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星高轨道,“信标一号”控制中心内,成功点亮“勘探者七号”的兴奋已经沉淀为一种更深沉的、几乎可触摸的集体决心。
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短暂的欢呼,而是某种金属淬火后般的坚定与炽热。
李擎风站在那幅几乎占据整面主墙的巨大动态星图前,目光越过无数闪烁的、代表着天体轨道、能量流和舰船信标的数据流,投向观察窗外那片深邃无垠、沉寂已久的星域。
内环理事会听证会上的质询、猜忌和那种隐含优越感的审视,如同一剂苦涩却猛烈的药剂,反而彻底清除了他心中最后的犹豫与幻想,让他看清了一条更为彻底、也更为艰难的道路。
控制室内,王猛、赵青、孙启明、周薇等核心成员静立一旁,他们的脸上还残留着连日奋战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等待最终号令的专注。
李擎风缓缓转过身,他的身影在星图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挺拔,声音在只有设备低鸣的寂静中异常清晰,敲打着每个人的心弦。
“我们这些年来,一直在做什么?”
“我们是否一直在不自觉地、努力地向内环证明什么?”
他的目光逐一扫过众人的脸庞,仿佛要看清他们内心深处是否也有着同样的困惑,
“证明我们的技术足够可靠?
证明我们这群‘外环人’值得他们投入资源?
证明土星分部这个‘边缘’机构的存在有价值?”
一连串的问题让控制室内陷入更深的沉默。
这些问题像针一样,刺破了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
是的,他们早已习惯了将内环的认可、预算的批复、项目评估报告上的优良评级,作为衡量一切努力成败的终极标尺。
这种习惯甚至已经内化为一种本能,驱动着他们的每一次技术攻关,每一次任务规划。
李擎风没有等待回答,他大步走回全息星图前,手指在虚拟界面上快速划动。
土星及其复杂壮丽的卫星系统被迅速放大,星图上,一个个原本黯淡的、被标记为“休眠”、“封存”或“低效能运行”的巨型太空设施图标,随着他手指的移动被依次高亮显示出来,散发出幽蓝色的光芒。
这些图标代表着人类文明扩张巅峰——那个被称为“黄金时代”的遗产,是先驱者们在外环星域留下的钢铁丰碑。
“看看这些!”
李擎风的声音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那是一种长期被束缚后看到解放途径的颤栗,
“‘巨人’级综合船坞集群,位于土卫六轨道,理论上能同时总装三艘‘泰山’级深空母舰!
‘熔炉’之心轨道精炼联合体,依托土卫二的地下海洋资源,其设计年处理小行星矿石的能力,据说堪比火星最大的赤道冶金中心!
还有这里,这里,遍布在土卫五、土卫八乃至更遥远冰卫星上的自动化工厂、高能物理实验前哨、生物圈维持模块……
它们没有损坏,技术文档依然完备,它们只是睡着了!
不是因为技术落后被淘汰,而是因为能源!
因为内环的那些计算模型认为,维持这些远在十亿公里之外的巨构设施全功率运行,‘不经济’!”
他猛地调出刚刚由“信标一号”主控智能完成的、关于向“勘探者七号”传输能量的最终分析报告。
巨大的全息屏幕上,一条平滑得近乎完美的能量流曲线贯穿始终,关键参数不断跳动:
“超距供能稳定度:99.999%”,
“能量传输效率:98.7%,超出理论预期2.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什么?”
李擎风的目光如同实质,扫过每一张因震撼而屏息的脸,
“这意味着,‘深空能源星链’不再是我们提案书上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概念!
它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是已经握在我们手中的、实实在在的钥匙!”
他的拳头不由自主地握紧,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
“一把能够打开枷锁,唤醒这片星域所有沉睡工业巨兽的钥匙!”
孙启明猛地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镜片后的双眼闪过一道锐利如手术刀般的光芒,他捕捉到了李擎风话语中那颠覆性的含义:
“李总,您的意思是……
我们不再需要向内环提交冗长的申请报告,不需要等待那遥遥无期的预算审批委员会投票?
我们可以……绕过他们,直接利用我们自己的能源网络,重启这些现成的工业平台?”
“没错!就是要绕过他们!”
李擎风重重一拳砸在坚固的控制台面上,虚拟界面泛起一阵涟漪,仿佛也承受不住这决心的重量,
“内环有内环的考量,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内环世界的舒适区,聚焦在维持现有秩序的稳定上。
但我们外环,有外环的使命和我们必须依赖的资源!”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一种唤醒历史的磅礴气势,
“想想一千年前,我们的先辈是凭什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