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深空大学的整体搬迁,如同一颗投入人类文明智慧池塘的巨石,但其激起的并非短暂的涟漪,而是一场席卷整个知识海洋的海啸。
这并非简单的资源转移,而是一次知识生态系统的彻底重构。
当人类最顶尖的理论大脑,与土星十城所提供的、近乎无限的极端实验环境、强大的工程实现能力以及“悬赏型科技”模式的高效激励相结合时,产生的化学反应是颠覆性的。
一场波及整个太阳系的技术爆炸,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强度,轰然爆发。
星海大学的教授和学生们,几乎是带着朝圣般的心情踏入这片深空前沿的。
他们过去在实验室里精心模拟的极端条件——超低温、强辐射、微重力、特殊大气成分——在这里是随处可见的日常环境。
理论物理学家可以在“智库”城,利用土星阴影面完美的无线电静默环境,部署超大口径的干涉阵列,捕捉宇宙诞生初期的微弱信号,其数据质量远超地球或火星的任何观测站。
材料科学家在“锻炉”城,可以轻易获得在土星环中近乎无限的水冰(用于制备超纯水和高纯度氢氧)以及从小行星拖拽而来的、富含稀有金属的矿藏,从而进行在地球上因成本或环境限制而无法想象的大规模合成实验。
一位年轻的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在抵达“创生”城的第一周,就在利用泰坦大气模拟舱研究低温超导现象时,意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量子凝聚态。
其论文初稿上传到“基石”智能体管理的预印本服务器后,仅仅十二小时,就收到了来自“锻炉”城高级工程师的合作邀请,希望基于该现象共同设计新一代聚变堆的磁约束系统。这种从理论发现到工程应用的无缝衔接速度,在内环是不可想象的。
“基石”智能体,这位冰冷而高效的“大管家”,在这场爆炸中扮演了核心引擎的角色。
它时刻监控着十座城市的科研进展、工程瓶颈和资源流动,并动态更新着那张庞大的“技术需求清单”。
清单上的项目不再仅仅是“需要某种耐低温材料”,而是变成了“需要一种在零下200摄氏度下屈服强度达到XX GPa,且具有自修复特性的复合材料,用于‘镜界’城第7区反射镜的支撑结构,项目预算:XX能量币,附带‘星港’优先泊位权三个月”。
这种极度具体化、价值化的需求指引,使得科研活动具有了极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最好的意义上)。
一位研究行星轨道动力学的教授,可能会发现自己的理论模型突然被标注为高优先级,因为“锚点”城需要优化数千艘无人采矿船在复杂引力场中的飞行路径以提升效率,悬赏金额高得惊人。
一个由学生组成的团队,其关于新型通讯协议的异想天开般的课程设计,可能因为其独特的抗干扰特性,第二天就被“智库”城的深空通讯部门买断,并邀请团队核心成员加入项目组。
基于新型矩阵聚变核心提供的澎湃而稳定的能源,各种过去只能停留在图纸上的构想纷纷变为现实。
星舰制造业迎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在“星港”和“锻炉”城的巨型船坞里,新型舰船确实如同“下饺子”般下水。
它们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货运船或客运船,而是呈现出高度的专业化:
“追光者”级高速侦察舰: 利用从“镜界”城技术衍生出的新型光子推进器,在行星际空间可实现持续高加速度,用于快速情报收集和航道勘探。
“巨匠”级移动工业平台: 本身就是一个可缓慢移动的小型城市,配备完整的采矿、精炼、制造模块,能够长期驻扎在资源富集区,实现“哪里需要哪里搬”的现场制造。
“堡垒”级深空防御站: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舰船,而是在关键轨道节点上部署的、装备了重型武器和强大护盾的模块化要塞,是“守护”城防御理念的延伸。
“播种者”级生态实验船: 携带了“创生”城最新的封闭生态循环系统,旨在为未来改造其他行星或建立完全自给的深空殖民地积累数据。
以前限制于能量的“大科学”工程得以推进。
行星轨道炮(实验性): 在严格的安全监管下,于土星远端的一个无人小行星上,开始了基于超导储能和电磁发射技术的巨型轨道炮原理验证实验。
其目标并非武器化,而是验证未来能否用于安全、高效地发射物资到遥远星域,甚至作为星际航行的初始加速段。
大规模物质重组实验: 利用强大的能量场,在特殊容器内尝试直接将常见元素(如硅、铁)进行原子级重组,向更稀有元素(如金、铂)转换。
虽然效率极低且耗能巨大,但证明了原理的可行性,为未来彻底解决稀有资源瓶颈提供了可能的方向。
量子通讯网络扩容: “智库”城主导的量子通讯网络,节点数量和信息传输带宽呈指数级增长,不仅覆盖了整个土星系统,还成功与内环的火星、木星基地建立了稳定、无法窃听的超光速通讯链路,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数据的实时共享。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