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开局岳飞薛礼,我称霸三国 > 第101章 新政初行 烽烟再起

系统播报完毕,养心殿内再次恢复宁静,只余檀香袅袅。刘进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的宫墙,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

黄金、粮草、人口、人才、模板……这一次的奖励,几乎解决了他眼下所有的难题。有了粮草和人口,雍州便能快速恢复元气;有了郑和、王承恩等人,宫廷内外的事务能打理得井井有条;有了尉迟恭、范仲淹、包拯,军政民政皆有可靠之人;还有三个珍贵的模板,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保障。刘进心里高兴着,看着娇俏可人的秋香,说道:“秋香,让其他人下去,你陪我休息一下!”

秋香闻言脸色一红,却还是高兴的照做了!她一直都特别听话!

一时间,风急雨骤!

时间匆匆,又是数日过去!

建安元年八月下旬,长安皇城的朝局已渐渐步入正轨。册封大典的喧嚣散去,各部衙门的官吏各司其职,往来公文在驿道上穿梭,昔日因董卓之乱而停滞的政务,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恢复运转。

这日清晨,天色微亮,太极殿外的晨雾尚未散尽,王允、杨彪等老臣已身着朝服,立于丹墀之下。按照汉家旧制,早朝需在卯时三刻举行,也就是清晨五点半,此刻的天色不过蒙蒙亮,寒风卷着露水打在官袍上,几位年近古稀的老臣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却依旧挺直了腰杆——在他们看来,恪守祖制是为官之本,哪怕辛苦些,也断不能懈怠。

可左等右等,直到辰时将至,宫门外才传来内侍的唱喏声,宣告圣驾即将到来。众人赶紧依次进宫,准备朝会!

众人到各自的位置后,王允眉头紧锁,与身旁的杨彪交换了个眼神,皆是面露忧色。

“杨公,”王允压低声音,语气中带着几分焦灼,“陛下登基不过数日,便要改易朝制,这……恐非吉兆啊。”

杨彪捋着花白的胡须,叹了口气:“王司徒慎言。陛下昨日已下旨,改早朝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时辰也延后至辰时。此事已成定局,我等纵有异议,怕是也难挽回。”

正说着,刘进的身影已出现在殿门处。他身着常服,步履从容,比起登基大典时的威严,更多了几分随性。身后跟着高力士,手里捧着一卷奏折,见众臣已在等候,刘进摆了摆手:“众卿不必多礼,都起来吧。”

待众人起身,刘进在龙椅上坐下,目光扫过阶下,见王允、杨彪等人面色凝重,便知他们心中仍有芥蒂,索性开门见山:“朕知诸位对改易朝制颇有微词,今日便再说几句。”

他清了清嗓子,声音透过殿内的梁柱传开:“昔日早朝定在卯时,看似勤勉,实则不然。天未亮便召集百官,路途远的臣子三更就得起身,到了朝堂已是疲惫不堪,议事时难免精力不济。如此一来,看似恪守祖制,实则效率低下,得不偿失。”

王允忍不住出列奏道:“陛下,祖制乃祖宗定下的规矩,关乎国体,岂能因一时之便随意更改?若朝臣皆因时辰延后而心生懈怠,恐坏了朝堂风气啊。”

“王司徒此言差矣。”刘进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勤政不在时辰早晚,而在是否能办实事。朕将早朝改至辰时,是让众卿能养足精神,议事时更专注;改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是让各部有更多时间处理具体事务,而非每日聚在朝堂空耗光阴。”

他顿了顿,继续道:“至于急事,朕已有旨意:凡关乎国计民生、边患战事的紧急要务,无论何时,哪怕三更半夜,都必须立刻报给朕;寻常事务,各部自行决断即可,不必事事请旨。各部处理不了的,交由王猛、刘伯温二位先生定夺;若他们也拿不定主意,再报给朕。”

这番话条理清晰,既解释了改制的缘由,又定下了处事的规矩。杨彪张了张嘴,本想再说些“君父当以勤为先”的道理,却被刘进接下来的话堵了回去:

“朕知道诸位担心什么。但如今是新朝初立,凡事当以实效为重。祖制中合理的,朕自然会遵循;但若已成桎梏,为何不能改?朕意已决,众卿不必再劝。”

刘进的语气虽温和,态度却异常坚决。王允、杨彪等人看着年轻的帝王,心中虽仍有不甘,却也明白此事再无转圜余地。这位新帝看似年轻,却比他们想象中更有主见,绝非可以随意摆布的傀儡。

“臣等遵旨。”几位老臣躬身领命,声音中带着几分无奈,却也只能接受现实。

刘进见状,暗自松了口气。他并非贪图安逸,实在是前世的作息习惯难以骤然改变,更何况,他深知“效率”二字的重要性。与其让百官每日顶着黑眼圈在朝堂上应付差事,不如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处理事务,集中精力在固定的日子商议大事。

散朝后,刘进回到养心殿,一进门便脱下了沉重的朝服,换上轻便的常服。秋香连忙上前接过衣物,又递上一杯热茶:“陛下今日议事,瞧着比往日轻松些。”

“可不是嘛。”刘进接过茶盏,在软榻上坐下,笑道,“定了新规矩,往后不用天天天不亮就爬起来,也能多些时间看看奏折,想想事情了。”

上官婉儿捧着一摞奏折从内间走出,她身着淡粉色宫装,手里捧着的奏折分门别类码得整整齐齐,见刘进看来,便屈膝行礼:“陛下,这是今日各部呈上来的要紧奏折,奴婢已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归类好了。”

刘进看向她,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上官婉儿果然如系统介绍般聪慧,不过几日功夫,便将整理奏折的差事做得滴水不漏,比他最初预想的还要得力。

“放下吧,陪朕一起看看。”刘进指了指案几,秋香已机灵地搬来两张小凳,让他二人坐于两侧。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奏折上,将竹简上的墨迹映得愈发清晰。刘进拿起最上面一本,封皮上写着“兵部急报”,正是他最关心的天下战事。

“先看看孙坚那边的消息。”刘进翻开奏折,目光落在字迹上,越看眉头皱得越紧。

奏折是从荆州传来的,详细记载了半月前的一场战事:孙坚在讨伐董卓后回师长沙途中,行至襄阳附近,遭到新任荆州刺史刘表的阻击。刘表麾下大将黄祖设下埋伏,于岘山两侧埋下伏兵,待孙坚率军进入峡谷,便以滚石檑木封堵去路,乱箭齐发。孙坚虽勇,却架不住腹背受敌,最终中箭身亡,年仅三十七岁。

“竟真的……应验了。”刘进放下奏折,语气中带着几分唏嘘。他想起当初孙坚在洛阳城捡到传国玉玺,不顾众人劝阻执意东归,还曾发誓“若有异心,必遭惨死”,没想到不过数月,誓言便成了谶语。

秋香在一旁听着,忍不住小声道:“那位孙将军……也太可怜了些。”

“可怜之人,亦有可恨之处。”刘进摇了摇头,“乱世之中,野心与誓言往往并存,可天道轮回,从不饶人。他若不私藏玉玺,不急于返回长沙割据一方,或许也不会落得这般下场。”

上官婉儿补充道:“奏折上说,孙坚残部仅余两千余人,如今由其子孙策带领,已退往吴郡,声言要先安葬父亲,再做打算。”

“孙策……”刘进想起那个绰号“小霸王”的少年英雄,眼神微微一凝,“此子勇猛更胜其父,吴郡怕是要再起波澜了。”他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手指,心中盘算着该如何应对——孙策若成气候,江东一带便再难掌控,或许该派人暗中留意其动向。只是不知道,当年的约定,孙策还记得吗?

他拿起第二本奏折,是豫州传来的消息,内容同样令人心惊:十多天前,袁术在南阳起兵,攻打豫州刺史孔伷,双方在陈县展开激战。孔伷本是文官出身,不通军事,麾下也无得力将领,交战不过三日便溃不成军,最终被袁术部将纪灵斩于阵前,想来如今豫州大半已落入袁术之手。

“袁术……”刘进冷笑一声,“果然是急不可耐。刚封了他交州刺史,他却转头吞并了豫州,看来是没打算去那蛮荒之地受苦。”

秋香咋舌道:“那位袁公路,胆子也太大了些,陛下刚下了分封旨意,他就敢动兵?”

“他何时把朕放在眼里过?”刘进语气平淡,心中却已多了几分警惕。袁术手握南阳富庶之地,又吞并了豫州,势力愈发庞大,此人野心勃勃,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只是眼下西凉未定,北方又异族需要防备,暂时还腾不出手来收拾他,只能先让他得意几日。

第三本奏折来自徐州,记载的是陶谦与张超、张士诚的战事。陶谦返回徐州后,为巩固地盘,派大将陈友谅率军攻打占据广陵的张超,却没想到张超之弟张士诚领兵来援,两军在淮阴一带陷入对峙,已经僵持了十余日,粮草消耗巨大,徐州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陈友谅对张士诚……”刘进看着奏折上的名字,眼中闪过一丝玩味。这两位都是元末的枭雄,没想到在这个时代提前相遇了。陈友谅用兵狠辣,张士诚善守,两人对峙起来,怕是短时间内难分胜负。

“徐州本是富庶之地,经此一战,怕是要元气大伤了。”上官婉儿轻声叹道,她出身民间,最是见不得百姓遭难。

刘进点点头:“陶谦此举,看似为了扩张,实则是自耗实力。传令下去,让司州刺史孔融派人前往徐州,宣朕旨意,劝双方罢兵言和,若不听劝,再做打算。”他暂时不想介入徐州战事,但若战火波及过广,危及民生,便不能坐视不理了。

第四本奏折来自吴郡,内容让刘进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吴郡朱家家主朱元璋,率领乡勇义兵突袭了盘踞在吴郡南部的贼寇严白虎,一战便大破敌军,斩杀严白虎麾下数千人,如今正乘胜追击,大有席卷吴郡全境之势。

“朱元璋……”刘进手指猛地攥紧,奏折的竹简被捏得微微变形。他早知道这位“洪武大帝”绝非池中之物,却没想到他动作如此之快,刚在吴郡站稳脚跟,便迫不及待地展露锋芒。

秋香见他神色凝重,忙问:“陛下,这位朱家家主,很厉害吗?”

“岂止是厉害。”刘进沉声道,“此人雄才大略,隐忍狠绝,若让他在吴郡站稳脚跟,日后必成心腹大患。”他想起历史上朱元璋如何一步步扫平群雄、建立大明,便觉得脊背发凉——这样的人物,绝不能让他在江东肆意发展。

上官婉儿心思敏捷,立刻明白了刘进的顾虑:“陛下是想……限制他的发展?”

“正是。”刘进点头,目光落在地图上的长沙郡,“孙坚刚死,长沙群龙无首,刘表虽为荆州刺史,却未必能完全掌控长沙。传朕旨意,任命朱元璋为长沙太守,令其即刻率部前往长沙赴任,不得延误。”

秋香不解:“让他去长沙?那里不是刘表的地盘吗?”

“正因如此,才要让他去。”刘进眼中闪过一丝算计,“刘表虽是宗室,却也颇有野心,定然不愿朱元璋在长沙立足。让他们相互牵制,朱元璋便无暇顾及吴郡,如此一来,既能削弱他的势力,又能让刘表多一个对手,可谓一举两得。”

上官婉儿闻言,暗自佩服刘进的算计——看似提拔,实则是将朱元璋置于险境,让他与刘表相互消耗,实在是高明。

接下来的奏折,是关于青州黄巾作乱的消息。杨安儿、管亥等黄巾余部在青州聚众数万,攻陷了数座县城,杀官夺粮,声势渐起。不过刘进看过之后,倒没太过担心——他已封袁绍为青州刺史,袁绍麾下兵马众多,对付这些黄巾余部,应当不成问题。

“让袁绍去头疼吧。”刘进将奏折放在一旁,“传令给青州周边郡县,让他们密切配合袁绍,务必尽快平定叛乱,安抚百姓。”

处理完中原及江东的战事,刘进拿起最后两本奏折,这两份来自凉州和并州的急报,才是真正让他忧心的大事。

凉州的奏折是刘琨发来的。这位族叔已收拾好行装,随时可以赴任凉州刺史,但他在奏折中提到,凉州如今被韩遂、马腾等十部军阀割据,各部拥兵自重,相互攻伐,朝廷政令根本无法推行。若要平定凉州,必须派遣大军西征,否则他这个刺史怕是连姑臧城都进不去。

“凉州之事,果然棘手。”刘进揉了揉眉心。韩遂、马腾皆是西凉宿将,麾下骑兵勇猛善战,又熟悉地形,想要平定并非易事。派谁挂帅出征,成了眼下最关键的问题。

他正思索着,目光落在了最后一本奏折上——这是薛仁贵从并州发来的急报,内容更是让他心头一震。

奏折中说,前几个月,草原上突然崛起了一支名为“契丹”的部族,其首领勇猛善战,短短数月便吞并了周边数个小部落,如今已拥有十余万人口,数万骑兵,势力扩张迅猛。匈奴可汗见契丹势大,自知不是对手,竟亲自前往并州求援,愿向大汉称臣纳贡,只求朝廷出兵帮他们击退契丹。

薛仁贵在奏折中直言,他已派斥候探查过契丹的虚实,发现这支部族战法凶悍,战斗力极强,绝非寻常草原部落可比。他请求陛下允许他率军北上,试探一下契丹的实力,若能将其击溃,既能震慑草原各部,又能趁机将并州边境向北推进,巩固边防。

“契丹……”刘进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凝重。他知道,这个在后世搅动风云的民族,就要在此时提前崛起了。而匈奴衰落,契丹兴起,草原的格局怕是要彻底改变了。

秋香见他脸色愈发严肃,大气都不敢出。上官婉儿也收起了平日的从容,低声道:“陛下,凉州未平,草原又起战事,这……”

“越是如此,越要沉着应对。”刘进深吸一口气,将所有奏折整理好,“这些事,非朕一人能决断,得召众人来商议商议。”

他看向门外,扬声道:“高力士!”

“奴才在!”高力士应声而入,躬身等候吩咐。

“你立刻去传朕的旨意,”刘进站起身,语气沉稳,“召刘伯温、王猛、戏志才、陈宫、房玄龄、杜如晦、徐茂公,还有李靖、岳飞,速到养心殿议事,不得有误!”

“奴才遵旨!”高力士不敢耽搁,连忙转身快步离去,玄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宫道尽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