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 > 第96章 公卿议新帝 长安定根基

第九十六章 公卿议新帝 长安定根基

弘农城的血腥味尚未散尽,又添了几分浓重的戾气。王允、董承、伏完、卢植、杨彪、士孙瑞等朝廷公卿,带着各自的护卫,气势汹汹地涌向关押着董卓的家眷与他部众亲属的院落。

这里曾是董卓在弘农的临时府邸偏院,如今成了囚笼。院落里挤满了人,大多是老弱妇孺——有董卓的旁支亲属,有李傕、郭汜的家眷,还有西凉军将官的妻儿,他们蜷缩在角落,眼神中充满了恐惧。

“董卓老贼祸乱朝纲,罪该万死!其党羽余孽,岂能留活口?”王允须发皆张,指着院落中的人群,声音因愤怒而颤抖,“杀!给皇帝陛下报仇!给洛阳百姓报仇!”

话音未落,伏完已第一个冲了进去。这位辅国将军双眼赤红,腰间还沾着方才在城墙下沾染的血迹,此刻见了董卓的家眷,更是怒火中烧。他一眼就看到了被乳母抱在怀里的两个幼童——那是董卓近两年刚出生的幼子,大的不过三岁,小的尚在襁褓。

“董贼孽种,留你何用!”伏完嘶吼着冲上前,一把夺过两个孩子。乳母吓得尖叫,却被护卫一刀砍倒。伏完眼神狠戾,双手猛地用力,两个幼童连哭喊声都没来得及发出,便软软地垂了下去。

“伏将军!”卢植惊呼一声,想要阻拦,却被董承拉住。

董承冷声道:“子干先生何必心软?董卓杀我等宗族时,何曾有过怜悯?”说罢,他拔出佩剑,朝着身边一个西凉军将官的妻子砍去,鲜血瞬间染红了青石地面。

杨彪、士孙瑞等人虽面露不忍,却也默认了这场屠杀。他们被董卓裹挟多年,受尽屈辱,如今国贼已死,积压的愤怒终于找到了宣泄口。护卫们得了命令,更是肆无忌惮,刀光剑影中,哭喊声、求饶声、惨叫声此起彼伏,院落里很快便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唯有一个角落幸免于难——董卓的长媳范氏,正抱着女儿董白瑟瑟发抖。她因亲手刺杀董卓,被刘进的亲卫特意标记保护。伏完等人冲到近前,看到亲卫腰间的令牌,又想起范氏杀贼有功,终究是按捺住了杀意,冷哼一声转身离去。

范氏看着眼前的炼狱,脸色惨白,死死捂住董白的眼睛,泪水无声地滑落。董白也吓得脸色发白,浑身颤抖,一个字也不敢说!这场屠杀,与其说是复仇,不如说是一场失控的泄愤。

而这一切,刘进都看在眼里。他站在远处的城楼上,望着那座院落的方向,面无表情。身边的黄舞蝶有些不忍,曾来请示是否干预,他只淡淡说了一句:“由他们去吧。我若是去阻止,只会落得一个包庇董贼余孽的骂名!”

这群公卿积压的怨气需要发泄,董卓的余孽也确实留着碍事。让他们动手,既能让这些文臣出一口恶气,又能将这桩“杀降”的名声安在他们自己身上,对自己而言,百利而无一害。反正天下人只会记得是“朝廷公卿为复仇诛杀董贼余孽”,谁又会深究背后的默许?这一切,都和刘进没有关系!

屠杀结束后,血腥味弥漫了整座弘农城。王允、董承等人回到临时议事的府衙,脸上的戾气稍减,却多了几分疲惫与茫然。众人落座,一时无言,只有沉重的呼吸声在堂内回荡。

“唉……”王允率先长叹一声,打破了沉默,“董卓已死,其党羽也除,可陛下……陛下也不在了。如今国无君主,朝政无首,这往后的日子,该当如何啊?”

他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了众人的思绪。是啊,董卓死了,可天下还没安定,皇帝没了,这大汉的架子,该由谁来撑?

杨彪捻着胡须,沉声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当务之急,是从宗室诸王中择选贤明,拥立为新帝,以承汉祚。”

“拥立谁合适?”董承立刻追问,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是汉灵帝母亲董太后的侄子,论外戚身份,在朝中颇有分量,若能拥立一个听话的新帝,自己的地位便能更上一层楼。

士孙瑞接口道:“东海王刘祗素有贤名,且是先帝堂弟,辈分合适,或许可立。”

伏完摇头:“东海王体弱多病,恐难当大任。依我看,琅邪王刘熙年纪轻,易于教导,更合适。”

卢植皱眉道:“琅邪王年幼,恐被奸佞操控,重蹈献帝覆辙。不如考虑陈王刘宠?他素有勇力,在封国颇有威望,或许能镇住局面。”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推荐的人选各不相同,却都绕不开一个潜台词——要选一个“善”“听话”“易掌控”的君主。他们受够了董卓的专权,也不想再出现一个强势的皇帝,更不愿看到权力落入武将手中。

至于刘进,众人竟默契地选择了忽略。这位车骑将军手握重兵,功高震主,若让他参与立帝之事,恐怕最后只会是他一言九鼎,哪里还有这些公卿的话语权?刘进势力太大,不好掌控,不符合他们“重掌朝政”的利益诉求。

“诸位,”只有卢植见众人争论不休,忽然开口,语气凝重,“此事非同小可,是否……该先与车骑将军商议一番?”

堂内瞬间安静下来。众人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有犹豫,有不甘,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忌惮。

是啊,他们选择忘了刘进,却也没用。如今弘农城里,兵力最盛、话语权最重的,恰恰是这位他们刻意忽略的车骑将军。经过董卓一事,这些文臣早已明白,武人的刀是不认“家世”“名望”的,真要闹僵了,刘进麾下的猛将能轻易掀翻他们引以为傲的朝堂规矩。所以,即便是他们不认,也没办法!

董承脸色变幻片刻,强作镇定道:“子干先生所言有理,车骑将军功高盖世,自然要征询他的意见。只是……”他话锋一转,“立君乃国本大事,按礼制,还需请示太后。何太后尚在,她是先帝皇后,此事理当由她定夺。”

“对!太后!”王允眼睛一亮,“何太后久居深宫,深谙礼法,且是陛下嫡母,由她出面主持立君之事,名正言顺!”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把太后抬出来,既符合礼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刘进——毕竟太后是“君”,刘进是“臣”,臣总要听君的。至于太后会不会听他们的……他们下意识地认为,太后一个妇人,久居深宫,还能不听从他们这些“辅政大臣”的建议?

于是,一场关于“拥立新帝”的商议,最终落在了“请示太后”这个共识上。

次日清晨,王允、董承等人整理好衣冠,带着几分忐忑,来到了刘进的中军大帐。

帐内,刘进正与戏志才、刘伯温商议迁都长安的事宜。见众公卿进来,他放下手中的舆图,淡淡一笑:“诸位大人来得正好,不知有何要事?”

王允上前一步,躬身道:“车骑将军,如今陛下薨逝,国无君主,我等商议再三,认为当拥立宗室新帝,以安天下。此事关乎重大,我等想面见太后,与太后共商此事,还请将军应允。”

刘进心中冷笑。这群人打的什么算盘,他岂能不知?想拉太后做虎皮,制衡自己?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他们恐怕还不知道,月余前并州传来的家信中,已提及何太后顺利产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那是何太后和自己的孩子!如今的何太后,又怎么会听这群朝臣的?

自当年将何太后从洛阳接到并州,刘进便一直悉心照料,更让自己的家眷时常去探望。这几年相处下来,何太后早已看清了天下局势,也明白自己能安稳度日,全靠刘进庇护。尤其是生下女儿后,她更是将刘进视作靠山,早已没了当年在宫廷中争权夺利的心思,如今的她,只想安稳度日,女儿能平安长大。若是有机会,在给刘进生个儿子更好!

就这样的太后,会听他们这些人的摆布?简直是笑话。

心中念头转过,刘进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露出几分赞许:“诸位大人考虑周全,此事确实该请示太后。正好,我已决定迁都长安,那里宫室完备,更适合作为都城。”

他站起身,朗声道:“我已派人快马前往并州,迎接太后及宫眷前来长安。诸位大人若想面见太后,不妨随我一同前往长安,待太后抵达后,再共商新帝之事如何?”

众公卿闻言,大喜过望。他们正担心刘进会阻拦他们见太后,没想到他竟如此“通情达理”,不仅同意,还邀请他们同去长安。在他们看来,只要能见到太后,凭着自己的“忠君”之名和朝堂礼法,定能说动太后,立一个符合他们心意的新帝。

“将军深明大义,我等佩服!”王允等人齐齐躬身,“愿随将军同赴长安。”

商议既定,众公卿便忙着收拾行装,准备随刘进大军前往长安。他们带来的家眷、幕僚、护卫,也开始整理行囊,弘农城内一时忙碌起来。

就在此时,刘焉的两个儿子——刘范、刘诞,却来到了刘进帐前,请求辞行。

“车骑将军,”刘范躬身道,“如今董卓已灭,天下稍安,我兄弟二人思念父亲,想返回益州探望,还请将军应允。”

刘进看着这兄弟二人,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刘焉在益州经营多年,早有割据之心,如今董卓已死,天下将乱,这兄弟二人急于回去,恐怕不只是“探望父亲”那么简单,多半是想回去协助刘焉巩固势力,静观其变吧。

“也好。”刘进淡淡一笑,并未挽留,“路途遥远,你们多加小心。替我向刘益州问好。”

“谢将军!”刘范、刘诞没想到刘进如此轻易便答应了,心中松了口气,连忙道谢离去。

看着他们匆匆离去的背影,戏志才低声道:“主公,放他们回去,恐是纵虎归山。”

刘进不以为意:“益州偏远,刘焉父子素有野心,即便不放他们走,也未必能拉拢。如今我等重心在长安,不必为远虑分心。他们若安分守己便罢,若敢异动,日后再收拾不迟。”

戏志才点头称是。

十余日后,刘进率领大军及众公卿,抵达了长安城外。

长安城历经数百年,如今虽不复往日繁华,却依旧气势恢宏。高大的城墙绵延数十里,朱雀大街宽阔笔直,隐约可见城内宫室的飞檐斗拱。守将韩猛早已率领部众出城迎接,跪在道旁:“末将韩猛,恭迎主公入城!”

刘进翻身下马,扶起韩猛:“韩将军辛苦,城中情况如何?”

韩猛躬身道:“回主公,城中秩序已初步稳定,宫室正在修缮,百姓也已陆续返城,只是城西的右扶风一带,尚有董卓残部与羌人部落作乱,时常袭扰城郊。”

刘进点头,目光投向城西方向。右扶风是长安的屏障,若不肃清那里的乱军,长安便难得安宁。

“传我命令,”刘进沉声说道,“秦琼听令!”

“末将在!”秦琼从队列中走出,抱拳领命。

“命你挂帅,率领两万兵马,即刻西进,收复右扶风!”刘进拔出腰间佩剑,指向西方,“务必荡平那里的残匪与羌乱,确保长安西线安全!粮草军械,由王猛负责调度,不得有误!”

“末将领命!”秦琼接过佩剑,沉声应道,眼中闪过一丝锐光。

看着秦琼转身点兵,准备出征,刘进心中安定了几分。长安是关中腹地,也是他未来的根基所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众公卿站在一旁,看着刘进有条不紊地部署防务,心中既有敬畏,也有期待。敬畏的是他的军威与决断,期待的是能早日见到太后,实现自己的“立君”大计。

阳光洒在长安的城墙上,给这座饱经沧桑的古都镀上了一层金色。刘进抬头望着城门上方的“长安”二字,深吸一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