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的手指还停在白板上,指尖压着“突破”二字的末笔,指节泛白。窗外工地的吊车正缓缓放下钢梁,对讲机里传来调度员的指令声,节奏平稳。他没有动,目光落在赵宇刚刚递来的数据报告上,第一页写着:试点项目运行第二十二天,施工效率提升百分之三十五,误差归零。
“昨晚泵车预警,是系统第一次实战拦截。”赵宇站在桌边,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清晰,“提前两小时发现液压异常,维修组介入,没耽误一小时进度。数据已经同步到后台,可追溯。”
陆轩终于收回手,拿起报告翻到第二页。林娜的管理试点记录紧随其后——业主委员会召开第二次会议,针对一项非必要品牌替换提案,七名代表中有五人反对,最终决议否决。这是樊星阁历史上第一次由客户直接叫停材料变更。
“有人支持?”陆轩问。
“不止。”林娜点头,“有位业主说,以前觉得快就是好,现在明白,透明才是底线。他们要的不是速度,是安心。”
张涛坐在角落,手里捏着预算表,眉头没松:“效率是上去了,但设备投入、系统维护、人员培训,三个月追加支出将近八百万。其他项目现金流会吃紧。”
“吃紧,不是断。”陆轩把报告放下,“宏远上个月招标,报价比我们高百分之十七。他们拼的是人头,我们拼的是系统。差的不是钱,是代差。”
李刚靠在门边,一直没说话,这时开口:“兄弟们不是不愿改,是怕跟不上。新流程要记的东西太多,有人连传感器编号都背不下来。”
“不是让他们背。”陆轩站起身,走到投影前,“是让系统替他们记。人不用再盯流程,盯结果就行。错的,系统报警;对的,自动归档。我们要的不是更快的工人,是更聪明的工地。”
他点开一段视频——是试点项目C3区的实时监控画面,混凝土浇筑过程中,AI系统自动标记出一处钢筋间距偏差,预警弹窗跳出,现场负责人三分钟内到场调整。
“这叫预防。”陆轩说,“不是等出了事再补,是事前就拦住。以前我们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以前靠人盯人,现在靠系统盯系统。”
马亮这时递上一份日志:“过去七天,系统共触发预警十二次,全部处理闭环。对手那边,宏远临时指挥中心仍有人员进出,但没发起新舆论攻势。他们在看。”
“看我们在做什么。”陆轩接过日志,翻了两页,“他们以为我们在应对,其实我们在换规则。”
他转身走向白板,拿起笔,在中央画出一条横线,从左到右标出三个点。
“第一阶段,抗压生存。”他写下,“我们被围,被断供,被造谣,但我们没倒。”
笔尖向右划出第二段。
“第二阶段,破局反击。我们直播施工,公开数据,把暗战变明战,把谣言碾碎在事实面前。”
最后一段,笔迹沉稳。
“第三阶段,定义规则。我们不再回应谁,我们自己出题。别人学我们怎么活下来,我们已经在想怎么赢下去。”
白板上三个阶段清晰排列,最后一段被重重圈出。
“现在,我们站在这儿。”陆轩指了指第三阶段,“不是靠运气,不是靠硬扛,是靠创新。不是为了应对谁,是为了甩开所有人。”
指挥棚内安静下来。赵宇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满了技术参数和优化建议。林娜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她在想下一阶段如何扩大业主参与权限。张涛翻着预算表,眉头依旧,但笔尖已经开始勾画资源调配方案。
李刚走到桌前,拿起一份新流程手册翻了翻,忽然问:“扩大试点,要多少人?”
“每个项目组抽调两名骨干,组成双轨推进组。”陆轩说,“赵宇牵头技术线,林娜负责管理线,张涛协调资源,李刚负责一线落地。马亮继续盯外部动向,但任务升级——不只是看他们在做什么,要看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
“系统能预测?”马亮问。
“不能。”陆轩摇头,“但人能。数据多了,模式就出来了。他们每次出手前都有征兆,只是以前我们顾不上看。现在,我们要看得比他们想得还远。”
赵宇抬起头:“技术线这边,下一步是接入施工机械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每台设备的使用频率、故障周期、能耗曲线,全部建模。AI可以预判什么时候该保养,什么时候该更换,甚至能推荐最优作业组合。”
“能做到?”张涛问。
“已经跑通模型。”赵宇说,“实测误差小于百分之三。”
林娜接话:“管理线这边,我建议把业主委员会的否决权写入合同条款。不是临时机制,是制度保障。材料变更、工期调整、工艺替换,必须经委员会投票通过。”
“法律风险?”张涛皱眉。
“风险可控。”林娜说,“我们提供完整溯源链和成本分析,业主不是乱否,是基于数据决策。反而能减少后期纠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