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娜快步走入作战室,手中平板屏幕还亮着泰瑞斯官网的最后快照——“紧急审查通道”入口已关闭,时间戳定格在凌晨三点零七分。她将设备轻轻放在主控台边缘,没有抬头,只低声说:“他们关了门。”
陆轩站在大屏前,目光未移。南星线的双轨进度条正缓慢爬升,独立审计申请已进入提交倒计时,最小化接口部署完成度达到百分之六十二。他缓缓点头,手指在控制面板上滑动,调出第三方律师团队的确认回执。
“关了门,不代表路断了。”他说,“他们怕的不是我们提交申请,而是我们清醒地提交。”
话音未落,马亮的通讯终端发出短促提示音。他迅速解锁屏幕,眉头瞬间收紧,抬头看向陆轩:“东南亚三名核心客户联名发函,指控最新交付的B系列安防模块响应延迟严重,部分设备出现指令丢失现象。已有匿名帖在区域技术论坛发酵,标题是‘樊星阁的样品与实货,为何判若两国’。”
作战室陷入短暂寂静。张涛立即调出客户反馈流,数据瀑布般滚动,关键词高频闪现:“延迟”“失联”“性能缩水”。赵宇同步接入产品检测系统,调取最近批次的出厂记录。
陆轩转身,走到中央控制台,手指轻点,大屏切换为客户投诉汇总界面。他声音平稳:“哪个批次?”
“B-7到B-9,共三批,总计两千四百台。”赵宇回答,“其余批次抽检正常。”
“暂停后续发货。”陆轩下令,“启动三级质量响应机制——技术组二十四小时内出具初步检测报告,林娜负责客户安抚,所有对外回应必须经我确认。马亮,追查信息源头,特别是那篇匿名帖的发布路径,我要知道第一根火柴从哪里点燃。”
命令下达后,各部门迅速行动。林娜专注安抚客户;马亮全力追查信息源头;赵宇带领技术组深入实验室。陆轩则前往生产线监控室,协同张涛排查问题根源。
林娜打开加密通讯通道,开始起草安抚函;马亮接入暗网追踪协议,定位发帖IP;赵宇带领技术组直奔实验室。
陆轩站在原地,目光落在大屏角落的产品序列号列表上。B-7至B-9——这几个字符像钉子般扎进眼底。上一次看到类似的编号,是三年前北美冷却系统事故的召回清单。那次,他们等了七十二小时才发声明,等来了舆论雪崩。
他按下内线:“赵宇,我要最原始的检测数据,不是摘要,是每一台设备的运行日志。”
“已经在调取。”赵宇的声音从实验室传来,“初步比对显示,问题集中在信号响应算法的执行效率上,但代码版本与测试样品完全一致,硬件配置也无差异。”
“那就不是设计问题。”陆轩低声说,“是执行链出了岔子。”
他转身走向生产线监控室。张涛紧随其后。
“为什么偏偏是这三个批次?”张涛边走边问,“生产流程日志显示合规,参数记录完整,操作员也通过了资质核验。”
“流程合规,不代表结果可靠。”陆轩推开监控室门,“有时候,最干净的日志,恰恰是精心伪造的遮羞布。”
他调出B-7批次的全程监控录像,时间轴拉至原料投放环节。画面中,操作班组按序作业,机械臂精准投料,系统自动校准参数。一切看似无懈可击。
“查排班表。”陆轩说。
马亮远程接入,几秒后传回信息:“该班组主管黄杰,因后勤调度临时顶岗,非产线专职人员。”
陆轩眼神微凝:“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底线。现在,有人让我们自己踩破了底线。”
他命令:“回放原料仓区域监控,时间范围,B-7投产前十二小时至B-9封箱后六小时,重点排查非登记人员出入。”
画面一帧帧倒流。上午十时,物流车入库;下午三时,质检员取样;深夜两点十七分,一道身影出现在原料仓外。
那人穿着白大褂,帽檐压得很低,左手腕上戴着一块电子表,表盘边缘有细微的金属划痕,在监控反光下呈现出独特的十字纹路。
“暂停。”陆轩说,“放大左手。”
画面定格。那块表的轮廓清晰显现——军用级加固设计,防震防水,常见于特种技术维护人员。
“这不是我们的人。”张涛低声说,“登记库里没有这个编号的工牌。”
“查这块表。”陆轩对马亮说,“从全球技术设备数据库反向溯源,我要知道它最后一次出现在哪个系统里。”
马亮点头,迅速操作。陆轩转身看向孙明:“查这三个批次的成本数据,特别是原料采购单价和能耗记录,我要看有没有异常波动。”
孙明调出财务模型,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片刻后,他皱眉:“B-7到B-9的原料采购成本比标准批次低百分之八,但能耗高出百分之十五。这不合理。”
“低成本,高消耗。”张涛冷笑,“要么是偷工减料,要么是有人故意制造损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