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 > 第187章 会面目标

三天后,土星分部,总裁办公室。

这间办公室与其说是办公场所,更像一个微缩的星际战略指挥中心。

整面弧形落地窗外,是土星环恢弘而寂静的永恒景象,如同一幅巨大的、不断变幻却又亘古不变的背景画。

室内光线经过精密计算,柔和而均匀,既保证了全息投影的清晰度,又不会让人感到压抑。

房间中央,巨大的土星及其卫星系统全息星图在缓缓旋转,无数代表航道、资源点、空间站的光点和线条交织成复杂的网络。

四周的墙壁被巨大的显示屏取代,上面流淌着来自分部各个关键节点的实时数据流——从深空探测器的遥测数据到各空间站的生命维持系统参数,从货运舰队的航线规划到能源网络的负载分配。

空气里弥漫着高级环境控制系统带来的、略带凉意且毫无杂质的清新气息,这是一种属于顶级权力中心的、冷静而疏离的氛围。

李擎风和林淼在一位表情肃穆、举止干练、身着剪裁合体的深灰色制服的秘书引导下,走进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空间。

林肯并没有坐在那张宽大得有些夸张、由一整块小行星陨铁雕刻而成的办公桌后,那是权力最直观的象征。

他站在房间中央的全息星图前,背对着入口,身影在庞大的土星投影映衬下显得有些孤独。

他似乎在凝视着土星轨道上某个特定的、不断闪烁的蓝色光点——那是“盘古”实验室的坐标。

听到身后传来的、被厚重地毯几乎吸收殆尽的脚步声,林肯缓缓转过身。

他的目光首先越过了李擎风,落在了稍后半步的林淼身上。

那眼神复杂得如同星云,蕴含着太多难以言喻的情感——有久居上位者习惯性的审视,有对数十年来曾谋面的儿子产生的陌生与疏离,有深藏于眼底、几乎难以察觉的关切,更有一种被漫长岁月和无数重大决策打磨后沉淀下来的、近乎疲惫的平静。

父子二人的视线在空气中交汇,跨越了五十年的光阴、隔阂与沉默,没有言语,却仿佛已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关于过往与未来的漫长对话。

最终,林肯的目光微微柔和了一些,几不可察地对林淼点了点头,这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动作,却像是一块投入冰湖的石子,漾开了第一圈涟漪。

随即,他的视线转向李擎风。

那目光在瞬间发生了变化,锐利、专注,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是纯粹的上位者审视重要合作伙伴、评估战略资产的眼神,带着冷静的评估、审慎的考量,以及一丝隐藏极深的、关乎未来的期待。

“来了。”

林肯的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任何喜怒,他抬手,指了指全息投影旁一组低调而舒适的真皮沙发,

“坐。”

三人落座,沙发柔软却富有支撑力。

那位秘书悄无声息地端上三杯清水,随即躬身退了出去,厚重的实木房门合拢时发出轻微而沉闷的“咔哒”声,将室内外彻底隔绝成两个世界。

短暂的沉默弥漫开来,只有星图投影系统运转时发出的、几乎低不可闻的嗡鸣,以及数据流刷新时细微的电子音。

“报告我看过了。”

林肯率先打破沉默,直接切入主题,目光依旧落在李擎风身上,语气平稳得像是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

“‘盘古’矩阵的稳定性和输出功率,确实超出了集团科学院最乐观的预测模型。

你们做到了,很多人认为在现有物理框架下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这是直接的、毫无修饰的肯定,属于集团总裁对一项杰出技术成果的正式认可。

“谢谢您,林肯总裁。”

李擎风微微颔首,保持着恭敬而专业的姿态。

林肯微微颔首,继续道,语速平稳而高效:

“技术转化指挥部的行政框架我已经签署生效,最高权限已经下放至你的终端。

你需要的人员调动、设备调用、场地使用,分部会启动绿色通道,全力保障,流程从简,特事特办。”

他的话语简洁有力,每一个字都透着雷厉风行和不容置疑的执行力。

“我明白。团队已经完成初步整合,随时可以投入下一阶段工作。”李擎风回应道。

“嗯。”

林肯应了一声,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沙发扶手上嵌入的触摸区轻轻滑动了一下。顿时,房间中央的全息星图旁边,浮现出另一份更加精简、但标注着无数红色和黄色优先级标记的数据面板。

“现在,我们需要谈谈战略。”

他的目光扫过数据,然后重新聚焦在李擎风脸上,

“集团总部对这项技术潜力评估很高,很感兴趣。

但是,内环理事会的一些资深成员,尤其是地球和火星方面的代表,更倾向于将核心研究院和首批应用示范工程放在内环轨道。

他们的理由是,内环拥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密集的人才储备、更成熟的市场环境,能够更快地将技术转化为效益。”

李擎风眉头微蹙,这是他预料之中的挑战。

林淼放在膝盖上的手也不自觉地握紧了些,呼吸略显沉重。

林肯的目光变得深邃,他并没有等待回答,而是继续说道:

“我向理事会陈述的理由是,‘盘古’技术诞生于土星独特的深空环境,其最初的研发动机、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积累的宝贵数据,尤其是与宇宙背景辐射相关的研究,都与外环的高辐射、微重力、极端温差等条件密不可分。

将核心研发和首批应用留在此处,更有利于技术的持续迭代和针对外环特殊需求的深度定制化开发。

这不仅仅是土星分部的利益,更是集团长远战略布局的需要,是开拓太阳系外环这片‘新边疆’的关键支点。”

“但是,这份战略设想,需要实实在在的成果来支撑。

空谈无法说服那些只看重短期回报和风险控制的保守派。”

他的手指在虚拟面板上一点,星图迅速放大,聚焦在土星与柯伊伯带之间的一个特定区域,一个代表远程科研前哨的光点被高亮显示——“勘探者七号”,一个位于战略要冲、长期受能源供应不足制约的大型深空观测与资源勘探站。

“我要你们在九个月内,”

林肯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军令状般的分量,

“完成首个基于‘盘古’技术的实用化轨道能源中继站——代号‘信标一号’的示范建设,地点就定在泰坦同步轨道。

并且,要利用‘信标一号’,实现对‘勘探者七号’前哨站的稳定、高效、超远距离无线能源输送!”

“输送效率必须比传统聚变供电提升30%以上,系统稳定性要达到99.99%,单位能源成本要比现有方式下降50%!

这是硬性指标,没有折扣可打!”

他身体靠回沙发背,语气放缓,但分量更重:

“只有拿出这样一份无可辩驳、效益显着的成绩单,我才能在接下来的理事会会议上,为土星分部,为‘盘古’项目,争取到持续且不受掣肘的资源倾斜,以及……在未来太阳系能源格局中,不可动摇的核心地位。

这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政治,关乎我们能否真正掌握外环开发的主导权。”

这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信任却也压力空前的军令状。

李擎风迎着爷爷的目光,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地回应:

“九个月!‘信标一号’必将如期点亮,能源输送指标,保证超额完成!”

林肯看着他眼中那份熟悉的、与林淼年轻时如出一辙的执着与自信,嘴角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似乎想露出一丝赞许的笑意,但最终只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好。我等着看你们的成果。”

他看向李擎风,语气变得更加平和,甚至带上了一丝几不可闻的柔和:

“你母亲……她如果能看到你今天取得的成就,一定会非常……骄傲。”

这句话,他说得很轻,仿佛怕惊扰了什么,却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李擎风心中漾开了层层叠叠的涟漪。

这是爷爷第一次,在他面前如此直接而温和地提起母亲。

李擎风喉头有些发紧,他点了点头,低声道:“谢谢您。”

又是一阵短暂的沉默,但这次的沉默,不再充满公事公办的隔阂与压力,反而有一种微妙而真切的情感在无声地流动,像是冰封的河面下,悄然涌动的温暖暗流。

“好了,”

林肯站起身,重新恢复了那位执掌一方疆域的总裁的姿态,

“去忙吧。

指挥部明天正式启动,相关的详细简报和权限文件会发送到你的终端。

有任何无法解决的困难,无论涉及哪个部门,直接向我汇报。”

李擎风和林淼也站了起来。

走到那扇厚重的实木门前时,林肯忽然又开口,叫住了正准备开门的李擎风:“擎风。”

李擎风停下动作,回头。

林肯看着他,目光深沉,仿佛要穿透时光:“这条路,是你自己选的,也是我们林家……注定要走的。走下去,脚踏实地,不要回头。”

李擎风迎着爷爷的目光,感受到了那份超越工作关系的、沉甸甸的期望与嘱托,他郑重地点了点头:“我明白。绝不会让您失望。”

离开顶楼办公室,乘坐高速电梯下行时,林淼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将身体微微靠在光洁冰冷的轿厢壁上,眼神有些放空,似乎在消化刚才那短暂却信息量巨大的会面。李擎风站在父亲身边,能清晰地感受到他内心此刻的波澜起伏——有卸下部分重担的轻松,有面对未来的忐忑,或许,还有一丝冰层初融带来的复杂暖意。

“爸,”李擎风轻声打破沉默,语气坚定,“我们会成功的。”

林淼转过头,看着儿子年轻却已饱经风霜、此刻充满了坚毅力量的侧脸,脸上终于慢慢露出一个释然而又带着无限期盼的笑容,他用力点了点头:“嗯。这次,我们一起。”

离开林肯总裁的办公室,李擎风和林淼没有返回“盘古”实验室,而是直接来到了位于分部大楼中层的、“战略应用指挥部”的临时指挥中心。

这里原本是一个大型数据监控中心,此刻已被紧急改造,巨大的全息星图取代了以往密密麻麻的监控画面,数十名从分部各精锐部门和“盘古”团队紧急抽调的骨干人员已经各就各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临战前的紧张与高度兴奋。

林肯的授权和资源倾斜以惊人的效率兑现。

指挥中心的控制台权限直接与分部主数据库、“星璇”智脑的最高算力节点以及整个土星轨道内的物流调度系统相连,这意味着他们几乎可以实时调用土星分部所能动用的绝大部分资源,其权限之高,堪比战时状态。

“各位,”

李擎风站到中央全息控制台前,没有任何多余的寒暄,目光锐利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位核心成员——王猛、赵青、孙启明、周薇、高强,以及几位刚刚加入指挥部的、在土星分部以实干和创新能力着称的顶尖工程师和战略规划专家,

“林肯总裁给了我们最大的信任,也给了我们最艰巨的任务和紧迫的时间。

九个月内,将‘盘古’技术从实验室的奇迹,转化为能够稳定运行、并发挥实际效用的太空基础设施。

现在,我们需要将总裁的指令,转化为一份详尽、可行、且必须万无一失的可执行计划。”

全息控制台应声亮起,巨大的土星及其卫星系统三维模型浮现出来,复杂的轨道参数、资源分布密度图、现有空间站位置等信息如同星辰般环绕四周。

李擎风将星图焦点锁定在泰坦同步轨道的一个特定点位,一个红色的标记被放大凸显出来。

“我们的首要且唯一的重心,就是在九个月内,于此位置,建成并激活‘信标一号’轨道能源中继站,并完成其对‘勘探者七号’前哨站的能源输送验证。这是死命令,是我们在总部赢得话语权的基石,不容有任何闪失。”

周薇立刻调出她带领能源团队连夜优化后的方案全息图。

“‘信标一号’的核心,将采用‘盘古’矩阵的太空适用简化版,我们内部代号为‘后土-m型’。”

“重点在于解决微重力环境下的等离子体超稳定约束、高效散热以及应对土星轨道强辐射环境的设计。

我们重新设计了磁场拓扑结构,采用了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并将散热系统与能源输出效率进行了深度耦合优化,确保在极端条件下依然能保持99.99%以上的运行稳定性。”

王猛指着由“后土-m型”核心扩展出来的整体空间站结构图,接口道:

“中继站主体采用高强度钛合金与复合材料构成的模块化框架,所有模块将在泰坦轨道上的‘希望’号大型空间站船坞内完成预制和总装,然后由重型拖船牵引至预定轨道进行对接组装。

最关键的是对接精度和大型结构的在轨展开控制,任何一个微小的偏差都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我已经组织了最好的空间结构工程师团队,会进行全流程的模拟和演练。”

孙启明将视角拉近,聚焦到能源传输的关键部位——“信标一号”一侧展开的巨大、由无数细小单元构成的相控阵能量发射天线,以及远在数万公里外的“勘探者七号”前哨站上对应的接收装置。

“最大的技术挑战在于跨空间的无线能量传输。

我们需要实现厘米级的波束指向精度,克服星际空间尘埃和等离子体扰动造成的信号衰减和散射,确保能量束能够精准、高效地聚焦在接收端。我们设计了一套基于实时遥测反馈的自适应校准算法,并准备了多套冗余系统。

目标是实现85%以上的端到端传输效率,这才能满足总裁提出的综合能效提升30%的指标。”

高强表情严肃地补充了安全维度:

“整个建造和测试期间的安全保障是重中之重。

‘信标一号’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能量体,在轨组装涉及大量太空行走和重型机械操作。

我们需要部署专用的安全监测网络,制定应对太空碎片碰撞、设备故障、甚至潜在人为干扰的应急预案。

我的团队将负责协调轨道安全区域清空、派遣护卫舰艇进行外围警戒,并确保所有参与人员的安全培训到位。”

李擎风听完汇报,沉声道:

“‘信标一号’不仅是一个工程,更是一个宣言。

它的成功,将向整个林氏深空,乃至向太阳系证明,我们不仅能在实验室里创造奇迹,更能将奇迹转化为支撑人类深空活动的坚实力量。

王工,结构可靠性是生命线;

赵博士,材料必须在太空严酷环境下万无一失;

孙博士,能量传输是成败关键;

周工,能源核心的稳定是根基;

高队长,安全是这一切的前提。

我要你们在48小时内,拿出分秒不差的详细工程时间表、资源需求清单和风险评估报告!”

在明确了“信标一号”的绝对优先地位后,李擎风话锋一转,将星图范围再次扩大。

“但是,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九个月后的验收。

‘信标一号’的成功,必须为我们后续更宏大的计划铺平道路,积累经验,验证技术路径。”

他的手指在全息图上划动,从“信标一号”的光点延伸出数条清晰的虚线。

“看,”

他指向泰坦本身,

“一旦‘信标一号’的能源核心技术被验证可靠,下一步,就是在地面建设‘泰坦之心’——一个规模百倍于‘信标’的行星级聚变能源中枢,为整个泰坦的工业化、城市化提供几乎无限的能源。”

图像上出现一座依山而建的巨型能源站构想图,与“信标一号”的核心技术同源。

他的手指又移向土星那浩瀚的气态巨行星本体。

“同时,基于‘信标’在恶劣太空环境中稳定运行的经验,我们可以启动‘土星环带气体采矿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原型设计。”

星图上浮现出概念性的、如同浮空岛屿般的智能采集单元网络,它们利用土星大气的浮力悬浮,采集宝贵的氦-3等资源。

“这将是彻底解决外环开发能源和原料瓶颈的关键。”

最后,他的手指划向连接土星与木星轨道的漫长弧线。

“而‘信标’所验证的高精度能量定向传输和超远距离控制技术,更是未来构建‘木-土高能电磁弹射货运轨道’的核心基础!”

一条由强大电磁场构筑的、能够将货物像炮弹一样高速射向远方的虚拟轨道出现在星图中,

“这将把木星-土星之间的航行时间从数年缩短到数周,真正实现外环星域的高效联通。”

李擎风的目光扫过众人,充满激情地说道:

“所以,‘信标一号’是我们投石问路的第一块石头,是种子!

我们不仅要让它成功点亮,更要通过它,积累数据、磨练团队、验证我们所有的技术构想!

它的每一个技术参数,每一次在轨测试,都是在为这幅更宏伟的‘深空基建蓝图’添砖加瓦!

我们必须以最高的标准来完成它,因为它的成功,将直接决定我们能否赢得实施整个‘基石计划’所需的信任、资源和时间!”

明确的指令、清晰的远景、巨大的压力与动力,瞬间点燃了整个指挥部。李擎风的命令如同启动了精密机器的总开关。

“各小组按照既定分工,立刻行动!”

李擎风的声音斩钉截铁,

“工程组,细化‘信标一号’每一个模块的建造流程和精度控制!

能源组,确保‘后土-m型’核心在地面模拟测试中达到万无一失!

传输组,立即开始搭建缩比模型进行传输验证!

安全组,规划好从泰坦船坞到同步轨道的整个建造路径的安全方案!

后勤组,协调所有物资和运力,优先级最高!”

刹那间,指挥部内人声鼎沸,却又秩序井然。

通讯频道里充满了简洁而专业的术语交流,全息屏幕上数据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图表和模型被快速调用、修改、确认。

王猛拉着结构团队围在一个三维模型前激烈讨论;

赵青正在与材料供应商进行紧急视频会议;

孙启明带着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在模拟器上调试波束控制算法;

周薇则在核对能源核心的每一个测试数据节点;

高强对着星图部署安全巡逻舰艇的航线。

每个人都化身为这部庞大机器上一个高效运转的齿轮。

李擎风站在中央,目光如炬,统筹全局,随时应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决策。

林淼则默默地走到后勤协调区,利用他几十年在土星积累的人脉和经验,开始协助解决一些棘手的物资调配和人员协调问题,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儿子。

当指挥部的运转逐渐步入高强度但有序的节奏后,李擎风缓缓踱步到巨大的观测舷窗前。

窗外,土星带着它那永恒而壮丽的光环,静静地悬浮在漆黑的宇宙幕布之上。

这一次,目标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具体。

不再仅仅是追逐遥远而抽象的宇宙终极奥秘,而是要在九个月后,在这片深邃、寒冷、充满挑战的太空里,亲手点亮第一座属于新时代的、实实在在的“信标”。

这座“信标”的光芒,将不仅照亮“勘探者七号”前哨站的未来,更将照亮他们脚下这条通往星辰大海的、由技术与意志铺就的征途。

个人的理想或许暂时融入了更宏伟的集体使命,但李擎风感受到的,并非失落,而是一种更踏实、更具开创性的力量。

他想起爷爷最后那句“不要回头”,也想起父亲那句“这次,一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