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灯的红光还悬在走廊尽头,铁门闭合的金属震颤尚未散去。陆轩的脚步没有停,穿过昏暗的通道,推开指挥室厚重的隔音门。室内一片漆黑,只有战术板前那盏应急台灯亮着微弱的光圈,映出桌面上摊开的日志本——黄杰的笔迹依旧停留在“CPU占用率突增至97%”那一行。
张涛、孙明、马亮、林娜等人已站在原位,没人说话。他们知道,停电不是意外,是陆轩亲手切断了整层楼的主电源。这是信号,也是界限:从这一刻起,樊星阁不再对外传输任何数据,不再依赖任何联网系统,不再给敌人一丝窥探的机会。
陆轩走到战术板前,没看“与需同行”四个字,也没提“功能跟需,价格配值”旁的两个问号。他拿起红笔,在空白处画下了一个倒置的漏斗,开口朝下,尖端朝上。
“我们错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像铁锤砸在钢板上,“不是技术跟不上需求,是我们把‘优化’理解错了。我们一直在堆功能,以为越多越好,其实用户要的不是多,是准。”
他顿了顿,笔尖点在漏斗底部。
“真正的优化,是让每一行代码、每一个服务,都落在用户最痛的点上。价值密度,必须大于功能数量。”
张涛抬头:“那底层协议怎么办?七成要重写,时间不够。”
“那就别写完。”陆轩说,“我们不追求完整交付,只追求关键感知。用户打开系统,三秒内能感受到什么?是卡顿,还是流畅?是混乱,还是清晰?我们要让他们第一眼就感觉到——变了,而且变对了。”
孙明皱眉:“可市场那边,刘猛的低价已经把用户心态打乱了。免费成了默认预期,我们再推订阅,没人信。”
“那就反着来。”陆轩转身,“你们盯着低价,他盯着免费,我盯的是‘贵’。”
众人一怔。
“在三个高净值城市,推出‘限量尊享版’,定价翻倍,服务翻倍,响应速度承诺毫秒级,专属运维团队一对一跟进。不为走量,只为立标。”
杨芳眼睛一亮:“让高价成为品质的证明?”
“对。”陆轩点头,“当所有人都在往下拉价格,我们就往上拉价值。让用户明白,便宜的,才是最贵的。”
孙明迅速调出模型,在财务表上标出首批配额:88席。他加重了笔触,像是刻进骨头里的数字。
“控制数量,制造稀缺,口碑一旦炸开,反向挤压低价市场。”他低声说,“这招狠。”
“不狠,活不了。”陆轩看向张涛,“技术上,也不能再按部就班。封闭开发只是防御,我们要进攻。”
张涛深吸一口气:“我和赵宇联系了两位协议层专家,已经进入离线沙盒环境。我们决定拆解核心协议为五段,分段验证,动态加载。每完成一段,就封存一段,黄杰负责物理摆渡,绝不联网。”
陆轩看向黄杰。他默默点头,手里攥着一个加密硬盘,表面还带着机箱残留的余温。
“从现在起,开发节奏不是按天算,是按段算。”陆轩走到白板前,写下五个代号:Segment 1 到 Segment 5,“每段独立测试,独立封存,最后拼接。谁先完成,谁先交割。”
张涛拿起笔,走向隔离区白板。他刚写下“Segment 3:AI调度预加载模块”,笔尖猛地一折,断在槽中。
他没换笔,也没停顿,用断口继续写完最后一个字。
陆轩看在眼里,没说话。他知道,压力越大,笔越脆,但字不会停。
林娜低头记录,手指稳定,笔尖划过纸面,像刀锋切过冰层。她将会议要点逐条归档,同步加密存入离线服务器。每一条都标注了执行责任人与时间节点,没有模糊地带,没有“尽快”“酌情”这类词。
胡军站在门边,手按在战术腰带上。他没发言,但眼神扫过每一个人,像是在确认谁还能扛得住。
陆轩走到窗前,玻璃映出他的身影,背后是“倒置漏斗”四个字。城市依旧灰蒙,云层压得更低,仿佛一场暴雨即将倾泻。但他没看天,只盯着玻璃上那个倒影——沉静,冷峻,像一把正在回鞘的刀。
“李刚。”他忽然开口。
“在。”
“召集一线执行组,今晚十二点,地下训练场集合。我不需要他们动手,只需要他们告诉我——用户真正抱怨的是什么,不是数据,是话。”
“明白。”
“杨芳,联系酒吧线所有区域负责人,收集最近七天顾客的原声反馈,尤其是骂我们系统的。我要听真话,不是总结。”
“没问题。”
“马亮,境外IP的追踪不能停。山本一郎和卡洛斯敢伸手,就得让他们知道,我们的手也能伸过去。查他们的资金流、通信节点、惯用跳板,找漏洞,不为反击,只为防下一刀。”
“已经在做。”
陆轩回到战术板前,拿起红笔,在“倒置漏斗”下方写下四个字:精准穿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