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科学院地下七层的量子主控室骤然陷入死寂,连空气都仿佛凝固成透明的琥珀。
黎落中将的战术目镜上,虹膜识别模块因瞳孔剧烈收缩而发出警报红光,这抹血色在纳米级镀膜镜片上折射出蛛网般的裂纹。
全息沙盘中央,1937年南京光华门布满弹痕的混凝土工事正与2025年朱日和训练场的数字化战场模型疯狂切换,两种时空的军事数据流以精确的17Hz频率相互吞噬
——这个诡异的数值恰好是人类大脑处理恐惧信号的生物电节律。
更骇人的是那些扭曲的等高线,昭和年间的纸质地图轮廓与北斗卫星测绘的激光点云在量子场中撕扯,古老墨迹与数字光斑碰撞时迸发出幽蓝色的克里克-莫尔干涉条纹。
这些条纹如同两个平行宇宙的神经突触,每一次闪烁都伴随着亚原子层面的信息争夺战,连超级计算机的散热系统都开始喷涌出带着铁锈味的冷凝液。
这不是数据异常!黎落的神经植入体突然接收到双重指令:
左侧视觉皮层中,民国二十六年南京卫戍司令部的加密电文如老式发报机般闪烁跳动,泛黄的摩尔斯电码里夹杂着防空警报的杂音,那些断续的滴答声仿佛穿越八十年的时空裂隙,带着硝烟与焦土的气息;
右侧视网膜上,中央军委的作训指令却以全息投影的形态冰冷铺展,三维战术地图上跳动着实时更新的坐标参数,淡蓝色的数据流如瀑布般倾泻而下,与左侧的老旧电码形成鲜明对比。
两种截然不同的时空信号在她的神经回路里激烈对冲,每一次信号碰撞都在大脑皮层激起刺眼的火花,太阳穴传来尖锐的刺痛,像是有人用冰锥在颅骨内侧反复刮擦。
她猛地扯开战术手套,发现掌心浮现出与夏江虚拟战场完全一致的弹道灼痕
——那枚本应只存在于量子训练系统中的7.62mm步枪弹道,此刻正泛着诡异的蓝光,在皮肤下如活物般脉动,细小的光点沿着血管网络蔓延,勾勒出一幅不属于这个时代的创伤印记。
更诡异的是,当她用指尖触碰那些光痕时,耳边竟响起了与左侧视觉完全同步的、来自1937年的防空警报嘶鸣。
朱日和训练场的夏河在战术演练中突然单膝跪地,这个反常举动立刻引起了周围战友的注意。
只见他身上的第三代纳米作战服开始自动分解重组,如同液态金属般流动的纳米纤维在阳光下泛着冷冽的蓝光。
当防护层完全褪去后,内衬上赫然显现出一枚用古老工艺金线刺绣的家族徽章
——那是一只展翅的玄鸟衔着青铜剑的图案。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枚徽章与首都军事博物馆珍藏的文物档案完全吻合,正是淞沪会战中牺牲的某位**少校随身佩戴的传家信物。
就在众人惊疑不定时,夏河的手掌刚接触地面,他佩戴的量子战术平板突然投射出全息影像,两组坐标数据在空气中交错闪烁:
一组显示当前训练场的实时定位,另一组则精确指向1937年10月27日的四行仓库旧址,两者经纬度分毫不差。
这个时空错位的发现,让整个指挥中心的电子设备都发出了异常的能量波动警报。
夏江的虚拟形象在沙盘上突然实体化,量子态粒子在空气中凝结出清晰的轮廓。
这个由量子比特构成的战士周身萦绕着淡蓝色数据流,其面部特征正以每秒十二帧的频率不断变化:
时而呈现1937年教导总队德械师的年轻面容
——那带着青涩却坚毅的下颌线条,时而又切换成现代特战队员的刚毅轮廓,眉骨处还残留着全息战术目镜的压痕。
当他举起那支时空错位的汉阳造步枪时,檀木枪托上的铭文突然像被利刃剖开般分裂成两套文字系统:
右侧是繁体字镌刻的"金陵兵工厂民国廿四年制",字缝里还嵌着黑火药残留;
左侧却浮现出激光蚀刻的简体字"QBZ-2025A",序列号在阳光下泛着纳米涂层的金属光泽。
两种时代的军工文明在这支步枪上形成诡异的共生状态,枪管内部同时传来撞针击发的机械声与电磁加速器的嗡鸣。
记忆传承协议启动的瞬间,林玥的量子终端迸发出一簇幽蓝色火花,金属外壳上蜿蜒的电路纹路如同苏醒的血管般剧烈脉动。
她的虹膜表层浮现出双重影像:
左眼视角里,1937年南京城墙的砖石簌簌剥落,守军士兵正用染血的刺刀在墙砖上刻出深逾寸许的"杀"字,每一笔划都迸溅着细碎的石屑;
右眼视野中,夏河战术目镜的AR界面正以每秒万亿次的速度刷新着战场预测,密密麻麻的红色轨迹线在虚拟沙盘交织成致命的网。
当她的指尖擦过全息坐标(31°14'23"N 118°22'30"E)时,沙盘突然泛起青铜器铭文般的古老光晕
——泛黄的宣纸数据从虚空中铺展开来,教导总队炮兵团用狼毫小楷记录的射表参数在空气中缓缓旋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