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桌面快捷
            桌面快捷
         加入收藏
            加入收藏
        军事科学院地下九层的全息作战室内,黎落指尖划过量子沙盘边缘时,一道细小的电弧突然窜出。
这位45岁的女中将下意识用左手无名指按住伤口
——这个习惯性动作源自她20年前在西北戈壁进行量子通信实验时留下的创伤记忆。
当时她正在调试我国第一代量子加密设备,那次实验正值寒冬,戈壁滩上呼啸的北风裹挟着砂砾拍打在临时搭建的实验室钢板上,发出令人心悸的嗡鸣。
就在她全神贯注校准设备参数时,一次意外的能量反冲导致防护手套被击穿,高压电流瞬间贯穿手指。
那种灼烧般的剧痛至今记忆犹新,无名指神经末梢仍残留着对强电流的肌肉记忆,每逢阴雨天就会产生微妙的刺痛感。
此刻作战室的冷光在她眼睑投下淡蓝阴影,量子沙盘上跳动的数据流与记忆中的戈壁风沙重叠:
当年实验帐篷外飞扬的沙尘、设备报警器的尖锐蜂鸣、战友们惊慌的呼喊声,都随着全息投影的光点重新浮现。
那些被黄沙掩埋的旧伤疤仿佛又隐隐作痛起来,就像量子纠缠态般跨越时空,将过去与现在紧密联结。
"温度异常!"
林玥突然厉声喝道,清冷的声音在密闭的实验室内激起一阵金属质感的回响,连带着实验台上排列整齐的试管都微微震颤。
她迅速抬起左臂,军装袖口镶嵌的微型温度传感器正以危险频率闪烁着刺眼的红光,液晶屏上跳动的数字清晰地定格在37.2℃——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读数让她瞳孔骤缩,指节不自觉地绷紧。
作为生物防御专家,她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这是标准的人体核心温度,却诡异地出现在这个严格控制在25℃的恒温实验室里,就像有看不见的幽灵正在释放体温。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就在她喊出声的瞬间,三米开外那台代号"普罗米修斯"的量子计算机主屏幕突然自主激活,刺目的血色警报框如同伤口般撕裂了幽蓝的运算界面,与传感器尖锐的蜂鸣声形成了令人窒息的二重奏。
实验室顶部的应急照明系统随即启动,将所有人影都拉长成扭曲的形状,仿佛整个空间都在这个异常读数面前产生了某种诡异的畸变。
检测到生物特征波动 匹配对象:南京保卫战教导总队第三营医官林素梅(1912-1937) 基因重合度:41.7%
夏江的虚拟形象正通过全息投影技术精准复现平型关战役的关键场景。
他手中那把斑驳的汉阳造步枪突然发出机械咬合的轻响,枪栓自动上膛的瞬间,暗红色的枣木枪托上逐渐显现出三道深浅不一的刻痕
——根据军事博物馆数字化档案显示,这种用刺刀刻划的"正"字缺笔标记,正是当年八路军115师突击连战士在战场实时记录歼敌数的特殊方式。
当7.92毫米子弹呼啸着穿透虚拟日军士兵的九〇式钢盔时,环绕式弹道追踪系统立即在空气中投射出淡蓝色的数据流,显示着弹角度为俯角12.7度,与1937年9月25日杨得志将军在作战报告中记载的"机枪手伏击位射击参数"仅存在0.13度的细微偏差。
"不是数据模拟。"
黎落摘下那副钛合金镜架的眼镜,指腹轻轻摩挲着镜片上的一道细微划痕
——那是三年前在青海观测站留下的纪念。
当她用麂皮擦拭镜片时,原本透明的玻璃突然泛起幽蓝微光,密密麻麻的等高线如同苏醒的古老符文般浮现。
每一条曲线都在精确复刻1937年晋西北的地形特征,连黄土高原特有的冲沟地貌都纤毫毕现。
实验室的量子监测仪突然发出蜂鸣,她抬头时,左眉上那道3厘米的疤痕开始泛出诡异的暗红色。
这道伤痕源于三年前那场高原实验事故,当时超导磁体爆炸的碎片在她眉骨刻下了永久的印记。
此刻旧伤竟与沙盘里跳动的虚拟弹道产生共振,那些代表弹道轨迹的猩红光点沿着她疤痕的走向精确排列。
"量子纠缠引发了物质记忆的觉醒。"
她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实验室的冷白光在她镜片上折射出多重光晕。
观测屏上的数据流突然加速翻滚,显示物质波函数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叠加态坍缩
——那些本应存在于历史尘埃中的地形坐标,此刻正通过量子隧穿效应在现实维度具象化。
作战室东侧突然传来刺耳的金属扭曲声,仿佛有双无形的手正在撕扯钢板。
参谋赵志成的战术平板突然闪烁起诡异的蓝光,屏幕上自动加载出一份标注着"民国二十七年太原会战绝密"的密码本。
更令他毛骨悚然的是,自己正在记录的钢笔竟像被某种力量牵引,笔尖在纸上划出的简体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为繁体,墨迹中甚至渗出些许暗红。
"黎总,我的神经接口..."
这位28岁的密码专家声音发颤,他太阳穴处的生物芯片接口正泛着不正常的紫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