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八点半,区政府会议中心的停车场里,吴佳怡坐在车里,反复翻阅着手中的汇报材料。今天的区发展规划专题会,是曹氏集团首次正式向地方政府汇报 “曹三传统工业区转型升级” 与 “东湖星未来卫星城” 构想,成败不仅关乎项目能否获得政策支持,更直接影响她在家族内部的话语权 —— 毕竟,曹三转型方案自提出以来,就因投资规模大、风险高,遭到林国栋等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别紧张,记住我昨天跟你说的,重点突出‘产城融合’与‘生态闭环’,这是区政府当前最关注的方向。” 曹天明的电话准时打来,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政府需要看到企业的担当和长远规划,你只要把蓝图讲清楚,剩下的交给时间。”
吴佳怡深吸一口气,挂断电话,整理好西装外套,推开车门。阳光透过会议中心的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明亮的光斑,却照不进她心底的紧张 —— 她知道,今天的汇报,不仅是对项目的考验,更是对她个人能力的终极检验。
九点整,专题会准时开始。会议室里,区领导、各部门负责人端坐一排,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讲台。按照原定议程,吴佳怡只需进行十分钟的常规项目介绍,可当她刚走上讲台,主抓经济与发展的陈区长突然开口:“吴总,听说你们的东湖星计划涉及无人化工厂和生态闭环,这在咱们区还是首例。今天时间充裕,你详细说说,这个计划到底怎么落地?能给区域经济带来多少实际效益?”
突如其来的调整让吴佳怡心头一紧 —— 原本准备的简短汇报完全不够用,她必须在短时间内重新梳理思路,将项目的核心价值和可行性完整呈现。但她没有慌乱,快速调整 PPT,深吸一口气,声音清晰地响起:“陈区长,各位领导,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曹氏集团的‘曹三转型’与‘东湖星计划’,并非孤立的两个项目,而是一套‘产业升级 城市更新’的联动方案。接下来,我将从规划理念、核心板块和预期效益三方面,为大家详细阐述。”
她点击鼠标,屏幕上出现一张清晰的区域规划图:“首先是曹三传统工业区转型。我们计划投入 20 亿元,淘汰落后产能,引入 5 条智能化生产线,建成全市首个‘黑灯工厂’集群。同时,配套建设工业废水处理中心和固废回收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零污染排放 —— 这不仅能提升产能 30%,还能为区域减少 15% 的工业污染,完全符合区政府‘绿色发展’的要求。”
台下的陈区长微微点头,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吴佳怡见状,信心更足,继续说道:“更重要的是东湖星未来卫星城。我们规划在工业区东侧打造一座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社区:无人化工厂提供 5000 个高端就业岗位;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双语学校和社区医院,实现职住平衡;同时,引入太阳能光伏板和雨水回收系统,打造全市首个‘零碳社区’试点。”
她顿了顿,调出一组数据图表:“根据测算,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能为区财政增加 2 亿元税收,带动周边餐饮、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还能吸引至少 100 名高端技术人才落户 —— 这与区政府‘产业升级、人才引进’的总体规划方向高度契合。”
然而,并非所有领导都持乐观态度。区发改局王局长皱起眉头,提出质疑:“吴总,你的蓝图很美好,但 20 亿元的投资规模,曹氏集团能承担吗?万一资金链断裂,项目烂尾,谁来负责?而且,无人化工厂需要大量高端技术人才,咱们区目前的人才储备根本跟不上,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这两个问题尖锐而现实,直指项目的核心风险。吴佳怡早有准备,从容回应:“关于资金,我们计划采用‘政府 企业 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曹氏集团出资 60%,剩余 40% 通过发行产业基金和引入战略投资者解决,同时申请政府专项补贴和低息贷款,分散资金压力。至于人才,我们已与 3 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定向培养工业机器人运维、环保工程等专业人才,还将推出‘人才安居计划’,为高端人才提供租房补贴和子女入学优先权。”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让台下的质疑声渐渐平息。陈区长放下笔,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赞赏:“吴总,你们的方案很有前瞻性,尤其是‘产城融合’和‘零碳社区’的理念,与我们正在制定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不谋而合。这个项目如果能落地,不仅能推动曹三工业区转型升级,还能为全区的产业升级提供试点经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我建议,成立一个专项工作对接小组,由区发改局、住建局和环保局牵头,与曹氏集团保持密切沟通,尽快完善方案细节,争取早日启动项目前期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