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的手指从手机屏幕上抬起,邮件已发送。他没有放下手机,而是拨通了张涛的号码,声音平稳得像一口深井:“联系陈教授,我要亲自谈。”
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张涛的声音传来:“你真打算走这一步?”
“不是打算。”陆轩说,“是已经迈出。我们等不起,用户等不起,兄弟们更等不起。”
通话结束,陆轩起身走向作战室。走廊灯光笔直地洒下,映着他挺拔的身影。他没有停顿,推开会议室门时,孙明正低头翻看财务报表,眉头紧锁。李刚坐在角落,手指敲着桌面,节奏急促。
“开会。”陆轩只说了两个字,便走到主位前站定。
孙明合上文件:“城西三个运维员拒绝出勤,情绪很不稳定。工资延迟的事,已经在队伍里传开了。”
李刚冷笑一声:“钱都砸进实验室了,结果机器连人起床都认不清。现在连兄弟的饭钱都发不出来,你还想让大家怎么信你?”
陆轩没有回应他的质问,而是转向张涛:“高校那边,准备怎么谈?”
张涛站起身,打开投影。屏幕上是一份初步构想方案。“我拟了合作框架——我们提供真实场景数据、测试环境和运维反馈,高校负责算法优化。成果联合署名,课题可申报国家专项。不涉及资金入股,纯粹学术共建。”
“他们能信?”孙明皱眉,“我们是什么?一家修空调的民间组织?人家教授凭什么搭上自己的学术前程?”
“凭数据。”张涛声音坚定,“我们积累的用户行为样本,尤其是老人、儿童在非规律作息下的真实反馈,市面上没有第二家有这么完整的记录。陈教授团队研究智能家居多年,缺的不是理论,是真实世界的复杂变量。而我们,恰恰有。”
陆轩点头:“我亲自打这通电话。”
电话接通时,陈教授正在实验室查看一组数据。听到陆轩提出无偿共享全部非敏感用户行为数据,他略微迟疑:“你们的数据维度……确实特殊。尤其是夜间活动的非线性模式,对模型训练很有价值。”
“不只是数据。”陆轩说,“我们还有三千个正在运行的服务终端,可以作为你们算法的实地验证场。每一个家庭,都是一个**实验室。”
陈教授沉默几秒:“我们可以启动联合课题申报,但流程需要时间,短期内无法签署正式协议。”
“不需要协议。”陆轩说,“只需要一个开始。明天,我就派人送第一批数据过去。不求回报,只求共同突破。”
电话挂断后,陈教授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样本,低声自语:“老人起夜、孩子翻身、夫妻争执……这些混乱的日常,才是智能真正的试金石。”
孙明在另一头也没闲着。他调出城西片区三个已落地的物业项目账目,剔除所有灰色收支,只保留合法租赁、服务费、设备维护等透明条目。三小时后,一份精简版商业计划书成型。
“吴峰那边有回音了。”他对陆轩说,“他愿意牵线一名私人基金代表,但条件很硬——要用房地产项目股权作抵押。”
陆轩扫了一眼计划书:“抵押可以,但研发团队、数据资产、核心技术路线,一条都不能动。”
“对方可能不会接受。”
“那就让他们知道,樊星阁不是来求钱的,是来谈合作的。”陆轩目光沉稳,“我们有市场,有用户,有数据,现在缺的只是时间。他们投的不是现在,是未来。”
孙明点头,拨通了吴峰的电话。
与此同时,张涛回到研发室。技术团队围在终端前,气氛压抑。第七次迭代失败的阴影还未散去。
“从今天起,我们双线作战。”张涛站在白板前,写下两行字:
A组:对接高校,做模型适配。
B组:自主优化,保留本地学习路径。
有人皱眉:“我们为什么要靠外人?”
“因为我们不是在求人。”张涛声音沉稳,“我们是在借力。樊星阁的本事,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把所有能用的力量,变成自己的刀。”
他转身面对众人:“高校的算法再先进,没有我们的数据,就是纸上谈兵。我们的系统再努力,没有他们的理论支撑,就是原地打转。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把两条路走成一条路。”
一名工程师低声问:“如果两边都失败呢?”
“那就再试第三条。”张涛说,“但前提是,我们不停下。”
深夜,宁平研发室依旧亮着灯。A组工程师正尝试将高校发来的初步算法框架接入现有系统。接口不兼容,数据格式错乱,调试过程如同在黑暗中拼图。
突然,屏幕一闪,一组夜间测试数据显示:系统对“老人起夜”动作的识别准确率,达到81%。
工程师愣住,反复刷新数据,确认无误后,抬头看向张涛:“他们……真的做到了?”
张涛盯着屏幕,没有说话。他知道,这还不是终点,但至少,墙裂了一道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