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的笑声在维修店略显陈旧的穹顶下回荡,渐渐平息,但那份由内而生的振奋感却如同暖流般弥漫在空气中,感染着每一位店员和尚未离开的客户。
几个老伙计虽然不明所以,但看到老板和少东家如此开怀,也忍不住跟着咧嘴笑了起来,手上的活儿似乎都更带劲了。
林淼用粗糙的手掌抹了把笑出的眼泪,深吸一口气,看向儿子的眼神里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亮和决心。
“修更多的船……
好!这话听着就痛快!”
他重重拍了拍李擎风的肩膀,
“那就从……把咱们这摊子铺开开始!”
林淼的行动力向来雷厉风行。
笑声落定后不到三个土星标准时,当维修店结束了白日的喧嚣逐渐安静下来,李擎风的个人终端便收到了父亲发来的第一条加密信息。
内容依旧简洁,却标志着计划正式启动:
“老王松口,三号干船坞有戏,但需要一份‘像样’的技术改造方案堵住其他方面的嘴。
尽快。”
这座干船坞如同一个沉睡的钢铁巨兽,建于星际殖民扩张中期,骨架庞大而坚固,曾维护过叱咤风云的大型工业舰和早期殖民船。
如今虽因偏离新航线而荒废,但那份厚重的底蕴,正合他们的需求。
李擎风没有急于绘制具体的管线布局,而是指尖轻点,调出空白文档,思绪飞速运转。
根据怀特教授的理论,他列出的不是普通的改造清单,而是一份近乎苛刻的“采样蓝图”——
平台的需求在李擎风脑海中逐渐清晰,如同星图般展开。
他凝视着干船坞的结构图,指尖无意识地在工作台上轻叩,仿佛在敲击着未来的门扉。
首先跃入思绪的是空间尺度。
这座干船坞必须能吞下长达五百米的巨舰,那些配备主力舰级别聚变核心的庞然大物。
它们的能量波动如同深海巨鲸的心跳,与普通船只引擎那溪流般的脉动截然不同,那是足以撼动空间站基础结构的能量等级。
紧接着是环境模拟单元的设计。
他设想在东区布置至少三个完全独立的封闭舱。
每个舱室都将是一个可操控的小世界:
引力场发生器能模拟从气态巨行星到小行星的不同重力环境;
辐射发生器可以复现恒星际空间的复杂背景;
温度控制系统则能在接近绝对零度与熔炉高温之间切换。
唯有在这样的极端应力下,引擎发出的“噪声”才会显露出最真实的特征。
而在干船坞最偏远的西北角,必须设置一个特殊隔离区。
这个区域将采用多重防护设计,专门用于应对那些最危险的能量系统,比如使用金属氢的微型核聚变辅助推进的实验引擎,或是其他非主流的高风险动力源。
这里的每一道防护门都将是独立的生命保障系统,安全冗余必须达到军事要塞的标准。
能源接口的规划同样关键。
他从标准民用供电端口开始布局,逐步升级到军用级别的高压快速充能接口,甚至在某些关键节点预留了空白接口槽。
“未来一定会有我们目前无法想象的能源需求,”他暗自思忖,“必须为未知留出余地。”
最精妙的构思在于传感网络的布置。
他计划在整个空间内部署一个立体的监测矩阵,传感器节点将如神经末梢般密布每个角落。
这些探头不仅要能捕捉引擎近场那微米级的能量涟漪,还要能监测能量场在巨大空间内相互作用的宏观图景,就像同时聆听水滴落入湖面的轻响和整个湖泊的潮汐。
最后是能量调度系统……
一套基于光电与量子混合超导技术的智能缓存网络。
它既要能平稳吸收测试大型引擎时产生的能量海啸,又可能在未来成为能量回收实验的核心。
这个系统将如同一个智慧的蓄水池,既保障安全,又孕育着新的可能。
看着这份清单,李擎风微微皱眉。
直接交给港务管理局,恐怕会被当成天方夜谭。
他需要“翻译”一下——
将“环境模拟舱”转化为“适应不同星域特殊作业环境的舰船适应性测试平台”;
将“高能隔离区”解释为“高风险引擎故障排查与安全处理区”;
将分布式传感器网络包装成“智能化维修流程管理与全周期质量监控系统”……
他手指飞舞,快速构建了一份看起来既专业又具商业吸引力的方案草案,重点突出了改造后干船坞在吸引特种船舶、提升港口竞争力方面的潜力,并隐晦提及可能获得“前沿研究机构”的技术协同。
他将方案发回,附加一句:
“方案已发,技术细节可随时深化。
核心是拿下使用权。”
信息刚刚给父亲林淼发送成功,怀特教授的第二条加密信息接踵而至,内容更为具体且透着急切:
“擎风,最新模型分析显示,早期裂变堆的‘噪声谱’可能蕴含关键的‘初始值’信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