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空磐石”核心,沉思之间。
时间,在浩瀚的宇宙尺度下,在永不停歇的科研探索中,流逝得悄无声息,却又在文明的年轮上刻下深深的印记。
二十年光阴,对于个体生命而言,是足以让青丝染上白霜的长度;
但对于一个正全力奔向星海的文明而言,却更像是一次短暂的蓄力与调整。
林风静坐在“沉思之间”内,面前不再是流转的星图或奔涌的数据流,而是一幅宁静的全息画卷——
画卷中,蔚蓝的地球与如今已染上大片绿意与蔚蓝色的火星,如同双子星般交相辉映,其间是密密麻麻、川流不息的航运光点,勾勒出一幅繁荣至极的内环太空经济图景。
他的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间,审视着这二十年间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
这二十年,人类向深空派出的,不再是载着无畏先驱的冒险之舟,而是一支支沉默而高效的无人科学舰队。
每年,不少于十艘高度自动化、装备着最先进传感器的“远航者”改进型无人科考船,如同勤恳的工蜂,从星环港或火星基地启航,驶向木星、土星及其庞大的卫星家族。
它们执行着周而复始的使命:
测绘星图、
分析磁场、
采样粒子环境、
窥探冰封卫星的奥秘……
源源不断地将海量的原始数据传回内环。
一个早已被预料到、并已成为标准操作流程的现象是——
只要这些无人飞船在木星或土星引力圈内开启大功率主动探测阵列,几乎瞬间就会遭到那种强度极高、调制方式诡异的未知信号的“入侵”或“覆盖”。
然而,与最初的恐慌和严阵以待不同,如今的深空控制中心对此已习以为常。
工程师们称之为“幽灵的低语”或“巨行星的背景噪音”。
最令人安心(也令人困惑)的发现是——
即便是二十年前那艘首航木星、带回了“噩梦”并被严格隔离了半年之久的初代“远航者”号,在后续长达二十年的持续监测中,其内部也未曾发现任何由此信号引发的、可被观测到的物理性异常或逻辑性错误。
它就那样安静地停泊在绝密船坞内,仿佛那场惊心动魄的遭遇从未发生。
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只需在飞船内部维持一个低功率运行的“星舰内壁量子隔离护盾”,就足以有效屏蔽这种信号的渗透性影响,使其无法对舰载核心系统及数据链构成实质性威胁。
这一发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像一剂清醒剂,提醒着人类深空探索中无处不在的、超越理解的潜在风险。
自此,一项铁律被写入所有深空舰船的设计规范与操作规程——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是处于服役状态下的星舰,其内壁量子隔离护盾必须永久性开启,功率可调,但绝不允许完全关闭。
甚至,为了应对最极端的全舰断电情况,每一艘船都额外配备了一块独立的小型核动力电池,专用于在主力能源失效后,为该护盾系统提供长达数百年的最低功率运行能量。
这层看不见的“金钟罩”,成为了航行于木星以远深空的舰船内部,保护其“灵魂”(控制系统和数据)免受未知侵蚀的绝对屏障。
它象征着人类在拥抱深空的同时,对那无尽未知保持的、刻入本能的敬畏与谨慎。
也是在这二十年,人类迎来了一个期盼已久的、里程碑式的胜利。
在“远航者”号事件一度投下阴影之后,全人类凝聚起更大的力量,将目光和资源加倍投注于内环的建设与巩固。
火星全球宜居化改造工程,这颗承载了数代人梦想的赤色星球,在星海同盟不计成本的投入和全人类顶尖科技的汇聚下,竟比最初的“星环计划”蓝图提前了整整三十年,宣告基本完成!
如今的火星,早已改天换地:
气压稳定在地球海平面的约65%,虽然仍以二氧化碳为主,但已足够支撑液态水稳定存在,并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候循环。
天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橙粉色,云层缭绕,时常出现壮观的尘暴与雨雪现象。
巨大的湖泊和纵横交错的河流网络遍布低洼地带,甚至在北半球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新北京湾”的、面积可观的内陆海。
水,这颗星球曾经最稀缺的资源,如今已成为其新生的象征。
行星磁环持续工作,配合地质改造,火星表面重力稳定在了0.7G。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数字!
人类无需再依赖人造重力模拟器,便可长期在火星地表生活、工作,骨骼和肌肉不会出现严重退化。
穹顶城市依然存在,但更多是作为文化和历史景观,以及应对极端天气的庇护所。
依靠苏婉琳实验室及其后继者们开发的无数耐寒、耐旱、高适应性的基因改造植物,绿色如同生命的脉络,正从赤道向两极缓慢而坚定地蔓延,改造着土壤,生产着氧气,一点点地将这颗星球染上地球的色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