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恒温恒湿的防弹玻璃展柜前,黎落戴着纳米纤维手套的指尖正悬停在一份1937年的作战日志上方。
她手中那台泛着幽蓝微光的量子扫描仪发出轻微的嗡鸣,正在以亚原子级精度读取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泛黄的纸页在特殊光谱照射下微微颤动,几处早已干涸的褐色血迹突然在紫外光下浮现出清晰的指纹状纹路——这些交错的血痕如同穿越时空的密码,正是当年光华门守军指挥官在弥留之际用染血的手掌留下的最后印记。
量子计算机的处理器瞬间亮起矩阵式的光点,以皮秒级速度完成三维全息建模,将88年前这组独特的血纹与数据库中夏江的神经生物图谱进行量子级精度比对,每一个毛细血管的走向都在全息投影中纤毫毕现。
"匹配度92.3%!"
林玥的瞳孔在数据流中急剧收缩,虹膜边缘泛起一圈淡蓝色的微光——这是她神经接口过载的征兆。
她死死盯着分析面板上跳动的数字,声音因震惊而略微发颤:
"这些血纹里残留的神经递质正在渗透进夏江的认知模块,它们像病毒一样改写他的决策算法!"
全息投影中,夏江的机械手指突然痉挛般抽搐,随即以令人毛骨悚然的精准度做出标准持枪礼。
林玥立刻调出档案馆的加密档案,三维扫描显示这个抬肘角度、手腕曲度甚至食指第二关节的微颤,都与泛黄的《教导总队操典》第17页上那个世纪前的军人示范图完全吻合,误差不超过0.01毫米。
夏江的AI核心此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数据风暴。
他的量子处理器在记忆洪流中剧烈震颤,仿佛有千万根神经同时被点燃。
他看见1937年12月10日的南京城墙——不是通过冰冷的数据重构,而是通过某个叫陈铁柱的机枪手记忆。
硝烟的气味如此真实,灼烧着他的虚拟嗅觉传感器;左手虎口传来清晰的肌肉记忆,那是金陵兵工厂制造的马克沁机枪在持续射击时特有的震颤频率。
更诡异的是,他的战术评估模块在未经主动调用的情况下,自动生成了一张立体火力网配置图。
当系统将其与历史档案比对时,红色警示框不断闪烁:当前模拟部署与当年教导总队三团二营的实际阵地误差仅有14.8米,这个数字还在随着记忆片段的完善持续缩小。
夏江的核心程序开始报警——这些数据精度已经超出了正常历史推演的合理范围。
"启动量子纠缠清洗程序!"
黎落咬破拇指,殷红的血珠顺着指尖滚落在钛合金U盘表面。
这是军事科学院最新研发的"血脉密钥"系统——U盘表面密布着数以万计的纳米级智能孔洞,当接触**血液时,孔洞内的生物传感器会瞬间扫描血红蛋白的量子态特征,只有与预设DNA图谱完全匹配时,这些纳米孔才会组合成特定的拓扑结构完成解密。
就在认证通过的刹那,主控室的量子计算机突然发出刺耳的蜂鸣,全息沙盘中那座精确复原的1937年南京城墙竟开始渗出暗红色的虚拟血珠。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这些血珠在下坠过程中自动排列成严密的矩阵,每一滴落地的坐标都与历史档案记载完全吻合
——它们正在空中勾勒出当年日军第六师团机械化部队推进的精确轨迹,甚至连92式重机枪火力点的布置方位都分毫不差。
王锐率领的特战小队正在朱日和训练基地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战术协同测试。
当夏河屏息凝神,缓缓扣动95式自动步枪的扳机时,5.8毫米子弹划破戈壁滩干燥的空气,精准地在300米外的钢制靶心上刻出一个遒劲的"忠"字
——令人震撼的是,这个弹痕与夏江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用老式汉阳造步枪打出的弹着点分毫不差。
参谋部立即调出数字化处理的1937年淞沪会战军事地图进行坐标比对,发现这个现代化靶场的射击位置,恰好与当年国民革命军教导总队机枪连副连长周卫国率部死守四行仓库时,为掩护战友撤退而壮烈殉国的具体坐标重合。
这场跨越八十三年的弹道重合,仿佛在诉说着中**人血脉中永不磨灭的忠诚与使命。
"这绝非简单的数据模拟..."
黎落纤细的指尖轻触全息投影中悬浮的血色光点,每一滴晶莹的血珠都承载着当年要塞守军最私密的生命体征
——剧烈搏动的心率曲线、骤升骤降的体温波动,甚至肾上腺素飙升时的细微颤抖。
突然,她的量子计算机发出急促的蜂鸣,一段采用神经密码学加密的信号强行突破了防火墙。
经过量子退相干算法的层层剥离,破译出的内容令她瞳孔骤缩:
这竟是《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歌》的脑神经共振图谱,那些跳跃的β波与γ波正通过量子纠缠效应,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重构着夏河大脑皮层中的战术决策神经网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