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 > 第172章 蜂巢

清晨,第一缕经过土星环散射的熹微光芒,刚刚洒在“林氏精工”那块略带锈迹的招牌上时,那块光洁如新的电子告示牌上的字,悄无声息地变了。

“临时停业,开业时间待定”的字样缓缓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行简洁明了的信息:“正常营业,预约订单按序处理。”

没有锣鼓喧天,没有鞭炮齐鸣,但这简单的变化,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特定的圈子里激起了滔天巨浪。

对于维修店的老顾客们,那些穿梭于小行星带的独立矿工、经营短途货运的船主、以及拥有小型私人舰艇的各色人物来说,这只是一个等了不算太久的好消息。

通讯频道里,熟悉的Id们纷纷冒头。

“嘿,老林开门了!赶紧把我那艘老爷穿梭机的单子挂上去,转向舵有点涩。”

“总算开了,我的‘深空蚂蚁’号工程舰的等离子焊接臂精度不对,也就他这儿能调。”

“排队排队,我都等三个月了,不过值了,老林父子出手,比返厂省心还便宜。”

他们的反应平淡中带着笃定。

在这片星域摸爬滚打久了,大家都练就了毒辣的眼光。

早就看明白了,林淼和李擎风这父子俩,压根就不是普通修船的。

那技术,那折腾劲儿,纯粹是对同行**裸的“降维打击”。

现在有“羊毛”可薅,还不赶紧?

谁知道这俩大神下次闭关又是什么时候?

维修订单系统后台的队列长度,几乎是在营业牌亮起后的几分钟内,就突破了三位数,并且还在稳定增长。

大家心照不宣,有船要修,找林氏,准没错,而且得趁早。

然而,同处于土星轨道附近的各大星舰制造商和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高管们,在看到监控系统或线人传回的“林氏精工已恢复营业”的简短消息时,反应就截然不同了。

某巨头船厂cEo的办公室,刚刚结束了一场为期两周、以“团队建设”为名、实则环绕土星各大景观的豪华游轮之旅的管理层,脸上的轻松惬意瞬间凝固。

cEo猛地从舒适的座椅上弹起,抓起内部通讯器,声音都变了调:

“什么?!开门了?!

立刻!通知所有技术部门主管,取消一切休假!

应急预案启动!快!”

另一个制造大厂的高管团队,刚刚在土卫六泰坦城新开业的、号称“太阳系顶级”的“星云洗浴中心”享受完一套价值不菲的“星际尘埃排毒疗程”,正红光满面地准备去K歌房一展歌喉。

接到消息后,领队副总裁脸上的惬意笑容僵住,随即化为苦笑:

“得,好日子到头了。

通知兄弟们,收拾东西,回公司!

战备状态!”

过去这一百天,对这些企业来说,堪称魔幻。

从最初的紧张戒备,到后来的集体“团建”旅游,再到最后甚至催生了泰坦城高端服务业的一波小**。

毕竟,这么多高消费能力的企管人员突然有了大把“带薪假期”,总得找地方打发。

各种打卡照片、视频在内部网络流传,让基层员工们看得目瞪口呆,仿佛看到了公司福利的“理想之光”。

然而,这虚假的繁荣,随着维修店大门的重新开启,瞬间烟消云散。

压力,比以前任何一次都要巨大的压力,重新笼罩了这些商业巨头。

但真正的风暴,还远不止于此。

几乎在营业牌变更的同时,数艘大型工程拖船,牵引着一个个巨大的、覆盖着帆布的构件,缓缓驶入了“林氏精工”所在的空港区域。

更令人咋舌的是,维修店旁边原本空置的两个相邻店铺以及上下的三层空间,几乎在同一时间挂出了“林氏精工扩展作业区”的标识。

巨大的金属气密门升起,露出了内部经过紧急改造、布满重型起吊设备和标准化接口的广阔空间。

早已得到通知、从太阳系各处星域赶来的待维修舰船,此刻如同收到了归巢信号的蜂群,从附近的隐匿点、从临时停泊区,纷纷启动引擎,按照接收到的引导信号,井然有序地驶向那些新开辟的泊位。

穿梭机、小型货运船、中型工程舰、甚至包括几艘明显经过军事化改装,但抹去了标识的快速突击艇……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星舰,密密麻麻地停满了所有可用的泊位,一直延伸到公共空港的边界。

灯光闪烁,引擎喷流交织,场面之壮观,宛如一支混合舰队的集结地。

这一幕,被一位在附近“潜伏”了一个多月、专门等待“林氏精工”重开消息的星际网红,用高精度全息无人机完整地拍摄了下来。

当标题为

“逆天维修店今日开业,百舰来朝!

这是修理厂还是秘密舰队基地?”的视频被上传到量子网络的那一刻,整个人类太阳系文明圈,炸锅了。

视频迅速突破了各个平台的流量阈值,被疯狂转发、评论、二次创作。

“我艹!楼主标题党!这明明是哪家大星企的出货泊位吧?骗流量死全家!”

“等等……我放大看了泊位编号和背景建筑,好像真是土星环那边那个传说中的‘林氏精工’?以前路过就觉得很神秘……”

“一家维修店?

你告诉我这是一家维修店?

这规模说他是星际海盗的物资中转站我都信!”

“跪了!这是什么现象级剧情?

维修店逆袭造船厂?”

“麻烦我家爱豆看看!别唱歌了!

去这家店当维修工说不定更有前途!(狗头)”

“有没有知情人士扒一扒?

店主什么来头?

联盟军方白手套?

隐藏科技巨鳄?”

舆论彻底发酵。“林氏精工”、“维修店”、“百舰泊位”等关键词席卷网络。

从专业的星际论坛到大众的娱乐平台,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这家突然以如此夸张方式闯入公众视野的小店。

而处于风暴眼的“林氏精工”内部,却是一片迥异的景象。

“林氏精工”新扩展的三号作业平台上,一艘中型货运船的尾部引擎舱被打开,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管线与设备。

李擎风悬停在半空,手持多功能诊断仪,扫描着一个出现故障的能量中继器。

下方,林淼正指挥着两个大型机械臂,小心翼翼地将旧部件拆卸下来。

“第七号能量中继器,过载烧蚀。

这艘船肯定又超载偷跑快速航线了,常规线路用不着这么频繁峰值输出。”

李擎风将诊断结果同步到林淼的终端。

林淼看了一眼数据,哼了一声:

“老毛病了。

这帮跑货运的,为了赶时间,总是把安全余量吃到尽。

换上新部件也没用,得把它的能量管理系统的限制阈值重新校准,稍微放宽一点,但要加强过载报警和自动降功能力。”

“明白。”

李擎风点头,从工具包里拿出一个新的中继器,

“爸,你看这艘船的架构。

它的能量分配还是基于老式的中心集线模式,从聚变引擎出来,到主分配器,再像树枝一样分到各个子系统。

……延迟和损耗都比较大。”

“嗯,传统设计都这样。

怎么,你有想法?”

林淼一边调整着机械臂的角度,一边问道。

“我在想我们之前实验用的那个微型聚变引擎矩阵的构想。”

李擎风熟练地安装着新部件,动作流畅,

“如果能把这种微型化、分布式供能的概念用在舰船上。

比如,像这艘货运船,不需要一个巨大的主引擎,而是在船体关键节点布置多个微型聚变单元,通过智能电网协同供能。

这样不仅冗余度高,某个单元故障不影响整体,而且能量分配效率会极大提升,响应速度也更快。”

林淼停下了手中的活,认真思考起来:

“分布式供能……

听起来是不错,但微型聚变单元的技术成熟度、成本、还有维护复杂性都是问题。

不过,如果真能实现,那确实是革命性的。

特别是对小型穿梭机来说——”

他指了指远处泊位上的一艘小型商务穿梭机:

“——如果那种小玩意儿也能搭载安全可靠的微型聚变引擎,而不是现在效率低下的等离子推进或者依赖空间站充电,那人类在太阳系内的活动半径和灵活性将彻底改变。

相当于给每个人都配了一艘能跨行星航行的‘私人飞船’,星际社交、贸易、甚至殖民模式都会天翻地覆。”

“是的,”

李擎风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

“而且分布式能源系统更能支持一些特殊的设计。

比如那边那艘正在排队等待改装引擎的‘夜枭级’突击舰。”

他指向另一个泊位上一艘线条凌厉、看起来颇具攻击性的舰船。

“突击舰怎么了?”林淼饶有兴趣地问。

“突击舰追求高速、高机动性和强大的瞬间火力输出,但对持续作战能力往往牺牲很大。”

李擎风分析道,

“因为它的武器、护盾、引擎都抢同一个能量源。

如果采用分布式能源,将武器系统、推进系统、防护系统的供能相对独立出来,哪怕只是部分独立,就能带来巨大的战术灵活性。”

他一边拧紧最后一个固定螺栓,一边继续阐述:

“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设计可变形的结构。

比如,需要高速突进时,舰体收缩减少阻力,能量优先供给引擎;

需要火力压制时,舰体展开,露出更多武器平台,能量侧重供给武器系统;

需要防御时,能量优先加强护盾,舰体可以变形为防御姿态,减少被弹面积。

这种适应性,远比现在固定结构的舰船要强。”

林淼听得目光发亮,忍不住拍了拍身旁的机械臂:

“好小子!这个思路妙!

把能源系统和结构设计联动起来!

这不仅仅是修船了,这是在重新定义舰船的设计哲学!

不过,这需要对材料学、结构力学、还有能量瞬时调度算法有极高的要求。”

“所以需要像爸你这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实现啊。”

李擎风笑了笑,完成了中继器的更换,

“还有更宏大的,比如停在外层泊位的那艘‘大力神’级巨型工程舰。”

“那大家伙?”林淼望向窗外那艘如同移动城市般的巨舰,“它又怎么了?”

“巨型工程舰的主要功能是太空建造、矿物采集。

但它们的设计通常很固定。”

李擎风说,

“我在想,如果它的整体结构就是高度模块化和可重构的。

比如,需要采集小行星矿物时,它可以变形展开巨大的收集和处理阵列;

需要执行空间站搭建任务时,它可以变形出多个大型机械臂和装配平台;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变形为一个临时的、小型的移动船坞。

这一切的基础,同样需要一个极其强大且灵活的能源系统来支撑结构的变形和不同功能模块的能量需求。”

“从根本上改变设计思路,从‘专舰专用’变成‘多功能自适应平台’……”

林淼喃喃自语,显然被儿子的构想吸引了,

“这想法太超前了,但……并非不可能。

特别是如果我们能在能源技术上取得突破的话。”

这时,通讯器响起,是负责那艘军用改造型突击艇的助手发来的请示:

“老板,这艘艇的隐匿系统升级方案,客户希望加装一套高功率的主动干扰器,但现有的能源系统可能无法同时支持隐匿和强干扰全开。”

林淼和李擎风对视一眼。林淼拿起通讯器回道:

“告诉客户,单纯加装干扰器意义不大,峰值功率下反而可能暴露。

我们建议,对它的能源核心进行小幅升级,替换更高功率的聚变引擎核心,虽然成本高一些,但能保证隐匿和干扰系统都能在更高功率下稳定运行,甚至为未来加装其他设备留出余量。

这就好比给跑车换个大心脏,不仅解决当前问题,还能提升整体潜力。”

结束通讯,林淼对儿子笑道:

“看,实际问题来了。

军用改造更是如此,一切战术优势的基础,都是强大的能源。

我们在这维修每一条船,其实都是在验证和积累各种能源应用的实战数据。”

李擎风点头:“没错。从这艘货运船的能量分配优化,到突击舰的分布式供能设想,再到工程舰的变形结构能源需求,最后到军用艇的功率升级……

所有这些看似普通的维修和改进,都指向同一个核心——

能源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我们的研究,最终也是要服务于这些实实在在的进步。”

父子二人一边讨论着天马行空却又基于扎实工程的设想,一边高效地处理着手中的工作。

嘈杂的维修平台,仿佛变成了一个前沿舰船设计理念的孵化器。

每一次拧紧螺栓,每一次调试系统,都不仅仅是为了修复一艘船,更是在为未来某一天,能够真正实现那些颠覆性构想,积累着一砖一瓦。

二人配合默契,高效地处理着如雪片般飞来的订单。

对他们而言,这仿佛不是繁重的工作,而是一种放松,一种将庞大实验暂时搁置后,回归熟悉领域的“热身”。

每一艘船的故障,都像是一个个具体的、可以解决的工程问题,这让他们感到踏实。

而且,维修这些各式各样的星舰,本身也是对各种技术路径的实践和验证,或许能为后续的研究积累意想不到的经验。

控制室内,原本显示复杂物理数据的几面主屏幕,此刻分成了数十个小窗口,实时监控着各作业平台的进度、设备状态、以及待维修舰船的关键参数。

实验系统依旧在高效运转,但任务从分析量子信号变成了优化维修流程和资源调度。

偶尔,在维修的间隙,李擎风会调出实验数据的后台分析进程看一眼。

怀特教授建议的“单引擎标定”计划已经制定完成,相关的设备微调和算法优化也在持续进行。

科学的探索只是暂时转向了幕后,并未停止。

店外,闻讯赶来的人群和媒体无人机被太空港安保人员牢牢挡在警戒线外。

店内,重型工具与金属的碰撞声、引擎试车的低鸣、以及父子二人简短的指令声,交织成一曲充满力量感的工业交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