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落的手指悬停在量子主控台的红色按钮上方0.3厘米处——这个精确到毫米的距离,是她三年前担任"砺刃-2019"跨时空军事演习技术总监时,经过287次紧急制动训练形成的条件反射。
她的指尖微微颤抖着,在红色按钮上方形成一道几乎不可见的电弧,量子主控台的防护罩感应到生物电场,自动激活了纳米级防误触系统。
全息沙盘投射出的台儿庄战场三维模型正以每秒37个的频率渗出暗红色光点,这些如同血珠般的光斑在虚拟战场上缓缓晕染开来,每一个光点都携带着精确的时空坐标数据,精准对应着1938年战役报告中记载的5271个士兵生命体征消失坐标。
当第419个光点亮起时,黎落的瞳孔突然收缩,生物识别系统显示她的呼吸频率与历史档案里战地记者黎霜的心电监测曲线完全重合,连每次吸气时0.3秒的微妙停顿都分毫不差。
这个与她同名的女记者当年正是在此坐标点被日军92式步兵炮的弹片击中左肩,而此刻全息投影中飘散的金属碎片轨迹,在量子计算机的精确模拟下,竟与泛黄档案照片里那道致命弹道的抛物线完全重叠,甚至连弹片在空气中旋转时产生的涡流纹路都纤毫毕现。
黎落感到一阵眩晕,她意识到这不是简单的数据巧合——时空连续性定理正在她眼前发生量子级别的坍缩。
"林博士,把神经共鸣强度下调15%。"
黎落的声音比平时低了八度,喉间像是压着一块浸透硝烟的棉絮。
这是她情绪波动的特征频率——每当历史与现实在她的神经末梢产生量子纠缠时,声带就会像绷紧的琴弦般微微震颤。
当虚拟战场传来夏江的汉阳造步枪那声金属疲劳的哀鸣时,她的瞳孔骤然收缩成两个漆黑的针尖,虹膜边缘泛起数据流特有的幽蓝光晕。
军事博物馆的武器档案显示,1938年3月28日武汉会战期间,该型号步枪曾因零下15度的极端低温导致击针断裂,这个尘封的细节此刻正通过神经接口在她视网膜上投射出泛黄的档案影像,纸张边缘还有当年参谋用红铅笔标注的"寒区作战禁忌"字样。
她无意识摸向自己锁骨处蜿蜒的旧伤疤,那是三年前在辽东战场被弹片划伤的痕迹,指尖传来的刺痛感突然与虚拟战场的数据流产生量子纠缠,仿佛有冰凉的金属碎片正在两种时空里同步震颤。
这个细微动作被生物识别系统捕捉,触发了沙盘里虚拟记者的急救包交互程序,急救包上的红十字标记突然开始以战地心跳的节奏闪烁,与黎落记忆里战地医院的无影灯重叠在一起,那些刺眼的白光中还漂浮着止血钳碰撞的叮当声和血浆袋摇晃的黏腻回响。
夏河此刻正在朱日和训练场东侧的模拟城镇中快速突进,战术靴掀起阵阵尘土,每一步都在沙质路面上留下清晰的战术足迹。
他的数字化迷彩作战服表面不断流动着淡蓝色数据流,这些由量子计算机实时演算的战术路径在头盔显示器上形成三维立体投影,与三百公里外夏江在虚拟台儿庄战场的冲锋轨迹精确同步——两个时空的战术动作误差不超过0.3秒,形成完美的时空镜像。
当他在一堵布满弹孔的断墙处完成战术翻滚时,混凝土碎屑从墙体剥落,在阳光下折射出细小的光点。
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呼吸节奏变得异常沉重,每一次吸气都伴随着肺部的刺痛感,仿佛整个胸腔被灌满了铅块。
更诡异的是,作战服内置的生物传感器发出急促的蜂鸣警告,全息投影数据显示:此刻他的心率曲线呈现典型的战时应激反应波形,血氧饱和度骤降至危险阈值,肌肉负荷峰值竟与1938年台儿庄守军背负20公斤马克沁重机枪急行军时的特征数据完全吻合——这些生理指标与当代特种兵配备的第三代纳米纤维外骨骼应有的生理反馈形成鲜明对比。
作战服肩部的微型量子终端不断闪烁着红色警报,提示检测到时空共振异常,而夏河头盔显示器角落的计时器数字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倒流。
"有意思..."
夏河用沾染硝烟味的手指抹去战术目镜上的虚拟血渍,那道横贯左脸的旧伤疤随着嘴角的弧度微微抽动,像一条苏醒的蜈蚣在皮肤下游走。
这个被战友们既敬畏又戏称为"算法疯子"的特种兵中校,此刻正沉浸在前所未有的战术愉悦中——他的神经元像超导体般高效传递着双重战场的数据洪流,脑内突触间的神经递质以近乎光速的频率交换着信息。
左手腕部终端不断刷新着2025年红蓝对抗演习的电磁频谱图,那些跳动的频段如同数字时代的狼烟,在量子通讯波段上勾勒出无形的战线;
而右眼虹膜上投射的却是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土制火药配比表,发黄的图纸上还留着当年军需官颤抖的批注,墨迹洇开的"紧急"二字旁,赫然是几滴早已干涸的血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