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火的情报网络,若只有深埋的“种子”,而无传递消息的“血脉”,便如同只有大脑而无神经的身体,终是瘫痪。
为此,“鹞鹰”燕十三呕心沥血,构建了一张跨越敌境的、多层次、高冗余的快速秘密信道网。
这张网,由明与暗、快与慢、人力与物力交织而成。
第一重:地上的驿道——商队的车轮与驮马的铃铛
这是最庞大、也最公开的一层。
隶属于赤火、或与赤火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商队,行走在官定的驿道上。
他们的马车夹带着特制的夹层车厢,驮马的铃铛内壁刻着微不可察的刻度。
情报被压缩成极小的卷轴,藏于货物夹层、鞍具暗格,甚至混入压实的茶砖、盐块之中。
商队有着严密的接力规则,在指定的城镇、码头,与看似毫不相干的另一支商队“偶然”相遇,完成情报的无声交接。
利用曹操、孙权境内对商业活动的依赖,赤火的讯息便借着这合法的外衣,沿着经济动脉悄然流动。
第二重:水下的密道——渔舟与漕船
大江大河,既是天堑,也是通途。
在长江、汉水、淮水等水系的特定节点,总有几条不起眼的渔舟,或在夜色中悄然离岸,或在芦苇深处与某条漕船短暂靠拢。
船底的吸附式密匣、渔网中特制的浮标,都成了情报的载体。
这些“水鬼”信使,熟悉每一处暗流、每一片沙洲,能避开官军的巡哨,将消息送往对岸或下游。
江东水军都督府的眼皮底下,或许就有一条赤火的“密道”,正借着波涛的掩护,悄然运作。
第三重:天空的捷径——风中的信使
这是最迅捷,也最危险的一环。赤火改进了传统的信号风筝,使其飞得更高、更稳,并能携带极轻的加密信筒。
在边境的隐秘山头、荒僻海岸,经过特殊训练的队员会在特定气象条件下放飞这些“云中鹤”。
它们凭借上升气流,能短暂飞跃关隘峡谷,将情报投送至数十里外的接应点。
此外,在北方草原和部分山区,还尝试驯养并使用了经过严格筛选和训练的信鸽与猎鹰,作为风筝的补充。
这些天空的信使,极大地缩短了关键情报的传递时间。
加密与验证:无形的锁链
如此复杂而漫长的信道,安全是生命线。燕十三引入了多重保障:
1. 分级密写:不同等级的情报,使用不同配方的密写药水,有些需火烤,有些需特定液体浸泡,还有些需两种药水先后作用才能显影。
2. 碎片传递:一份完整情报可能被拆分成三份,通过三条不同信道传递,只有在终点集齐,才能拼出全貌。
3. 动态暗码:使用的密码本并非固定,而是根据日期、天气甚至某些公开事件(如某地集市日)作为变量进行动态变化,且定期更换。
4. 诱饵与反制:会故意释放一些半真半假的“诱饵”情报,若敌人截获并据此行动,便能反向验证信道是否安全,并误导敌人。
当许都尚书台张文渊的“三地微澜”情报,被混入一车北上的皮货;当建业吴侯府阿良记录的鲁肃神态碎片,被藏入一条鲜鱼的鳃中……这些分散的、看似微不足道的讯息,便各自踏上了漫长而隐秘的旅程。
它们像无数条滑腻的泥鳅,穿过曹操的关卡,绕过孙权的哨船,最终,在赤火控制区某个不起眼的节点汇合,被“园丁”们小心翼翼地收集、解密、核对、拼合。
于是,远在北疆的陈烬,或许能比曹操更早地判断出徐晃具体的用兵策略;坐镇荆州的赵将,或许能更清晰地洞察孙权内部的权力博弈。
这张由驿道与密道编织的血脉网络,正将敌人的心跳、呼吸乃至思维的微澜,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赤火的心脏。
许都,丞相府签押房的灯火,在那夜丑时三刻异常明亮。
一份由曹操亲自用朱笔圈阅的密令,被迅速誊抄、用火漆封缄,由一队精锐虎豹骑护送,连夜驰出北门,直奔徐晃大营。
命令内容简洁而冷酷:“着徐晃部即刻整军,秘密移防,三日内抵达赤火谷外围指定位置,封锁要道,待命合围。”
几乎是同一时辰,尚书台值房内,张文渊刚刚整理完一批从司隶地区送来的、关于春耕农具拨付的普通文书。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角,准备将最后几份归档。
就在这时,一份夹杂在其中的、关于“邺城武库至官渡沿线驿道紧急征用民夫加固”的例行报备公文,让他正准备盖下归档印的手,微微一顿。
这条驿道,正是通往徐晃大营,并继续向东北延伸至……赤火谷方向的要道之一。
单独看,这公文无甚特别,不过是地方官吏的日常勤勉。
但张文渊脑中那根被刻意磨砺出的弦,轻轻颤动了。
他想起了前几日经手的那几份来自不同州郡、关于特定军械“汰换”和粮草“预储”的文书,那些文书指向的地点,隐隐构成了一个半弧,而赤火谷,恰在那半弧的圆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