上那柄静静躺着的古剑。

剑鞘依旧是玄铁所制,云纹在岁月打磨下更显温润,剑柄七星宝石流转的光芒,比百年前似乎更添了几分沉静。这是凌云与苏沐晴当年用过的圣剑,如今被供奉在紫檀木架上,木架两侧刻着的“侠心不灭,圣道永续”八个字,是现任掌门亲笔所书,笔力虽不及凌云遒劲,却多了几分平和。

“师父,这便是传说中能净化邪祟的圣剑吗?”一个梳着双丫髻的少女踮脚望着木架,她是剑莲宗最年轻的弟子,今日是第一次获准进入心莲堂。

站在她身后的中年妇人,正是凌云与苏沐晴的孙女凌念慈。她轻抚着少女的发顶,目光落在圣剑上,恍惚间仿佛看到祖父母并肩站在剑前的模样——祖父青衫磊落,祖母蓝裙素雅,两人指尖相触的刹那,圣剑便会亮起温暖的光。

“它不仅能净化邪祟,更能照亮人心。”凌念慈的声音温和,带着岁月沉淀的从容,“当年你曾祖父曾说,圣剑的力量,不在剑锋有多利,而在握剑人的心有多真。”

少女似懂非懂地伸手,却在离剑鞘三寸处停住:“弟子不敢碰。”

“无妨。”凌念慈拿起案上的丝帕,轻轻擦拭剑鞘上的薄尘,“它在等真正需要它的人。就像三十年前,山洪冲毁山下堤坝,你师祖公就是握着它,带领弟子们以真气筑墙,护住了三个村庄。”

她指尖划过剑柄宝石,宝石突然亮起微光,映照出少女眼中的好奇与敬畏。这是圣剑的灵韵,百年间,它见证了剑莲宗从初创到鼎盛,见证了圣道如何像山间清泉,一点点浸润江湖的每一寸土地。

堂外传来脚步声,现任掌门苏明远捧着一卷泛黄的绢布走进来。他是苏沐晴的曾孙,眉宇间还带着几分苏氏族人特有的温润:“念慈师妹,你看我在藏经阁找到什么?”

绢布展开,上面是一幅工笔绘就的莲池图,池边并立着两道身影,正是年轻时的凌云与苏沐晴。画旁题着一行小字:“剑为心影,莲是情根,岁岁年年,花叶不离。”

“是曾祖母的笔迹!”少女惊呼出声,她在《剑莲真意》的抄本上见过苏沐晴的字迹。

凌念慈指尖轻抚绢布,眼眶微微发热:“祖父说,这幅画是他们云游归来后,曾祖母亲手画的。那时断云峰的莲池刚种下第一株藕,谁能想到如今竟蔓延到了山脚。”

苏明远将绢布小心翼翼地铺在案上,与圣剑遥遥相对:“昨日收到江南传来的信,那里的莲心书斋又培养出五十名医者,都学着曾祖母的法子,用银线针灸治病。”

油灯的光晕在圣剑与画卷间流转,仿佛时光在这一刻放慢了脚步。百年光阴,足以让青丝变白发,却未能磨灭那两颗以心为剑、以情为莲的赤诚。

二、莲开万家

剑莲宗山脚下的“莲心坊”,此刻正飘着浓郁的莲子香。

坊主是个跛脚的老汉,当年是被凌云从伪莲教地牢里救出来的孤儿,如今已年过六旬,脸上沟壑纵横,笑起来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暖意。他正指挥着几个年轻伙计,将刚蒸好的莲子糕装进竹篮,篮底垫着新鲜的荷叶,清香扑鼻。

“张叔,今日的莲子糕要多送两笼去城西的孤儿院。”一个穿青布裙的女子提着药箱走过,她是镇上医馆的大夫,也是剑莲宗的俗家弟子,“孩子们前日受了风寒,吃点甜的能舒坦些。”

张老汉忙应道:“早备着呢!还加了些山药,补身子。对了,你曾祖母留下的那本《千金方》,我让小孙子抄了一份,放在柜台上,谁想瞧都能瞧。”

女子笑着点头,指尖拂过腰间的莲纹玉佩——这是剑莲宗俗家弟子的信物,百年间,从最初的三十枚,传到如今已遍及九州,连塞外的牧民、海岛的渔民,腰间都能见到相似的玉佩。

穿过喧闹的街市,便是“莲心书斋”。清晨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照在满架的书卷上,空气中浮动着墨香与茶香。十几个身着不同服饰的人正围坐读书,有穿儒衫的书生,有戴斗笠的侠客,还有几个扛着锄头的农夫,他们手中捧着的,都是抄录的《剑莲真意》。

“这段‘以柔克刚’的道理,用在犁地时也管用。”一个皮肤黝黑的农夫摸着下巴,指着书卷上的字句,“以前总想着使劲儿,结果犁头总卡在石头缝里,如今学着顺势而为,反倒省力多了。”

旁边的书生笑道:“王大哥这是把武学用到农桑上了?前几日我见李镖头用‘静心诀’押运货物,据说走了三千里,货物无损,镖师们也精神得很。”

书斋掌柜是个瞎眼的老妪,当年被苏沐晴用银线治好眼疾,虽未能完全复明,却能模糊视物。她摸索着给众人添茶,声音带着满足的笑意:“凌老掌门和苏老掌门若还在,见着这光景,该多欢喜。”

话音刚落,街对面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几个孩童举着木雕的小剑跑过,他们玩的游戏叫“莲剑传”,模仿的是百年前凌云与苏沐晴并肩战邪祟的故事,只是在孩子们口中,血腥的打斗都变成了光明的守护,最后总有七彩的莲花开遍大地。

书斋里的人们都笑起来,阳光穿过窗棂,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极了剑莲宗峰顶那片莲池里的粼粼波光。

三、史载丹心

剑莲宗藏经阁的顶层,藏着一间不起眼的密室。

密室四壁都是书架,摆满了泛黄的竹简和绢卷,空气中弥漫着防虫的檀香。凌念慈与苏明远正并肩翻阅一卷《江湖大事记》,绢布已经有些脆化,上面的字迹是用朱砂写就,笔锋沉稳,正是凌云晚年的笔迹。

“你看这里,”凌念慈指着其中一段,“祖父记载,景佑三年,他与曾祖母在蜀地遇到百年不遇的旱灾,是用圣剑之力引雪山融水,才解了燃眉之急。旁边还画着引水的图谱,如今蜀地的水渠,还是照着这个法子修的。”

苏明远凑近细看,图谱旁有一行小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武学亦然,用之于善则福泽万民,用之于恶则涂炭生灵。”他轻声道:“这便是圣道的根本吧。”

密室中央的石台上,放着一个陈旧的木盒。凌念慈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铺着褪色的蓝绸,绸上放着两截断裂的银线,一枚磨损的莲子玉佩,还有半张泛黄的药方——这些都是百年间,与剑莲宗相关的信物,有的来自被救助的百姓,有的来自战死的弟子,每一件都藏着一段故事。

“这是三十年前,西域使者留下的狼毫笔。”苏明远拿起一支笔杆雕花的毛笔,“他说用这支笔写下的盟约,比任何血誓都管用,因为笔杆里掺了圣剑的金精,说谎的人握着会烫手。”

凌念慈拿起那半张药方,上面的字迹娟秀,是苏沐晴的笔迹,写的是治疗风寒的方子,旁边用朱砂补了几味药材,是后世医者根据各地气候改良的。她轻声道:“曾祖母总说,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圣道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是要跟着人心走,跟着世道变。”

窗外传来钟声,是剑莲宗的晨课钟,百年间,每日清晨准时响起,从未间断。钟声穿过云层,掠过莲池,传到山下的城镇,传到更远的村落,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荡开层层涟漪。

凌念慈将信物放回木盒,与苏明远并肩走到窗前。远处的断云峰在晨光中巍峨矗立,峰顶的莲池隐约可见,金色的阳光洒在水面上,仿佛有无数莲花在同时绽放。

四、薪火不熄

暮色四合,断云峰的莲池边,燃起了一圈篝火。

今夜是剑莲宗的“传灯夜”,百年前由凌云与苏沐晴定下的规矩,每逢月圆,便聚在莲池边,由长辈讲述往事,晚辈献上自己践行圣道的心得,像传递火种一样,将信念一代代传下去。

篝火旁围坐着老少三代人,有白发苍苍的长老,有正值壮年的弟子,还有刚入山门的孩童。凌念慈坐在最中间,手中捧着一盏莲形灯,灯芯跳动的火苗映在她眼中,像极了当年苏沐晴眼中的光。

“我先说。”一个满脸风霜的中年弟子站起身,他刚从塞北回来,靴底还沾着黄沙,“在漠北时,遇到两个部落为了草场争斗,我没拔剑,只是把咱们种莲的法子教给他们,让他们在草场边缘种上耐旱的沙莲。如今两个部落不仅不争了,还一起修了水渠,说是要像凌老掌门和苏老掌门那样,‘守望相助’。”

众人纷纷点头,一个梳总角的孩童举着小手站起来,他手中拿着一支木雕的小剑,是用莲池边的枯木刻的:“弟子前日在山下,帮王婆婆把摔倒的菜摊扶起来了,虽然没用到武功,但王婆婆说,这也是‘侠心’。”

凌念慈笑着将莲灯递给孩童:“说得好。你曾祖父说过,侠心不在力大,在行善。”

孩童捧着莲灯,小脸被火光映得通红,郑重地传给身边的师姐。莲灯在人群中传递,火光映着一张张虔诚的脸,像一串流动的星辰。

苏明远望着跳动的篝火,忽然想起三十年前,祖父临终前对他说的话:“时空流转,世事变迁,但只要这颗心还在,圣道就不会熄灭。”那时他不懂,如今看着手中的莲灯,终于明白——所谓时空之轮,轮转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传承;所谓圣道永续,续的不是剑,是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那点光。

夜深了,篝火渐渐化作炭火,温暖的余温却留在每个人心头。弟子们陆续散去,凌念慈与苏明远最后离开,他们并肩走在莲池边,月光洒在水面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极了百年前那对并肩走过的身影。

圣剑在主殿中静静躺着,剑柄的七星宝石与天边的星辰遥相呼应,仿佛在低声诉说:

江湖路远,总有尽头;

侠心不灭,圣道永续。

这轮流转的时空里,总有莲花开,总有灯火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