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 > 第98章 建安肇始 登基大典

第九十八章 建安肇始 登基大典

新帝,自然有新年号,刘进取名建安,意欲长建久安之意!

建安元年,八月十五。

长安城内,自清晨便已车水马龙,旌旗蔽日。自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以来,这座古都历经数百年兴衰,今日终于再次迎来新帝登基的盛典。

皇宫南门之外,早已铺设好长长的红毡,从朱雀大街一直延伸至太极殿前。沿途甲士林立,皆是刘进麾下精锐,身披亮银甲,手持长戟,腰悬佩剑,神情肃穆,气势凛然。街道两旁,挤满了闻讯而来的百姓,他们踮着脚尖,翘首以盼,脸上带着激动与好奇——今日之后,他们将迎来新的君主。

太极殿前的广场上,更是盛况空前。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身着崭新的官袍,手持笏板,神情庄重。王允、杨彪等前朝公卿站在前列,虽面带复杂,却也不敢有丝毫怠慢;岳飞、李靖等武将铠甲鲜明,腰杆笔直,眼中满是对新朝的期待;刘伯温、戏志才等谋士则神色沉稳,静观大典进程。

辰时三刻,随着一声悠长的钟鸣,大典正式开始。

刘进身着十二章纹的衮龙袍,头戴十二旒冕冠,在内侍的引导下,缓步走出偏殿。龙袍上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等纹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衬得他身姿愈发挺拔,眉宇间既有帝王的威严,又不失少年英主的锐气。

他沿着红毡前行,每一步都沉稳有力。身后,是捧着玉玺(刘协留的,不是孙坚那块)的内侍,那方历经秦汉的玉玺,今日将正式交到他的手中。

祭天高台早已设在广场中央,上置昊天上帝神位。刘进拾级而上,接过礼部官员递来的祝文,朗声宣读:

“维建安元年,岁在丙子,八月十五,大汉嗣君刘进,敢昭告于昊天上帝:昔董卓乱政,社稷倾颓,生民涂炭。进以薄德,兴义兵,诛国贼,复两京,皆赖天地庇佑,将士用命,百姓归心。今先帝宾天,国无正统,群僚百姓,咸请进承继大统。进不敢辞,谨以礼告天,愿承天命,继汉祚,兴礼乐,安黎元,扫**,清四海,使大汉中兴,永固社稷。唯上帝鉴之!”

声音洪亮,传遍广场,文武百官与百姓皆跪地叩拜,山呼“万岁”。

礼毕,刘进将祝文付之一炬,象征着上天已接纳他的祈告。随后,他转身面向百官,接受朝贺。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山呼海啸般的呼声此起彼伏,回荡在长安上空。刘进望着脚下跪拜的众人,心中涌起一股沉甸甸的责任感——从今日起,这万里江山,这亿万生民,便都在他的肩上了。

登基礼毕,刘进返回太极殿,正式宣布改元“建安”,取“建立安宁天下”之意。

“传朕旨意,”刘进坐在龙椅上,声音透过殿内的回声,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大赦天下,除谋逆、杀人等重罪外,其余囚徒皆赦免;免关中、并州、凉州百姓赋税一年,以休养生息。”

“陛下圣明!”百官再次叩拜。

接下来,便是安顿后宫。刘进深知,后宫安定,方能专心朝政。

“尊何氏为皇太后,”他首先下旨,“于皇宫西侧修建慈宁宫,供太后居住,一应供奉,务须丰厚。”

何太后虽未亲临大典,却也在长乐宫听闻消息,心中安定——刘进并未因登基而薄待于她,这份尊荣,足以让她在后宫安身。

随后,便是册封皇后与太子。

“册封马氏秀英为皇后,”刘进看向阶下,马秀英身着凤袍,端庄得体,正与其他命妇一同跪拜,“授金册金宝,居中宫坤宁宫,统摄六宫。”

马秀英叩首谢恩,声音沉稳:“臣妾谢陛下隆恩。”她自刘进微末时便相伴左右,贤良淑德,母仪天下,无人不服。

“册封长子刘皓为皇太子,”刘进继续道,“居东宫,设太子詹事府,择贤能辅之,教以诗书礼乐,军国大略。”

已经八岁的刘皓行至殿中,长得英俊精干,头脑也极其清明。他跪下接旨的同时,也象征着新朝的传承有望。当然,刘进一点也不担心这位能不能维持基业,李世民模板之下,刘进甚至觉得,他比自己更适合当皇帝!

接下来大封后宫,而东汉后宫旧制,仅有贵人和美人两级,等级简略,难以彰显尊卑。刘进索性下诏改革:

“后宫等级,宜仿古制而损益:设贵妃四人,以‘贤、良、淑、德’为名,位在皇后之下;次设妃八人,赐双字封号;再设嫔十二人;其下为贵人、美人,皆不设定员;末设选侍、随侍,为低阶位次。”

旨意一下,便开始册封。

“册封穆氏桂英为贤贵妃,窦氏仙童为良贵妃,赐居永和宫、承乾宫。”穆桂英、窦仙童皆是战功赫赫的女将,且与刘进情深意笃,也是最早跟随刘进的,得封贵妃,实至名归。

“册封黄氏凤仙为庄妃,甄氏姜为惠妃,王氏兰英为丽妃,张氏宁为顺妃,赐居各宫。”四人或出身将门,或贤淑有才,或功劳颇高,各有封赏。

嫔位暂空,留待日后增补。

贵人一级,册封李师师、梁红玉、鱼玄机、张出尘、花木兰、花宝燕、张氏(原甄氏母,虽初时不愿,却难违圣意)、单盈盈、黄舞蝶,杨延琪等,皆赐居偏殿,各有份例。

美人一级,则有杨延瑛,黑白夫人、马赛英、庞秋霞、方百花、甄脱、甄道、卞赛、卞敏等等剩下的刘进的妾室,亦按等级分置宫苑。

最末的随侍,仅有董白与其母范氏。二人因范氏诛杀董卓有功,被接入宫中。董白刚刚及笄,范氏也只是安分妇人,能得此位置,已属侥幸——她们心中清楚,若在宫外,以董卓家眷的身份,早已死无葬身之地。刘进此举,既是赏功,也是一种变相的庇护,朝臣虽有微词,却也无人敢公开反对。

后宫既定,宫阙之内顿时焕发出新的气象。工匠们开始修缮各宫,添置器物,曾经因战乱而萧索的皇宫,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安顿好后宫,刘进便将重心转向朝政。他深知,要想稳固统治,必须建立一套高效的官僚体系。

“传朕旨意,”刘进看向百官,“废三公九卿旧制,改行六部制度,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总领天下政务;官员品级,分九品十八级,以定尊卑。”

此令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王允、杨彪等前朝公卿脸色微变——六部制度直接削弱了三公的权力,他们这些人的地位,恐怕要大不如前了。

刘进却不管他们的反应,继续任命:

“授杨彪为太尉,王允为司徒,皆正一品,参赞朝政,享食邑三千户。”

二人虽得高位,却无实权,说白了就是荣誉头衔。杨彪、王允心中虽有不满,却也只能躬身谢恩——如今刘进权势滔天,他们根本无力反抗。

“授董承为卫尉,伏完为光禄勋,皆从二品,赐列侯,食邑千户。”董承、伏完等外戚与宗室,也得了些闲职,虽无实权,却也保住了富贵,倒也安分下来。至于剩下的原来的公卿大臣,也都封了闲职,但是官位不低,因此也没人闹事!

接下来,便是刘进的核心班底。

“授刘伯温为尚书令,从一品,总领六部,辅佐朕处理朝政;授王猛为尚书仆射,正二品,协助尚书令,分管庶务。”刘伯温智计深沉,王猛刚猛果决,二人一柔一刚,正是总领政务的最佳人选。

“授田丰为吏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官员选拔、考核、升迁;授张居正为户部尚书,正二品,掌管户籍、赋税、粮仓;授于谦为兵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军队调度、军械、边防;授寇准为礼部尚书,正二品,掌管礼仪、祭祀、外交等;授狄仁杰为刑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刑狱、律法;授文天祥为工部尚书,正二品,掌管工程、水利、营造。”

六部尚书,皆是刘进精挑细选的能臣——田丰刚正,张居正善理财,于谦知兵,寇准懂礼,狄仁杰明断,文天祥务实,各司其职,足以支撑起新朝的政务骨架。

为培养后备人才,刘进又下旨:“设立翰林院,为储相之地,掌修史、着作、经筵等事。授王守仁为翰林院大学士,从二品,总领院事;授王安石、蔡邕为学士,从三品,协助讲学授课。”

王守仁心学大成,王安石变法有术,蔡邕精通经史,三人共同负责推行“三舍法”,在长安开设国子学、太学,选拔寒门子弟入学——此举虽早已在并州推行,却也再次触动了世家的利益,只是如今刘进势大,他们只能隐忍不发。

“设立凌渊阁,为议事之所,掌献替可否,备顾问。授戏志才、陈宫为凌渊阁大学士,从二品;授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为学士,从三品。”凌渊阁相当于智囊团,专为刘进提供决策建议,皆是心腹谋士。

“授魏征、长孙无忌为谏议大夫,正四品,掌规谏朝政得失,弹劾百官。”魏征以直言敢谏闻名,长孙无忌心思缜密,二人正好互为补充,监督朝政。

官制初定,新旧官员各有安置。虽有前朝公卿心存不满,却也无人敢公开反对——刘进的布局环环相扣,既给了他们体面,又牢牢掌握了实权,手段之老练,远超众人预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