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 > 第42章 刚性谜题,星尘预案再升级

控制室陷入了一种近乎真空的死寂。

连仪器恒定的嗡鸣似乎都被无形的重压吞噬。

只有主屏幕上那个巨大的正十二面体模型在无声旋转。

银灰色的棱角反射着惨白的灯光。

每一道边线都锐利得像能割开认知的边界。

“十二面体?”

一位头发花白的地质学家,陈教授,猛地推了推鼻梁上厚重的眼镜。

布满皱纹的脸几乎要贴在冰冷的屏幕上。

他的声音嘶哑,带着一种世界观被铁锤重击后的颤抖和难以置信。

“规则的柏拉图立体?在十七公里深度的月壳基底?这……这违背了一切!高压相变?岩浆侵入?陨石撞击?没有,没有任何已知的地质作用能塑造出这种……这种几何的完美!”

他猛地转向陈岩,镜片后的眼睛瞪得滚圆,里面充斥着科学信仰崩塌的裂痕。

旁边的年轻地球物理学家李博士,脸色煞白,下意识地调出密密麻麻的数据库。

手指在虚拟键盘上因震惊而微微发抖。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他几乎是喊出来的,声音在凝滞的空气中显得格外突兀。

“任何自然形成的晶体结构,在那种深度、极端高温高压下,宏观尺度上绝对无法保持如此精确、如此对称的几何外形!更别说这种……这种数学意义上的正十二面体!”

他飞快地滑动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像是在寻找一个能支撑他认知的支点,却徒劳无功。

“这不科学!这超出了我们理解的‘自然’范畴!”

控制室内其他工程师和技术员,从最初的极度震惊中略微缓过神来。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的茫然和隐隐的恐惧。

低低的议论声嗡嗡响起,像受惊的蜂群,却又被无形的压力死死压制着。

陈岩没有立刻回应这些质疑。

他依旧如雕塑般伫立在主控台前,双手早已离开了冰冷的金属边缘。

指关节因刚才的用力而微微泛白。

他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探针,死死锁住屏幕上那个散发着不祥气息的几何体。

震惊、困惑、对现有科学大厦根基的动摇感,以及一种面对终极未知时被点燃的、近乎冷酷的探索火焰,在他眼中交织、碰撞、最终沉淀。

那火焰没有温度,却仿佛能灼烧掉一切软弱的疑虑和本能的恐惧。

他深吸了一口气。

控制室里那种混合着臭氧、汗水和精密电子元件散热的特殊气味涌入胸腔。

这口气息似乎也带走了最后一丝犹豫。

“自然形成?”

陈岩的声音响起,出乎意料地平静。

平静得像深潭之下的暗流。

每一个字都像经过千锤百炼的合金块,冰冷而沉重地砸在寂静中。

“初步分析已排除所有已知的超高压矿物相变,排除构造应力下巧合断裂的可能性,排除我们认知范围内一切‘自然’的成因……”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如手术刀般锐利地扫过控制室内每一张或惊惶、或困惑、或带着求知渴望的脸庞。

最终定格在林晓月身上。

那眼神里探究的意味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共同面对深渊的凝重和无声的托付。

“那么,”

陈岩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斩钉截铁,如同宣判。

“剩下的可能性,无论它多么惊人,多么彻底地挑战我们认知的边界,都必须是唯一需要被考量的对象!科学,只尊重铁一般的事实!”

他环视四周。

“任何基于固有认知的否认,在此刻都是阻碍真相的绊脚石!”

短暂的沉默后,陈岩的目光再次锐利地刺向林晓月:

“林学士!”

“在!”

晓月立刻应道,声音清晰稳定,没有丝毫拖沓。

她从短暂的失神中被唤回。

父亲的叮嘱——“门后面不光是资源,还有责任和抉择”——此刻有了无比沉重的实感。

这不是模型数据,是撞在人类认知壁垒上的真实存在。

“基于当前星璇反演模型的精度,”

陈岩语速极快,指令精准。

“立刻估算该结构体的精确体积、质量下限以及密度下限!误差范围,控制在百分之五以内!我要最坚实的数据作为一切后续判断的基石!”

他的目光带着无形的压力。

“现在!”

“是!”

晓月没有丝毫迟疑,立刻转身回到刚才的终端前。

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速跳跃。

神经接口中,星璇温和理性的声音同步响起:

「目标结构体几何参数已锁定。体积计算模型载入:基于正十二面体标准公式,边长由反演模型边缘清晰度结合已知钻头直径反推……质量估算模型载入:采用地质反演层密度分布加权平均法,叠加结构体刚性边界条件约束……引力常数校准……密度下限公式同步启动……」

复杂的公式、参数、约束条件如同汹涌的数据流。

在晓月的思维里和眼前的屏幕上同步倾泻。

星璇强大的算力在她的指令下高速运转,处理着模型中每一个像素点蕴含的信息。

时间仿佛被拉长。

控制室里只剩下设备运行的嗡鸣和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以及陈岩指节无意识轻叩控制台边缘的、极轻微而规律的“哒、哒”声——这是他内心焦灼的唯一外在泄露。

几秒钟,如同几个世纪。

计算结果在主屏幕的角落骤然跳出。

巨大的红色字体冰冷而刺眼:

体积: ≈ 125.00 立方米

估算质量下限: ≥ 2812.50 吨

密度下限: ≥ 22.50 g\/cm3

(注:火星地壳平均密度3.9g\/cm3,地核密度12g\/cm3)

\"22.5 g\/cm3...除非是简并态物质...\"

看到这个数字的瞬间,控制室内刚刚酝酿出的低语声浪如同被无形的巨手扼住喉咙,彻底掐灭!

一片绝对的死寂降临。

这个数字,如同白矮星的碎片砸进意识深处,砸穿了所有残存的侥幸和模糊的猜测!

“老天……”

一位材料工程师失神地喃喃。

声音轻得像耳语,却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紧绷的神经上。

地球自然界最重的天然元素锇,密度也只有22.59 g\/cm3!

而且极其稀有,绝不可能形成如此庞大的单一结构体!

这个数值,彻底粉碎所有基于太阳系物质认知的框架!

“前太阳系残留致密星体碎片?”

晓月脑中瞬间闪过这个仅存于理论物理最前沿猜想中的名词。

一股冰冷的寒意顺着脊椎悄然爬升,仿佛灵魂触碰到了宇宙最深层的、被严密封存的奥秘之门。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硬物”,这是一个颠覆性的、足以改写行星科学的存在!

陈岩的脸色也瞬间变得更加凝重,如同覆盖了一层寒霜。

镜片后的目光深处,闪烁着前所未有的肃穆和高度警惕。

他再次深深地吸气,胸膛明显起伏。

仿佛要将整个控制室那令人窒息的凝重空气都吸入肺中,转化为决断的力量。

“所有数据!即时封存!执行‘星尘’预案最高保密等级!”

他斩钉截铁的声音打破了死寂,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和最高级别的紧迫感。

他的目光如同冰冷的探照灯,锐利地扫过在场每一个人的脸。

工程师、技术员、科学家,无一遗漏。

“没有我的直接授权或cASc最高指令,任何信息,包括结构形态、体积、质量、密度、位置坐标、震动数据、以及……这个初步结论本身,”

他刻意加重了最后几个字。

“禁止以任何形式——口头、文字、数据链、模拟信号——流出‘望舒’控制中心!重复,禁止任何形式流出!违者,按叛国罪论处!”

这是对未知风暴的紧急隔离。

是用最严酷的措施,为可能的惊涛骇浪筑起第一道堤坝。

他随即猛地转向林晓月。

目光依旧锐利如刀,但深处那份并肩面对深渊的意味更加清晰:

“林学士,准备一下。十分钟后,连线深空星海大学天体物理组张振宇教授、cASc深空探测部王开复院士。我们需要最顶级的理论物理支持,评估这种……”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一个最恰当的词汇。

“……这种极端密度物质存在的理论可能性边界,及其对现有物理模型的颠覆性挑战。同时,”

他再次停顿,声音里带着前所未有的、几乎带着金属撞击般冰冷质感的挑战意味。

“讨论下一步——如何直接获取该结构体表面物质样本,甚至……内部信息的可行技术路径!”

陈岩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近乎决绝的坚定:

“我们现有的钻头,在这种硬度和密度面前,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我们需要一种全新的‘牙’!一种能在十七公里深、极端高温高压、充满未知辐射和地质扰动的环境下,啃得动这玩意儿的‘牙’!”

他锐利的目光最后一次,牢牢锁定在林晓月脸上。

那眼神不仅仅是命令,更是一种将探索最前沿、最凶险疆域的重任交付的信任与期待:

“林学士,基于你之前对冲击测试的建议和星璇的优化能力,我需要你立刻主导设计一套针对性的超高强度冲击测试方案!目标:模拟目标层深度围压环境,测试不同能量级别、不同波形的冲击波,对类似刚性体模型的破坏阈值和模式!找出最可能撬开一道缝隙的‘突破口’!同时,”

他转向屏幕上即将浮现的两位权威的影像位置。

“张教授,王院士,我们需要你们的理论支持:这种物质可能的内部结构?能量传递特性?是否具有某种特定的‘谐振频率’弱点?任何能指导我们设计破坏或取样手段的理论线索,都是宝贵的!”

指令清晰,时间紧迫。

控制室内的气氛瞬间从震惊茫然切换到了高强度技术攻坚状态。

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驱动着每一个人的神经。

***

十分钟后,控制室中央的巨大曲面屏幕被分割成三块。

左侧是深空星海大学天体物理组张振宇教授严肃的面容,背景是堆满书籍和演算稿的书房。

右侧是cASc深空探测部王开复院士沉稳的形象,身处现代化的指挥中心。

中间主屏依然是那个缓缓旋转、冰冷神秘的正十二面体模型,以及晓月刚刚计算出的、刺眼的数据。

“密度22.5 g\/cm3!”

屏幕上的张教授眉头紧锁,语速极快,完全沉浸在物理学的逻辑推演中,手指无意识地在空中比划着。

“这个数值确实强烈指向了简并态物质的范畴,比如白矮星物质!但那需要在恒星核心级别的引力坍缩环境下才能形成!月球?绝无可能!除非……”

他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又迅速被困惑取代。

“除非是极其微小的、来自太阳系形成初期混沌时期的致密星体碎片,被月球引力捕获并深埋?但这种碎片必然是微小、分散、不规则的!它无法解释如此庞大、如此规则的几何形态!”

他用力揉了揉太阳穴,显然被这个矛盾折磨着。

“如果,”

张教授猛地抬头,目光炯炯地看向陈岩和晓月。

“如果它不是一整块致密核心呢?如果它只是某种……某种人工结构的超强度外壳?内部可能是相对低密度的空腔,或者填充了某种特殊介质?那么22.5可能只是这个外壳的平均密度!就像我们飞船的装甲层!”

他快速在面前的一块电子白板上画着草图。

“这样一来,冲击测试就至关重要!如果能找到外壳的薄弱点,或者引发其内部结构共振……也许能产生局部碎裂!为我们打开一个微小的窗口!”

右侧屏幕上的王开复院士则显得更为务实。

他没有过多纠结于理论可能,而是立刻调出了cASc庞大的材料库和深空探测工具目录。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带着一种沙场老将的决断:

“陈博士,林学士。常规的机械钻探,在那种深度和硬度面前,结果你们已经看到了——百分之百损毁。激光熔融?等离子切割?在十七公里深、充满复杂地质结构和未知干扰的环境下,能量传输效率和精度都是噩梦级难题。化学腐蚀?在那种极端封闭、高压的环境中,腐蚀剂的引入和反应控制几乎无法实现。”

王院士的目光锐利如鹰,扫过模型:

“或许……高能聚焦粒子束?定向性极强,理论上能产生极高的能量密度。但我们目前没有能在月球部署的、成熟且功率足够大的粒子束装置。远水解不了近渴。”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落在陈岩身上。

“所以,陈岩,你们提出的冲击测试,是眼下最现实、最快能获取关键数据的一步!核心就是获取破坏模式数据!了解它‘怕’什么形式的能量冲击!”

“同时,”

王院士的声音陡然加重。

“被动地震波探测阵列需要立刻升级部署!加密阵列!最高精度!我要知道这东西到底有多大?是孤立的个体,还是某个更大网络的冰山一角?它的内部结构,有没有空腔?有没有持续或间歇性的能量源活动?这直接关系到我们所有后续行动的规模、成本和潜在风险级别!”

他强调着信息的极端重要性。

晓月早已在另一台终端上飞速操作。

星璇强大的算力在她的神经指令下,结合陈岩的要求和张、王两位的建议,快速构建着冲击测试的虚拟模型。

屏幕上,一个简化版的十二面体模型被置于模拟的月壳高压环境中——温度、压力、围岩特性参数被星璇精确设定。

各种形态的冲击波——点冲击、面冲击、不同频率和波形的能量脉冲——被加载上去。

星璇高速模拟着应力分布、能量传递路径和可能的碎裂模式。

晓月纤细但指关节分明的手指在虚拟键盘和触摸屏上跳跃。

不断调整着冲击能量梯度、加载波形、传感器阵列的布局方案,优化着测试流程。

她对基地内部这套特定的操作系统界面还不够完全熟悉,偶尔在寻找某个深层功能菜单时会有短暂的停顿。

但星璇的指引总是在她的思维刚刚产生疑问时,就在神经视觉叠加层中无声地高亮显示路径或提供简明的操作提示,让她总能迅速找到方向,流畅地输入指令。

控制室的冷光在她年轻却异常专注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阴影。

额前几缕碎发因高度集中而微微汗湿。

她不再是刚刚踏入基地、略带拘谨的新人,而是迅速融入了这场与未知硬物的殊死搏斗,成为了攻坚的核心力量之一。

帆布工具包里,那个老旧的“玉兔”登月舱模型在无声地见证着。

新一代的工程师如何在更深的谜题前,沉稳而精确地挥出第一锤。

会议在激烈而高效的技术辩论、资源协调和方案推敲中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最终,在陈岩强有力的主导下,达成初步共识:

1. 即刻行动 (王院士主导协调): “望舒”区立刻启动最高级别被动地震波探测阵列部署计划。王院士负责协调cASc以最快速度提供一批高灵敏度、抗干扰的深地层传感器和数据处理单元。

2. 核心攻坚 (晓月主导,陈岩协调): 由林晓月负责,星璇提供全力算力支持,在48小时内完成超高围压、超高应变率冲击测试的最终方案设计并执行。陈岩负责协调静海基地内所有相关的高压实验室资源(特别是2号高压冲击实验室),确保测试优先排期,所有人力物力倾斜。

3. 理论支撑 (张教授团队): 张振宇教授团队连夜构建基于现有数据的多种理论模型(致密碎片捕获假说 \/ 人工结构外壳假说),并尝试预测其可能的内部结构、共振频率及能量传递特性,为冲击测试和后续行动提供理论靶点。

4. 长远筹备 (王院士启动): 王开复院士启动cASc内部绝密项目“破壁者”,评估研制适用于深月层环境、能应对超高硬度物质的钻探\/取样工具的可行性(方案将高度依赖冲击测试结果)。

5. 绝对保密 (陈岩负责): “星尘”预案立即升级,信息封锁范围扩大到所有知晓此事的基地人员,并签署最高级别保密协议。任何信息泄露,严惩不贷。

命令下达,任务明确。

全息影像关闭,张教授和王院士的面容从屏幕上消失。

控制室内的气氛并没有因为会议结束而轻松多少。

反而因为明确了眼前艰巨到近乎不可能的任务,而更加凝重。

巨大的十二面体模型依然在主屏幕上缓缓旋转,散发着冰冷而神秘的光泽。

无声地提醒着每个人脚下十七公里深处埋藏的巨大谜团。

陈岩长长地呼出一口气,抬手用力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

他转向林晓月,声音低沉了许多,带着沙哑,但其中的决断力丝毫未减:

“林学士,方案的细化、参数的最终敲定、测试流程的编排,就交给你和星璇了。”

他看了一眼时间。

“明天上午8点前,我要在我的终端上看到最终版的测试流程表和所有参数设定表。有任何资源需求或权限障碍,直接调用我的最高授权。”

他的目光落在晓月年轻的脸上。

那眼神里没有鼓励的言辞,只有交付重任的绝对信任和不容失败的压力:

“记住,这‘第一锤’,必须精准!必须砸开一道口子,为我们带出需要的数据!”

他没有说“加油”,但这沉甸甸的托付,比任何话语都更有分量。

“明白,陈博士!”

晓月的声音清晰有力,没有半分迟疑。

她没有去看时间,但神经接口中,星璇已经无声地在她的视觉界面一角显示了一个鲜红的倒计时:【43:12:15】。

她没有时间犹豫,立刻回到终端前。

手指再次在虚拟键盘上飞舞,与星璇进行着高效的数据交互和模型微调。

控制室柔和的红色警报灯光流转,映照着她年轻却异常坚毅的侧脸。

她沉浸在自己的任务中。

专注得仿佛周围的一切——那沉重的十二面体模型、低声交流的工程师、空气中弥漫的紧张——都已消失不见。

只剩下屏幕上跳跃的数据流、待优化的参数、以及那个亟待被“敲开”的冰冷几何体。

就在这时,手腕上的星璇手环传来一阵轻微的、区别于系统提示的独特震动模式。

伴随着一道柔和的黄色提示光纹在金属表面亮起:

「秦明月院士的加密留言已接收并完成解压。内容:晓月,知你已抵静海,并卷入‘望舒’风暴。母星为傲,亦忧其劳。月壤虽寒,望舒有光。保重身体,遇难则思父言。母字。」

母亲遥远而延迟的关怀,穿越了三十八万公里的冰冷虚空,在这高强度战斗的短暂间隙,悄然抵达。

没有冗长的叮嘱,没有煽情的表达,只有短短数语。

字里行间,却充满了身为航天人对事业的深刻理解、作为母亲无法掩饰的骄傲与那份沉甸甸的牵挂。

以及沉淀在岁月里的智慧——“遇难则思父言”。

晓月的心像是被一只温暖而熟悉的手轻轻握住。

紧绷到近乎酸痛的神经悄然放松了一丝。

一股暖流在胸腔里缓缓漾开,冲淡了高强度工作带来的疲惫和面对未知的巨大压力。

她微微闭了下眼,深吸了一口气。

仿佛要将这跨越星海的慰藉更深地吸入肺腑。

如同在冰冷荒芜的月岩上,汲取到了一丝来自遥远蓝色家园的、带着温润湿意的阳光。

随即,她的眼睛重新睁开,变得更加清澈,也更加锐利,如同被擦拭过的合金。

目光重新聚焦在眼前屏幕上复杂的模型和数据流上。

脚下,是深达十七公里、隐藏着颠覆认知之谜的未知结构。

眼前,是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身边,是严苛却绝对值得信赖的领路人。

背后,是来自地球和家族的深沉目光与无声支持。

她手指在键盘上敲下确认键。

屏幕上,一份标注着“冲击测试方案V1.3 - 高能聚焦面波冲击阵列优化”的文件被星璇自动保存并标记为最高密级。

月尘无声,谜题深邃。

第一锤的蓝图,已然落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