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专利令》颁布第十日,松江府。
细雨初歇,街巷间蒸腾着氤氲湿气,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仿佛铺开了一条通往未知命运的长卷。老匠人陈四枯瘦的手微微发颤,接过那张盖有格物院朱红大印的“纺机改良准造凭证”。纸张尚带着墨香与温热,却似有千钧之重,压得他臂弯不自觉地下沉。他祖传三代皆是织机匠,一生辗转于木梭与经纬之间,曾七次改良梭口,每一次都如捧出心血,却屡屡被大工坊巧取豪夺,连句敷衍的“多谢”都未曾有过。如今,这轻飘飘一页纸,竟成了护身符——白纸黑字写着:此乃汝之创造,他人用之,必付汝银钱。
“陈师傅,按律例,松江境内凡造此新梭者,每具需付您专利金三钱。”市舶司专员立于高台,声音洪亮,惊起檐角栖鸟。围观人群霎时沸腾,议论声如沸锅煮粥。
三钱银!陈四只觉眼前发晕,胸口剧烈起伏。他活了大半辈子,何曾见过匠人因“想法”而获酬?这在往日,简直是天方夜谭。人群中,有人眼含羡慕,有人面露嫉恨,更有人低声嘀咕:“这老陈,怕是要翻身了……”
不远处茶楼雅间,晋王府幕僚周谨猛然捏碎手中茶杯,瓷片嵌入掌心,鲜血渗出,他却浑然不觉。他奉晋王密令南下,本欲阻挠专利令推行,怎料林奇手段雷厉风行——五日内,格物院数十支小队如蛛网般撒开,联合地方官吏,将重要匠户尽数登记造册,连乡间小作坊的细微改良亦被记录在案。
“王爷名下的三家织坊,皆在用此新梭。”随从压低声音,“若按律缴纳专利金,一年便是数千两白银……”
周谨面色铁青。此事关乎的绝非银钱,而是权力根基的动摇。往昔权贵看中何等技艺,只需一句“征用”,便可据为己有,何时需向一介老匠人低头纳贡?此例一开,纲纪何存?
“去找陈四。”他咬牙切齿,“给他一百两,买断凭证。”
当夜,陈四家中闯入不速之客。锦盒开启,白花花的银锭耀得人眼花,来人言辞恳切,却字字藏刀:“老人家,这钱够您安享晚年。有些财帛,有命拿,没命花。”
老匠人彻夜难眠。窗外风声呜咽,似鬼哭狼嚎;屋内烛火摇曳,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天边泛起鱼肚白时,他揣着那张凭证,毅然叩响市舶司大门。
“大人,这钱老汉不要。”他将凭证郑重置于案上,浑浊眼眸中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林阁老让咱匠人挺直腰杆做人,这腰……一旦直了,便再难弯下。”
消息传至金陵,林奇正立于格物院试验场。
赵士桢满脸兴奋,快步而来:“已有四百余匠户登记专利,缴获仿造案十七起,皆依律处置!”他指向远处一架被拆解的仿制起重机,“晋王府那几座矿场,已停工三日。”
林奇转头望向徐尚庸,目光如炬:“你那边如何?”
徐尚庸呈上一卷图纸,眼神锐利如刀:“按您吩咐,暴雨连珠铳拆分成十二个部件,由不同工坊承制,核心击发机构由学生亲自督造。”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今早发现有人试图收买铳管工匠,已按《专利令》附则第三条……就地正法。”
附则第三条赫然写着:窃取军器技术者,格杀勿论。
林奇微微颔首。专利既是软刀子,亦是铁律。他要让天下人明白,创新可致富,叛国必偿命。
此时,严震直府邸内气氛凝重如铁。
“不能再硬碰了。”幕僚愁眉苦脸,“林奇这是阳谋。我们阻挠专利,便是与天下匠人为敌。”
严震直捏着一份密报,指尖发白——江南数十县工匠联名上书,称专利令为“圣君仁政”,若有阻挠者,“虽匹夫亦共击之”。民心所向,竟是最锋利的武器,此刻正握在林奇手中。
“那就换个法子。”他眼中闪过狠辣,“去找徐尚庸族叔,该他报效的时候到了。”
两日后,一份状纸递入都察院,指控徐尚庸“隐瞒家世,其祖徐安曾因贪墨军饷被革职查办,此等罪臣之后,岂能执掌机密军器?”
此乃诛心之策。不攻专利,专攻人事。
朝堂之上,御史义愤填膺,慷慨陈词:“徐安之罪,铁证如山!徐尚庸隐瞒家世,混入格物院,其心可诛!请陛下即刻革职查办!”
朱标看向林奇:“林爱卿,可有话说?”
林奇从容出列,不慌不忙:“徐安之案,洪武八年已由先帝亲自平反。都察院存档可查。”他目光如电,扫过那御史,“王大人身为言官,不查卷宗便妄奏,是疏忽,还是有意构陷?”
那御史脸色骤变,额角冷汗涔涔。
林奇继续道:“至于徐尚庸……”他取出另一份文书,“其主持研发的‘定南’式野战炮,昨日在天津试射成功,射程、精度远超红夷大炮。此乃国之利器,亦是大明之福!臣请问,是揪着二十年前的陈案不放重要,还是强军卫国重要?”
满殿寂静,落针可闻。技术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力量,碾碎了一切阴谋诡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