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站在作战室中央,目光扫过众人。张涛将一份文件放在主控台上,封面印着“Q3-0846-δ:问题归因报告”。没有多余的开场,陆轩抬手翻开第一页,声音平稳却如铁锤落地:“技术分歧不是能力问题,是方向错位。他们追求架构完美,我们要的是系统上线。这不是对抗,是两条路没接上。”
赵宇站在控制台前,手指划过屏幕上的协作日志。外方团队依旧未响应“最小功能模块联调”提议,反而在内部平台发布了一份新的开发规范,要求中方团队全面适配其“全球技术标准”。他冷笑一声:“标准?他们连我们提交的接口都懒得看。”
陆轩合上文件,走到白板前写下两行字:“互训工作坊”“本地文化顾问团”。笔尖划过金属板面,发出短促的刮擦声。“三天时间,技术线由赵宇牵头,组织双方技术人员面对面交流。不谈标准,只讲逻辑。中方讲敏捷交付,外方讲架构稳定,谁能让对方听懂,谁就有资格主导下一阶段开发。”
他顿了顿,转向林娜:“市场线你全权负责。从今天起,所有宣传方案无需报备,你说了算。但我要看到改变——不是换一张图,是换一种说话方式。”
会议结束,团队迅速行动。赵宇立即拟定培训日程,胡军则通过非正式渠道将中方模块在极端负载下的稳定性测试数据传给外方几位核心工程师。数据结果显示,中方系统在并发请求超过百万级时仍保持响应延迟低于三百毫秒,远超对方现有架构的承载极限。
次日清晨,外方技术主管仍未露面。但三名外方工程师主动抵达培训现场,其中一人直接提出:“能否现场演示你们的负载切换机制?”赵宇没有犹豫,当场调出沙箱环境,启动压力模拟程序。随着数据流在屏幕上疯狂滚动,对方眼神逐渐从质疑转为专注。
陆轩站在观察区,看着双方技术人员围在一台终端前讨论代码逻辑。他没有插话,只是示意马亮记录下每一次有效互动的时间节点。当第一组联合调试任务成功跑通加密模块的数据互通时,墙上的时钟指向下午四点十七分。二十四小时挑战,提前完成。
与此同时,林娜已召集两名本地文化学者,组建临时顾问团。她将原发布会的视觉方案全部推翻,取消动态图腾设计,改为静态几何纹样,融合当地传统编织图案与樊星阁标志性的星轨线条。新方案不再强调“全球统一”,而是突出“本地共生”。
外方品牌部门当天下午发来正式抗议函,称此举破坏其全球品牌一致性原则,要求立即停止使用修订版物料。林娜未作回应,直接启用备用场地——杨芳提供的文化艺术中心,并在宣传通稿中注明:“本项目所有视觉元素均经独立文化顾问团审核,确保尊重本地传统。”
场地交接当晚,林娜独自留在办公室复核文件。她在顾问提交的初稿中发现一处细节:标注的“图腾禁忌区”范围,竟与外方原设计方案高度重合。她指尖停在那行文字上,眉头微蹙。这份顾问名单,正是合作方推荐的人选之一,名义上中立,实则曾深度参与其全球品牌项目。她没有声张,只是将文件另存一份,加密归档。
第三天,互训工作坊进入联合攻关联调阶段。胡军带领中方团队与外方工程师组成混合小组,共同攻克数据同步模块的兼容难题。调试过程中,他注意到外方代码中存在大量冗余验证层,仅身份核验环节就嵌套了七道加密校验,耗时占比高达四成。他低声对身旁的赵宇说:“这不是为了安全,是为了拖慢流程。”
赵宇盯着日志记录,眼神渐冷:“他们不是不懂效率,是不想让我们快。”
陆轩此时正站在作战室主屏前,观看实时协作数据。技术线的协同指数首次突破65%,市场线的新物料已进入印刷阶段。他拿起通讯器,下达指令:“技术组,把今天联调成功的模块打包,明早九点前推送到双方平台,自动部署。宣传组,发布会定在后天下午三点,主题定为‘从理解开始’。”
命令下达后,作战室短暂安静。孙明从财务终端抬起头:“首期资金仍冻结,但一线补贴已全额发放。团队士气稳住了。”
陆轩点头,目光落在白板上那两行字。互训工作坊即将结束,本地化宣传机制也已启动。轨道正在重新校准,不是靠强推,而是让彼此看见对方的路。
就在此时,林娜走进作战室,手里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宣传册样稿。她在陆轩面前停下,翻开末页,指着一行极小的字体:“所有文化符号使用前,经独立第三方伦理审查。”她低声说:“审查机构用了马亮暗中联络的渠道,名义上是学术组织,实为情报合作方。万一被查出,会牵连整个项目。”
陆轩盯着那行字,沉默片刻,抬笔在旁边加了一句:“审查独立,责任共担。”然后合上样稿,递还给她:“发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