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 > 第177章 文明共鸣

土星轨道,“林氏精工”扩建后的三号干船坞如今已更名为:

“土星精工综合维护中心”

——已成为木星-土星一带乃至柯伊伯带科考、勘探与资源开采团队的首选维修基地。

口碑如引力波般无声扩散,每日有上百艘型号各异、遍体鳞伤却也满载传奇的星舰,如归巢的铁鲸,缓缓驶入这座宏伟的太空城塞。

其繁忙景象,甚至迫使土星星海舰队启动了紧急扩建方案,将泊位容量猛增至两万,使之跃升为土星轨道上规模最庞大的民用空港。

维护中心控制塔内。

李擎风已几乎失去了对标准时间的感知。

他的世界,是奔流不息的数据之海。

全新部署的高灵敏度传感网络如神经末梢般遍布港区,无声捕捉着每一艘入港星舰能量核心的每一次搏动:

从冷启动的初颤,预热阶段的低吟,全功率运行的咆哮,直至停机后的余韵。

随着数据样本……尤其是那些服役逾百年、历经无数次修补与强化的远航星舰数据的指数级累积,一个令人心惊的模式,逐渐浮出水面,日益清晰。怀特教授的猜想,正被冰冷的数字一点点证实:

无论是先进的聚变引擎、老旧的裂变堆,还是某些特种舰只使用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其长期维护策略,无论主动或被动,都隐隐指向同一个核心——

如何应对,或者说,如何与一个特定的、仿佛无处不在的频率背景共存。

这个频率背景,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那几个长期未被完美解释的微小异常频点,高度吻合。

更深入的跟踪反馈数据,揭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现象:

——不可屏蔽性。

“还是不行,”

李擎风喃喃自语,凝视着面前光幕上最新一批屏蔽测试的结果。

数据曲线无情地显示,无论采用最新型的复合隔振材料、叠加了十三层的电磁屏蔽,甚至是实验性的局部引力场扭曲技术,试图将引擎核心与外界环境彻底隔绝,那种微妙的、会影响系统长期稳定性的“印记”,依旧如同幽灵,穿透一切阻碍,缓慢而坚定地刻印在核心部件的性能衰减曲线与量子噪声谱特征上。

它,就是宇宙的底噪,无法驱散,只能设法适应。

另一项关键发现,是关于“时钟漂移”。

即便是经过“土星精工”最精密校准的引擎,在重返深空服役约一年后,其运行数据也会出现极其微小但确凿无疑的、相对于校准基准的频率偏离。

这种偏离并非完全随机,其方向与幅度,似乎与舰船活动星域的引力场背景、遭遇的宇宙射线通量等环境因素存在某种难以捉摸的弱关联,但核心的偏移趋势,顽固地指向那个无法屏蔽的背景频率。

每一次偏离,都敲响新一轮维护的钟声,也为李擎风的数据库,增添了新的、动态的“采样点”。

李擎风不清楚这“不可屏蔽性”与“时钟漂移”背后的深层物理机制……

是某种未知的基本粒子流?

时空结构本身的微观涨落?

还是那个假设中的高维场在三维空间的投影?

——现有物理框架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未知并未阻挡思维的奔涌。

站在控制塔巨大的观察窗前,望着窗外一艘正在接受引擎大修的“开拓者”级深空探测船,其尾部装甲板已被卸下,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能量导管和反应腔室,一个念头如超新星爆发般在他脑海中炸开:

“如果……

我们不再试图抵抗或屏蔽这个背景频率?”

“如果一台高能粒子引擎

——这种能量转化最为剧烈、最贴近微观世界本质的装置

——其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不是对抗,而是……

主动同步?”

他的呼吸陡然急促,指尖在虚拟桌面上飞快舞动,勾勒出全新的理论草图:

“摒弃传统的、追求绝对稳定的直线坐标频率控制模式。

构建一个系统环流多维跃升频率模型。”

“让引擎的能量释放频率,如同行星环绕恒星,以一个基准频率为‘轨道’,但这轨道本身并非僵固,而是能够依据外部那‘宇宙底噪’的频率特征,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微调与跃升。”

“不是被动承受干扰,而是主动将外部背景频率吸纳为整个系统运行的‘节拍器’,让引擎的内部能量流,与宇宙的背景脉动实现深度耦合。”

他的眼神越来越亮,仿佛有星云在其中旋转:

“这种深度耦合,或许能极大提升能量转换的终极效率,因为能量不再是在与整个宇宙背景的对抗中无谓耗散。”

“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若能实现这种精密的、动态的频率锁定,我们便可能获得一个极其稳定的‘基准参考系’。”

“利用这个参考系,我们就有可能反向计算并映射出那个支撑此种共鸣现象的、更深层的量子共振矩阵的结构!”

这已超越了一种高效能源技术的范畴。

这是一把钥匙,一把或许能直接“阅读”宇宙底层运行规则的钥匙。

通过创造一个能与宇宙背景完美共鸣的“人造源”,观察其互动的纤毫细节,来反推那隐藏在所有现象背后的、终极的物理架构。

将这份充满狂想却又逻辑自洽的理论草案与初步数学模型通过最高加密信道发出后,李擎风没有像往常那样陷入焦灼的等待,而是直接请求了与怀特教授的实时全息通讯。

他渴望最直接、最激烈的思维碰撞。

通讯请求几乎在发出的瞬间便被接通。

怀特教授的全息影像凝聚在控制室中央,他看起来比上次联系时更加憔悴,眼袋深重,但那双眼眸却燃烧着与年龄不符的、近乎炽烈的光芒。

他没有丝毫寒暄,如同出膛的炮弹,直击核心:

“草案我快速浏览了,擎风。

大胆!堪称疯狂的大胆!

教授话锋一转,语气锐利如手术刀,

“但‘系统环流多维跃升频率模型’……

这个核心概念的数学基础是什么?

你如何精确定义‘环流’在相空间中的拓扑结构?

还有,如何保证‘跃升’过程的稳定性,避免其演变为失控的链式反应,将整个引擎乃至舰船炸成基本粒子?”

连珠炮似的问题展现了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

李擎风深吸一口气,早有准备地调出虚拟白板,指尖流淌出基于非线性动力学与拓扑场论的初步框架:

“教授,请看这里。”

他指向白板上动态演化的复杂几何结构,

“我所定义的‘环流’,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封闭圆圈,而是一种在更高维相空间中的动态吸引子结构。

其‘轨道’会受到背景辐射频率的持续且微弱的调制。”

他的手指划过一道代表能量壁垒的曲线,

“而跃升也并非能量级别的简单阶跃,而是系统在特定参数条件下,跨越相空间中的势垒,进入更高维度的、更稳定的协同振动模式。

我认为,其触发条件,正与背景辐射中未被重视的特定偏振模式相关联……”

一场激烈的、跨越亿万公里的学术辩论瞬间白热化。

两人从李擎风初始模型的数学完备性,争论到量子隧穿效应在此框架下的校准方法;

从多维流形的数学表达形式,争论到如何在实体引擎中实现这种近乎拥有“意识”般的主动频率同步。

怀特教授不断抛出尖锐的质疑,精准刺向理论中的模糊地带与潜在悖论;

李擎风则奋力扞卫核心思想,同时不断引用如潮水般涌入的最新维修数据作为佐证,试图填补理论的缝隙,完善操作的细节。

“好吧,即便理论上存在这种可能性,擎风,工程实现将是另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怀特教授的全息影像指向李擎风勾勒出的、充满未来感的引擎概念图,

“材料!

什么样的材料能承受这种维度跃迁可能引发的时空微扰?

现有的高温超导材料,在如此极端的场耦合环境下,其稳定性如何保证?

还有控制系统!

需要何等恐怖的运算速度,才能实时追踪并响应宇宙背景那近乎随机的微妙变化?

这已经不是现有计算机架构能够胜任的任务!”

“材料问题,”

李擎风沉吟着,大脑飞速检索着可能的解决方案,

“或许需要我们从头开始,设计全新的合金体系,甚至引入量子点阵结构或拓扑绝缘体材料。

这方面,我们可以尝试联合星海大学的材料科学前沿实验室,以及集团内部的 L-metal(林氏金属)进行协同攻关。

至于控制系统……”

他顿了顿,意识到这可能是最大的瓶颈,

“可能需要基于……量子计算的实时反馈架构,这方面……”

“林氏深空科学院下属的量子计算研究所,”

怀特教授突然接口,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与意味深长的光芒,

“据我所知,他们三年前就已经成功研发了可编程的百量子比特原型机,‘深蓝-q1’。虽然还不完善,但基础是有的。”

他稍作停顿,目光如炬地盯着李擎风,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即便理论和控制系统有了眉目,工程样机的制造、组装与测试……

这等规模的项目,需要怎样的平台和资源?”

控制室内陷入短暂的沉默,只有数据流无声滑过的轻响。

两人几乎在同一时刻抬起头,目光穿透虚拟的星图与遥远的空间距离,仿佛看到了同一个庞大无比、根系遍布太阳系的巨影。

无需言语,一个名字同时从他们口中吐出,带着确定与决然:

“林氏深空集团总部。”

仿佛是命运的呼应,随着这个名字被郑重道出,一段早已预设好的全息公告,不受控制地自动在控制室内激活、播放。

画面瞬间切换至林氏深空集团总部那恢弘壮丽的星空议事厅。

一位身着深空制服、气质沉稳干练的发言人,正以清晰有力、传遍太阳系每一个角落的声音宣布:

“……为实现人类文明向2.0等级的宏伟跨越,林氏深空集团董事会于今日正式决议,启动‘文明基石’长期科研计划。

现面向全太阳系所有科研机构、团队及个人,悬赏征集‘终极引擎’解决方案!”

发言人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使命感,

“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百分之几或几十的效率提升,更是对宇宙能量本质的深刻理解与终极运用。

无论您的构想多么超前,无论您的理论看起来多么不可思议,只要方向正确,逻辑自洽,林氏深空将倾力支持:

——无限量的资金、最先进的实验室平台、以及全太阳系最顶尖的工程团队,皆可为您所用!

为人类文明的明天而奋斗,林氏深空,不离不弃!”

庄严的宣告声在控制室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敲击在两人的心弦上。

李擎风与全息影像中的怀特教授隔空对望,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那压抑不住的、名为希望与野心的火焰。

他们刚才所激烈争论、所精心构想的,不正是这“终极引擎”最原始、最大胆的雏形吗?

“看来,”

怀特教授缓缓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如释重负与前所未有的激昂,

“我们不需要再孤军奋战了,擎风。

你的‘未来蓝图’,已经为它找到了最适合,也是唯一能够承载它的舞台。”

“是的,教授。”

李擎风握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心中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与使命感充盈,

“这不再是我们局限于土星轨道一隅的私人探索,这是文明前进的号角,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他的目光扫过控制台上依旧在不断刷新的数据流,最终定格在窗外那无垠的星空,

“我们需要立刻行动,整理一份无比详尽的计划书,从理论证明、材料研发、控制系统架构到工程样机设计路线图……

是时候,向总部展示我们的‘疯狂’了。”

窗外的港口依旧是一片钢铁与能量的繁忙洪流,无数星舰如同忙碌的工蜂,进进出出。

但此刻,在李擎风眼中,这片景象已截然不同。

他知道,一艘驶向星辰大海终极奥秘的巨舰,已经在那则宣告中鸣响了启航的汽笛。

而他和怀特教授于这土星轨道控制塔内绘制的这张名为“共鸣”的蓝图,或许,就是驱动这艘文明方舟驶向未知彼岸的发动机设计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