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从抓小偷开始立一等功 > 第139章 运筹帷幄与风云再起

争取“北煤南运”战略铁路通道出海口落户滨州,已成为沈青云打破当前改革僵局、奠定滨州港未来数十年发展根基的关键一役。他深知,这等国家级项目的角逐,绝非一城一地之力所能及,需要调动从市到省,乃至在京资源的全力配合与精准发力。

沈青云亲自挂帅,成立了由市发改委、交通局、规划局、港务集团及外聘顶尖专家组成的项目争取工作领导小组。他给这个小组定下了近乎苛刻的标准:“我们的申报材料,不仅要数据翔实、论证严密,更要体现出滨州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和对国家能源安全大局的深刻理解。”

接下来的日子里,领导小组办公室灯火通明。沈青云数次亲临,与专家们一起研讨。

“不仅仅是深水港和土地优势,”沈青云指着地图上的腹地辐射区域,“要重点突出我们通过现有铁路网络和规划中的疏港铁路,能够高效辐射的能源消费市场范围,量化分析相比其他候选港口,每年能为国家节约的物流成本和运输时间。”

他特别强调环保环节:“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绿色发展,我们的方案必须将环保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详细阐述我们准备采用的封闭式管道输送、智能化粉尘控制、污水零排放等世界一流的环保技术和措施,要算清环保投入和长期生态效益的大账,让评审专家看到滨州的决心和远见。”

他甚至要求,材料中要单独成章,分析项目落地对振兴北阳老工业基地、稳定区域就业、促进产业升级的宏观战略意义,将滨州的诉求与国家的顶层设计紧密捆绑。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复打磨、数十次易稿,一份厚达数百页、图文并茂、既有专业深度又有战略高度的《关于“北煤南运”战略铁路通道优选滨州港作为出海口的综合论证报告》终于成型。这份报告,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战略视野和政治站位的体现。

材料准备就绪,下一步是争取省委省政府的鼎力支持。沈青云与市长宋青山联袂赴省城汇报。

在省委书记的办公室里,沈青云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直击要害。

“书记,‘北煤南运’通道花落谁家,绝非简单的港口竞争。这关系到未来几十年,我国北煤南运格局的主导权,以及沿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通远港虽有一定基础,但其腹地辐射相对单一,且与主要能源基地的铁路连接需绕行,先天不足。”

他展开那份精心绘制的辐射范围对比图:“一旦通道落户滨州,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水条件,不仅能服务本省,更能有效辐射华东、华中广大地区,形成最高效、最经济的物流路径。这将极大提升我省在国家能源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他最后恳切陈词:“书记,这不仅是滨州的机会,更是北阳省实现新旧动能转换、重塑发展优势的重大战略机遇。恳请省委省政府将此项目列为全省头等大事,成立省级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举全省之力向上争取!”

省委书记仔细翻阅着报告,听着沈青云条理清晰、充满激情的陈述,神色凝重。他显然意识到了此事的分量。

“青云同志,青山同志,你们准备得很充分,眼光也很长远。”书记放下报告,目光扫过二人,“这个项目的重要性,省委清楚。你们放心,北阳省绝不会在这场关乎未来发展的竞争中缺席。省里会立刻成立由我担任组长的争取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省发改委、交通厅、自然资源厅等各部门,形成合力。需要省里出面协调部委的,由我和省长亲自去沟通!”

有了省委书记的明确表态和省级工作专班的建立,滨州方面的底气顿时足了许多。

争取工作迅速上升到国家层面。沈青云深知,在这个层面上,信息、人脉和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他一方面让驻京办的同志密切关注相关部委的动态,收集信息;另一方面,他亲自带队,开始了密集的拜会与沟通

在国家发改委,他面对相关司局负责人,不再局限于汇报材料,而是针对可能存在的质疑,一一进行预判和解答。

有负责人提出滨州港现有吞吐能力是否能匹配未来巨大运量的疑问,沈青云立刻展示了滨州港未来三年的能力提升计划和与新港区建设的衔接方案,并承诺:“只要项目落地,滨州港有能力、也有决心按时保质完成所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有专家质疑环保承诺能否兑现,沈青云便详细介绍已与国内顶级环保企业达成的技术合作意向,以及拟设立的、由第三方机构独立监督的环保基金。

他的准备之充分、态度之诚恳、方案之周密,给不少部委官员和评审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竞争同样白热化。通远港方面显然也志在必得。沈青云在一次部委组织的专家咨询会后,与通远港的钱董事长“不期而遇”。

“沈书记,年轻有为,动作很快嘛。”钱董事长皮笑肉不笑地打着招呼,“不过,这种国家级的项目,光靠嘴皮子和纸面文章恐怕不够,最终还是得看综合实力和历史底蕴。”

沈青云淡然回应:“钱董事长说得对,最终要看谁更符合国家战略全局的需要,谁能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滨州港有信心接受任何严格的评判。”

空气中弥漫着无形的火药味。沈青云得到信息,通远港方面正在动用其深耕多年的人脉网络,对关键人物进行游说,并试图放大滨州港在管理体制、历史包袱等方面存在的“不确定性”。

就在沈青云在京全力争取项目的同时,他并未放松对滨州内部改革的要求。他每天都会与周国梁通话,了解滚装码头谈判和人员安置的进展。

“国梁,越是这个时候,我们内部越不能乱,越要展现出高效、稳定、有活力的新气象。这是我们对国家、对省里最好的交代,也是我们争取项目最硬的底气!”他在电话里叮嘱。

周国梁不负所托,一方面与“环球港务”的谈判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方在管理权和技术标准本地化问题上展现了灵活性,初步达成了由双方共组管理团队、核心系统分阶段引入的共识;另一方面,大部分职工的安置工作平稳落地,那个曾爬上龙门吊的老刘,也已安心走上新的辅助岗位。滨州港内部,人心思定、人心思进的氛围正在形成。

就在项目评审进入最关键阶段时,一个意外的变数出现:一家有影响力的中央媒体,突然刊发了一篇某资深专家的文章,文章虽未点名,但以“某些传统老港口”为例,大谈“历史包袱沉重、改革步履维艰可能影响国家重大战略项目落地风险”,其指向性不言而喻。

这显然是竞争对手放出的一记“暗箭”,企图在评审关键时刻扰乱视线,影响决策。

消息传来,滨州方面一些干部有些慌乱。沈青云在北京接到宋青山的紧急电话后,却异常冷静。

“宋市长,不必自乱阵脚。这种含沙射影,恰恰说明对方感到了压力。”他迅速做出部署,“第一,市委宣传部立即组织有理有据的回应文章,邀请真正了解滨州港现状的权威专家发声,重点展示我们近期改革的具体成效和港口面貌的真实变化,通过主流媒体和官方平台发布,以正视听。第二,请省委宣传部协助,与相关中央媒体沟通,说明情况,避免不实信息扩散。第三,我们在这里,要更主动、更坦诚地向各部委领导和评审专家汇报我们改革的最新进展,用事实粉碎谣言!”

他的沉着与果断,迅速稳定了后方,前方的争取工作也未受大的影响。这场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反而让更多评审者看到了滨州港在沈青云带领下,面对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应对能力。

京城的夜晚,华灯初上。沈青云站在下榻酒店的窗前,望着窗外车水马龙。争夺已进入白热化,每一步都如履薄冰,但他眼神清澈,内心坚定。他已尽了最大的努力,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资源,展现了滨州最优的条件和最强的诚意。现在,他需要等待,等待国家最终的战略抉择。而这抉择,将深远地影响滨州,乃至整个北阳的未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