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幕:天工巨构与尘封馈赠
四十八小时后。
月球北极,风暴洋边缘。
华夏月球太空宇航中心(CMC),并非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人类工业文明在月壤深处孕育的超级城邦,一个依托于错综复杂、规模庞大的熔岩管网络构建的钢铁与光焰的奇迹。
晓月乘坐的“月影”级高速磁悬浮轨道车,在一条直径接近一千米的主熔岩管隧道中无声地疾驰。
管壁被覆着高强度碳纳米管增强复合材料,其上镶嵌着数以万计的冷光源照明单元和高精度环境监控探头,如同巨兽体内流淌着光与信息的神经脉络。
轨道车窗外,景象以一种超越地球想象的工业奇观姿态扑面而来,令人窒息:
粗壮程度远超人类躯干的合金管线,如同沉睡的巨蟒般沿着管壁攀爬、交错、延伸,输送着银灰色的液态金属原料、散发着氤氲寒气的超低温冷却剂、嘶嘶作响的高压气体管道,以及承载着百万安培电流、表面闪烁着幽蓝辉光的超导电缆束。
能量与物质的洪流,构成了这座地下之城的生命线。
侧向延伸的次级熔岩管入口处,巨大的合金闸门上闪烁着醒目的功能区标识:
“聚变引擎总装区”、
“深空护盾发生器制造中心”、
“纳米机器人集群孵化场”、
“量子计算核心阵列”。
闸门偶尔开启的瞬间,可以瞥见内部更为广阔的空间。
无数机械臂在精密舞动,巨型真空熔炼炉散发着暗红光芒,组装平台上矗立着未完工的飞船龙骨,如同巨兽的胚胎。
隐约传来的低频震动和能量嗡鸣,昭示着内部更密集、更核心的工业活动。
由星璇统一调度的自动导引车(AGV)组成的银色洪流,在管壁底部专用的多层高速通道上川流不息。
它们运输着从月壤原位冶炼出的粗糙金属锭、到来自小行星带的高纯度铂族矿石原石、再到地球精密空运来的量子传感器阵列组件。
而在管顶空间,数量更为庞大的小型货运无人机,如同高度组织化的金属蜂群,依靠激光网格导航,在密集的管线和设备之间高速穿梭,执行着零部件的点对点精准投送。
轨道车最终减速,平稳停靠在主熔岩管尽头——
一个被命名为“天工”的超级船坞入口闸站。
穿过最后一道厚重的气密隔离门,眼前的空间豁然开朗!
这里的规模远超之前的任何熔岩管。
穹顶高度超过三百五十米,最大直径接近两公里,仿佛将整座山峰的山腹彻底掏空。
晓月走出车厢,踏上高悬于船坞上方百米处的“观星平台”边缘。
脚下,是足以让任何第一次目睹者目眩神迷、心跳加速的深空工业史诗画卷:
船坞的核心,一艘流线型的庞然大物——
“星梭-火星型”奋进号——正在进行最后的舾装。
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飞船,其修长而充满力量感的造型,更像一柄由未来科技锻造的星际巨剑,剑尖直指深邃的太空。
舰体长度超过三百二十米,最宽处直径达八十五米。
覆盖全身的暗金色装甲板,是由来自小行星带“灵神星”(16 Psyche)的精炼铱锇合金铸造,在船坞顶部数千盏高强度聚光灯的照射下,流淌着冰冷而高贵的光泽,每一块装甲板下都预埋着复杂的传感器网络和自修复纳米管道。
舰体表面并非静止,一层银灰色的纳米机器人集群如同**金属潮汐,覆盖着每一寸装甲。
它们正以原子级的精度修补运输途中遭遇微陨石留下的细微刮痕,同时喷涂着最后的防辐射、抗高温、自清洁多功能防护涂层。
从观星平台远眺,整艘战舰仿佛披上了一层流动的液态金属外衣,在灯光下泛起水波般的涟漪。
船坞一侧的岩壁上,一台如同史前泰坦般的“夸父级量子增材制造机”(巨型3D打印机)正发出低沉而稳定的嗡鸣。
高能电子束流精准地烧结着由多种来源的粉末,来自火星塔尔西斯高原原位冶炼的钛-钪超晶格粉末(提供高强韧性)、地球同步轨道“天玑”港制造的碳纳米管-石墨烯预制体(提供轻量化和导电性)、以及月球静海精炼厂提供的稀土掺杂陶瓷基体(提供极端环境耐受性)。
肉眼可见,一根直径超过十米、内部结构异常复杂的飞船主承力龙骨构件,正以每分钟数厘米的速度“生长”成型,展现出未来制造的惊人潜力。
飞船尾部,三台最新呈环形布局的紧凑型氦-3聚变推进器喷口,此刻正闪烁着幽蓝色的冷光,处于低功率待机状态。
其核心的磁约束环结构,正是基于晓月的“潮汐谐变体”专利改造的最新II型原型。
环体表面,与月球“节点-01”同源的幽蓝色能量纹路若隐若现,仿佛在呼吸。
这是“奋进号”的心脏,也是晓月此行任务的直接技术成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