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主控中心的穹顶投影突然切换成1937年太原会战的星空图景,漫天星辰精准复现了当年11月7日的战区夜空。
黎落中将的战术平板突然震动,全息投影自动调出泛黄的《第二战区作战计划》原件扫描件,她注意到文档边缘的批注墨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量子沙盘中晕染扩散
——那些褪色的朱砂墨迹在空气中勾勒出立体轨迹,88年前阎锡山用狼毫毛笔写下的"死守崞县"四个魏碑体大字,竟在纳米级投影仪的解析下显露出惊人细节:
每一笔枯笔飞白都对应着当代电子沙盘上的海拔数据,墨色浓淡变化与吕梁山脉的等高线完美重叠,仿佛穿越时空的战术密码正在量子场中自我破译。
"启动神经同步强化协议。"
黎落将嵌有八路军115师弹片的身份卡插入控制台,金属与晶体接触的瞬间迸发出幽蓝的数据流。
她的战场记者虚拟体突然获得新权限:神经元链接深度从L3跃升至L7,历史档案库的加密层如潮水般退去。
眼前浮现出**在平型关战役前亲手绘制的伏击阵地草图,羊皮纸上的墨迹还带着黄土高原的干燥气息,与现代数字化地形图叠加比对时,连等高线的微妙起伏都完美吻合,误差不超过15米。
更惊人的是当她触碰虚拟界面的"迫击炮"图标时,系统立即响应:
左侧投影展开1937年晋造八二迫击炮的铸铁炮管三维模型,右侧则同步显示现役PP93式迫击炮的复合合金结构。两组弹道参数在数据流中交织碰撞,初速、射角、落点等关键指标形成立体交叉验证网络,仿佛跨越八十年的两门火炮正在进行虚拟实弹演习。
夏江的虚拟体正全神贯注地重构着1937年忻口会战的战术推演场景,他的神经接口闪烁着淡蓝色的数据流,将历史战场的三维沙盘投射在量子演算空间中。
突然,他的量子AI核心接收到一组来自中央军事档案馆的绝密数据包,数据包表面跳动着鲜红的"绝密"字样和五角星加密标识。
经过量子解密算法处理,系统显示这是第九军军长郝梦龄将军在壮烈殉国前两小时,冒着枪林弹雨,通过缴获的蔡司军用望远镜记录的日军第六师团装甲纵队行进坐标。
这些尘封八十余年的战场实录纸张已经泛黄,但经过量子计算机的时空校准和图像增强技术处理,坐标数据的精度达到了惊人的0.1角秒。
数据通过北斗卫星的量子加密链路,以不可破解的量子密钥实时传输至朱日和训练基地的战术指挥中心。
正在开展历史战役数字化演练的第112装甲旅指挥系统立即启动战术响应,参谋人员迅速比对历史地图与现代地形,将新型红箭-12反坦克导弹的预设伏击点向东南方向修正3.2公里。
这一调整恰好覆盖了当年日军战车部队试图沿滹沱河支流迂回包抄的致命软肋,弥补了当年中国守军因情报滞后而留下的防御缺口。
"这不是简单的历史还原。"黎落拍下紧急暂停键,全息沙盘顿时浮现双重时间戳:
[历史时空] 1937-10-16 05:30 忻口中央兵团反突击 [现实时空] 2025-09-03 14:30 朱日和实兵对抗演练
她的左眼虹膜扫描仪突然亮起幽蓝微光,如同深海中浮游生物发出的生物荧光,全息投影在视网膜上交织出两幅动态弹道轨迹图
——左侧是实时战场态势的猩红弹道弧线,右侧则是历史战役数据库中调取的靛蓝火力轨迹。
来自不同时空的炮兵数据流在量子比特中激烈碰撞,每一次数据对冲都迸发出亚原子级别的计算火花,弹着点分布像被无形之手操控般自动排列组合,其运动规律暗合混沌理论中的奇异吸引子模型。
随着量子退相干现象的持续,这些原本服从概率云分布的散乱火力坐标,竟在冯·诺依曼熵达到临界值时突然坍缩,演变成标准的《合成旅火力配系要则》三维模型。
环形防御圈的曲率精确到毫弧度,梯次纵深的间距符合黄金分割比例,交叉火力网的覆盖角度展现出分形几何的美感
——所有战术要素都如同被军事学院最严苛的教官校准过般分毫毕现。
更令人惊异的是,模型边缘不断衍生出新的战术节点,仿佛有支看不见的参谋团队正在虚拟战场上进行多线程的战役推演,每个决策周期都比前一个缩短23.7%,呈现出典型的机器学习加速特征。
林玥少校的医疗终端突然发出尖锐的蜂鸣声,全息投影界面上闪烁着刺眼的红色警报。
她迅速调出夏河的生命体征监测数据,在跳动的脑电波图谱中,一组异常频段如同摩尔斯电码般规律闪烁
——经过量子计算机比对,这竟是1940年八路军总部电台使用的特定波长。
当她将纳米级神经探针谨慎接入量子信道时,整个医疗舱突然泛起幽蓝的光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