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轩转身走向指挥台,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滑动,调出供应链监控图。红点在东南亚区域密集闪烁,卡洛斯的动作比预想中更快,但并未出乎意料。他目光扫过全场,技术团队仍在为刚刚完成的实机测试鼓掌,欢呼声尚未散去。
“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他的声音不高,却瞬间压住了所有喧闹。
众人安静下来,目光集中在他身上。陆轩没有停顿:“技术突破了,系统稳定运行超过预定时限,这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是检验——全面、彻底、不留死角的检验。我要每一个模块、每一条数据、每一处接口都经得起推敲。谁也不能保证敌人只从外部进攻,漏洞一旦从内部爆发,后果比千军万马更致命。”
张涛立刻上前一步:“我带技术组重新跑一遍全系统压力测试,重点复查第七阶段的控制逻辑和补偿算法。”
“孙明,”陆轩转向财务监督席,“你全程跟进检验流程,记录所有资源消耗和人力投入,我要知道这次升级的真实成本。”
“胡军!”他提高声调,“从现在起,基地进入二级戒备。所有检验区域封闭管理,非授权人员不得靠近主控区。我不要任何意外,哪怕是‘偶然’的断电。”
命令下达,各人迅速就位。陆轩站在指挥台中央,目光落在主控屏上那条平稳的绿色曲线——那是他们用信念与智慧换来的成果。但他清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检验工作在凌晨三点正式启动。张涛带领技术团队分三班轮换,对系统进行七十二小时连续负载测试。第一轮数据采集完成后,屏幕上跳出一组异常波动曲线。数值虽未超限,但节奏紊乱,与理论模型存在微小偏差。
“不是算法问题。”张涛盯着数据流,眉头紧锁,“反馈周期正常,导流响应精准,问题可能出在测试环境。”
他立即下令更换三台核心监测仪。新设备校准后重新运行,数据恢复平稳。原仪器被拆下送检,结果证实为传感器老化导致误读。张涛将报告发至总控台,附言:“细节决定生死,我们差点被自己骗了。”
与此同时,胡军在设备巡检中发现一台冷却泵在高负荷运行时发出轻微异响。声音极低,若非他亲自贴耳倾听,几乎无法察觉。他立刻叫停该模块运行,召来维修组。
拆解后发现,固定导流叶片的螺栓因热胀冷缩产生松动。虽未造成实质性损伤,但若持续运转,极可能引发共振,导致整机失衡。
“这个零件材质不行。”维修组长擦着汗说,“现在用的合金耐高温但韧性不足,长期高负荷下容易疲劳。建议换用钛镍复合材料,成本高些,但安全系数提升三倍以上。”
胡军记下建议,同步汇报给陆轩。陆轩点头:“记入后续生产改进清单。现在先把所有同批次设备排查一遍,不能让一颗螺丝成为突破口。”
天光微亮时,检验进入第三阶段——功能完整性验证。系统被模拟接入真实运行环境,包括极端气候、突发断电、信号干扰等二十种复杂场景。每一次切换,主控台都跳出数十条警报提示,技术人员逐条分析、排除、确认。
孙明坐在财务终端前,不断核对能耗、维护成本与预期对比。他发现新算法虽提升了效率,但量子协处理器的功耗超出预算百分之十二。他立即联系后勤组,要求重新评估电力供应方案,并提出采用分时段调度模式以降低峰值负载。
“我们不能只看性能。”他在会议频道里强调,“市场不会为‘强大’买单,只会为‘可靠且划算’埋单。”
上午十点,最后一项测试完成。系统在连续七十二小时高强度运行后,各项指标均保持在安全区间内。温度控制精度达到±0.3℃,响应延迟压缩至八十九毫秒,远超行业标准。
陆轩召集所有部门负责人召开最终评审会。检验报告已汇总完毕,但技术、财务、后勤三方对部分数据解读仍有分歧。
“你们说系统稳定,可功耗上升了。”财务主管指着图表,“这意味着运营成本增加,客户会质疑性价比。”
“但稳定性提升带来的故障率下降,能节省更多后期维护费用。”技术主管反驳,“我们算过账,五年周期内总体成本反而降低百分之十九。”
“这些是理论。”后勤主管插话,“可实际部署时,电力设施能不能跟上?我们得考虑客户的现实条件。”
会议室气氛凝重。陆轩听着各方意见,没有打断。等所有人说完,他才开口:“我们不是在做选择题,而是在做证明题。证明这个系统不仅技术领先,而且商业可行。”
他站起身,走到投影屏前,调出一组对比数据:“看这里,传统系统在第七阶段平均每年发生三次过热报警,每次停机维修至少十二小时。我们的系统,在模拟测试中,零报警,零停机。这意味着客户每年多出超过一百小时的有效运行时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