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站在主控台前,指尖划过屏幕边缘,将“稳桩计划”的执行曲线拉到最新节点。六条数据流平稳运行,没有异常跳动,也没有突发警报。这本该是令人安心的信号,但他眉头微锁。马亮传来的三份境外动态简报堆叠在侧,内容详实,可每次他问出“这个政策变动在当地意味着什么”,回答总要迟上半拍。
赵宇正调试系统日志的可视化模块,孙明翻着资金调度预案的修订页,林娜低头核对着客户沟通模板中的措辞,杨芳盯着舆情监测界面的波动线,马亮在加密信道间切换轮询频率,黄杰则对照培训手册勾画重点。所有人都在做事,节奏稳定,但陆轩看得出来——他们还在用旧逻辑应对新规则。
他转身走向会议室,脚步沉稳。门开时,六人陆续抬头。
“今天起,加一项日程。”他说,“每天晨会后一小时,全员参加培训。”
赵宇抬眼:“培训?”
“请了三位专家,专讲国际法规差异、地缘经济影响和跨文化谈判。”陆轩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我们已经堵住了漏洞,也守住了客户。但现在的问题不是出在执行,是在理解。别人怎么定规则,为什么这么定,背后牵着哪些利益链条,这些我们得懂。”
孙明合上文件:“现在任务都排满了,抽人学习会不会影响进度?”
“进度不能停,但也不能只靠蛮力往前推。”陆轩靠着会议桌边沿站定,“上次仰光的事,马亮第一时间发现了执法同步性,可判断性质花了两个小时。等我们确认是围堵,舆论已经发酵了一轮。这不是情报慢,是我们对规则背后的逻辑反应太迟。”
林娜轻声问:“那这次培训……能让我们快多少?”
“快不了三天五天。”陆轩摇头,“但三个月后,你们再看到一条新政出台,不会只想着‘会不会影响项目’,而是能立刻想到‘他们想打压谁、扶持谁、转移什么矛盾’。这才是真正的防御。”
杨芳手指敲了敲桌面:“听起来像是要把我们都变成半个政经分析师?”
“不是分析,是生存。”陆轩目光扫过每个人的脸,“我们在走一条没人走过的大道。没有现成经验可抄,也没有退路可选。别人设局,我们破局的前提,是先看懂棋盘。”
室内安静了几秒。
黄杰开口:“我来安排场地和记录,把内容整理成后续外派人员的标准课程。”
赵宇点头:“技术线这边我可以带头学,回头拆解成内部指南。”
孙明没再质疑,只问:“什么时候开始?”
“现在。”陆轩看了眼时间,“专家已经在路上,二十分钟后到。”
晨会结束,七人转入附属会议室。投影亮起,第一课主题是《外资监管背后的国家意志》。讲师没有直接**条,而是从三个近期案例切入:某国突然叫停外资基建项目、另一地以数据安全为由驱逐科技企业、第三处则借税务稽查冻结账户。
“表面看是合规问题,”讲师指着图表,“实质是主权让渡与民族产业保护之间的博弈。你们要做的,不仅是遵守规则,更要预判规则何时变、为何变。”
赵宇举手:“如果一个国家外汇紧张,是不是更容易对外资动手?”
“非常正确。”讲师点头,“经济压力越大,越需要替罪羊。这时候,外来企业就成了最方便的靶子。”
孙明迅速记下要点,随即提出疑问:“那我们在融资结构上是否该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
“必须分散。”讲师回应,“而且要提前建立本地合作背书。有本土伙伴担责,风险才能共担。”
课程进入跨文化沟通环节,讲师播放一段谈判录像:中方团队按流程推进议题,对方代表却频频中断,谈家庭、聊天气,看似跑题。结果最后关头,对方突然松口签约。
“你们觉得奇怪?”讲师问,“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信任先于合同。不建立人情连接,再完美的方案也落不了地。”
林娜若有所思:“所以我们之前发的那些标准化安抚函,可能根本打不到点上?”
“很可能。”讲师坦然,“文字可以规范,但情感要因地制宜。一句‘我们理解您的担忧’,在某些地方是诚意,在另一些地方却是敷衍。”
马亮提问:“情报收集有没有文化禁忌?比如某些地区忌讳私下打听官员关系?”
“有。”讲师严肃道,“一旦踩了红线,不只是信息失效,还可能引发反制。你们的情报动作,必须嵌入当地行为逻辑中进行。”
一小时过去,没人起身。第二堂课紧接着开始,聚焦地缘政治对商业决策的影响。当讲到资源争夺如何演变为政策打压时,赵宇忽然意识到,过去他们只关注技术能否落地,却忽略了土地、能源、劳动力这些底层变量才是真正的决定因素。
“原来我们一直盯着树冠,没看土壤。”他在笔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