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开局逃荒,空间全家一起用 > 第298章 《浮世录》引爆大宁朝

不像之前对谢锋那种朦胧的、带着些许征服欲的好感。

这一次,她像是走火入魔了一般。

自从那次村里办竣工宴的流水席,近距离瞥见了那位沈大人之后,他那清冷矜贵、如陌上玉般的身影就刻在了她脑子里。

那般人物,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朝廷重臣,是她梦中都想亲近的存在。

这些日子,她偶尔也会去县城买东西,每次她都悄悄打听了关于沈大人的消息。

不打听还好,一打听,她只觉得一股隐秘的、掺杂着巨大差距的兴奋感油然而生。

原来,那位沈大人,根本不是什么普通的观风使!

他竟然是镇北侯府的二公子!五岁学剑,十六岁高中探花,十七岁随镇北侯雪夜破敌,十九岁主持治河,是大宁朝最年轻的翰林院掌院学士……后面还有多少显赫的身份,谢明月已经不敢想象,也无从得知了。

“一群蠢货!瞎了眼的东西!”

她在心里狠狠啐骂着桃源村的众人,包括谢里正在内:“错把珍珠当榆木疙瘩!竟然没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

从那时起,“沈砚”这两个字就像用滚烫的烙铁印在了她的心尖上,怎么都磨不掉。

她日夜期盼着沈砚能再次来到桃源村,或者,幻想能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云槐县的某条街巷,来一场精心策划的“浪漫”偶遇。

到时候,她一定要让他“注意”到自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美好。

万一……

万一真的没有这样的机会,那她再退而求其次,听从母亲的安排,去县里相看人家也不迟。

然而此刻,当她此刻看着谢锋家那即将彻底完工的青砖庭院时,心里虽然有羡慕,但更多的是一种自惭形秽的难堪和强烈的自卑。

自家的土坯房,以前住着还觉得能遮风挡雨挺好,现在却觉得多待一刻都分外难熬。

潜意识里,她对谢锋乃至整个谢广福一家的厌恶和怨恨,似乎也因此更深了一层。

但这种阴暗的情绪,她无法对任何人言说,因为放眼整个桃源村,除了他们自家,仿佛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不站在谢广福一家那边的人了。

现在的情况是,谢广福家说什么都是对的,做什么都有人举双手赞成,就连村里那个有名的泼皮谢无赖,如今跟桃溪村的人吹牛时,都会不经意地带出几句夸赞谢广福一家的话,语气里还带着点莫名其妙的得意和自豪,仿佛沾了什么光似的。

这时,人群中有几个年轻人起哄:

“广福叔这青砖庭院太气派了!我们进去开开眼呗?”

“对啊对啊,看看里面啥样!肯定更漂亮!”

一群人开始挤挤推推的往宅门里面走去。

谢彪一家听到这话,心里也是一动,说实话,他们也对这青砖庭院里面好奇得很,真想看看究竟好成什么样。

可是,脚步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进去?

万一迎面撞上谢锋或者谢广福怎么办?那场面得有多尴尬?他们可拉不下这个脸。

李秀琴扯了扯谢彪的袖子,低声道:“看什么看,有什么好看的!砖头砌的墙,还能搞出花来不成?走了走了,回家!”

谢明月更是把头埋得低低的,生怕被人认出来。

最终,三人像做贼一样,趁着众人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院门口时,悄悄挪动脚步,绕着青砖院落的围墙根,远远地、快速地走了一圈,草草看了几眼那高大的砖墙和气派的门楼,连院里具体啥样都没看清,便灰溜溜地消失在渐浓的暮色中,回到了他们那间如今显得愈发逼仄、黯淡的土坯房里。

身后人群爆发的欢声笑语,如同针尖一般,刺得他们后背生疼。

沈砚全然不知自己已成为某个怀春少女梦中辗转的影象。

他这一个月几乎是不眠不休,将谢锋冒险取回的、关乎“东院”核心罪证的密信账册逐一厘清、核实,并紧锣密鼓地布置拿人、审讯、固证等一系列事宜。

就在这暗流汹涌之际,《浮世录》的第一批刊印本悄然问世。

真本珍藏在沈砚手中,而数千册刊印本则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通过松墨斋遍布各州府的分号,瞬间激荡起层层涟漪,迅速蔓延至全国。

这个二月,于他而言,注定是风浪不止的一个月。

这本书,仿佛一道撕裂沉沉暮霭的闪电,照亮了被粉饰太平所掩盖的血泪现实,成为了引爆各个阶层的惊天巨雷。

国子监内,须发皆白、德高望重的柳老先生读完《浮世录》,浑浊的老眼爆射出精光,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茶盏乱响,声震屋瓦:

“好!好!好!自太史公秉笔直书之后,五百年来,未见此等笔力!此等胆魄!此等画工!这才是史笔!这才是良心之作!”

大理寺阴冷的狱廊深处,一位心怀恻隐的狱丞,悄悄将一本《浮世录》塞进了一间囚室。

囚室内,是因参劾何慎党羽而被罗织罪名、含冤入狱的御史段桐,他倚着冰冷的墙壁,借着铁窗外微弱的光线,一字一句地捧读。

当读到“堤决之夜,守堤吏尚醉卧琼芳楼”这一句时,他先是愣住,随即忽地仰首爆发出悲怆又释然的大笑,笑声在牢狱中回荡,两行热泪却滚滚而下,打湿了书页。

原来那书中所写的守堤吏便是他的死对头,也是何慎一党的走狗。

“哈哈……哈哈哈……有这一句!有这一句真话,我段桐便是刀山火海,也值了!值矣!”

翌日,狱卒发现,段桐在斑驳的墙壁上,用炭块题下一首诗:

“刀笔岂能加罪责,浮世录里证山河;他年若得青史在,不负人间泪几多。”

(家人们,谁懂,我给自己写哭了!呜呜呜.........)

狱卒默默抄下诗句,传出狱外,不过几日,这诗便在京城的酒肆茶坊间被争相传唱,道尽了多少沉冤待雪之人的心声。

边疆的宣府军堡,夜风凛冽,夹着黄沙。

总兵杜峤巡夜至烽火台下,见一群军士正围坐在篝火旁,一人朗读,众人静听。

所读的,正是《浮世录》中“冻死骨”一章,寒风吹动火舌,猎猎作响,映照着军士们年轻而刚毅的脸庞。

杜峤站在不远处静静听完,胸中豪气与悲悯交织,他对沈砚的敬佩油然而生,转身对亲兵大声下令:

“替本帅写一道揭帖,明日一早贴于辕门之上——‘我宣府儿郎,守的是身后这《浮世录》里所写的万千百姓!非为哪一门、哪一派之私利!’”

次日,军中操练的口号悄然发生了变化,变得愈发铿锵:“刀要快,甲要坚,才配做《浮世录》里那不记名的守护之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