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尚未完全褪去夜的寒意,研发中心三楼的主控室已灯火通明。大屏上,泵车运行曲线如脉搏般平稳跳动,预警系统在负载变化前精准响应,误差始终控制在4%以内。赵宇站在服务器阵列前,手指轻敲键盘,确认着最新一轮测试日志。张涛靠在窗边,手中笔记本密密麻麻记满了参数迭代记录。李刚则刚刚从工地回来,工装上沾着泥灰,却掩不住眼中的振奋。
陆轩站在会议室中央,手中拿着一份刚打印出的项目总结报告。纸张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墨迹清晰,数据亮眼。他没有说话,只是缓缓将报告放在会议桌上,封面那行“人工智能优化新能源管理系统——首阶段成果验证”在灯光下格外醒目。
“我们走出了第一步。”他终于开口,声音不高,却如铁锤落砧,“但这一步,不是终点,是起点。”
众人抬头,目光汇聚在他身上。
“技术突破了,系统稳了,工地能跑通了。”陆轩环视一圈,“可这东西,如果只锁在我们自己的工地上,它就永远只是一台会‘听’泵车的机器。我们要的,不是让它听懂一台设备,而是让千千万万的设备,都学会自己思考。”
张涛眉头微动,似有所悟。
“市场,才是检验技术的真正战场。”陆轩语气沉稳,“没有市场,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进化。我们不能只做闭门造车的匠人,要做开疆拓土的先锋。”
李刚皱眉:“可我们……懂市场吗?咱们的人,从校服到西装,一路打出来的,谈合同、拉客户,这不是我们的强项。”
“所以才要转变。”陆轩目光坚定,“研发不能停,但另一条战线,必须立刻铺开。技术是刀,市场是鞘,刀再利,不出鞘,也无人知其锋芒。”
他转身走向白板,提笔写下三个字:拓、准、联。
“第一,拓展市场边界。不能只盯着建筑工地,新能源管理系统适用于工厂、电站、物流枢纽,甚至城市基建。我们要让这技术,走出樊星阁,走进千行百业。”
“第二,精准定位需求。不同行业,痛点不同。工厂怕断电,电站重调度,物流讲效率。我们必须知道客户真正想要什么,才能把刀,插在最痛的地方。”
“第三,联合潜在伙伴。我们有技术,但他们有渠道、有资源、有场景。合作,不是妥协,是借势。借他们的地盘,放大我们的价值。”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赵宇低声问:“那……从哪儿开始?”
“从调研开始。”陆轩收笔,目光落在林娜身上,“林娜,市场团队交给你。三天内,拿出一份覆盖十个重点行业的潜在客户清单,包括他们的能源管理现状、痛点、预算区间,以及对我们这类技术的接受度。”
林娜点头,眼神沉静:“明白。我会参考之前绿色能源项目的市场路径,但这次,我们要更细、更准。”
“不只是参考。”陆轩补充,“这次,我们要主动出击。过去我们等机会,现在,我们要造机会。”
林娜迅速召集团队,会议室很快变成了临时作战室。投影幕布上,一张张行业分布图、企业名录、政策文件接连浮现。她站在前方,声音清晰:“我们不能再用‘我们有个好技术’的思路去推,而是要问‘你们最头疼什么’。”
她特别标注了几家新兴科技制造企业与智慧园区运营商。“这些企业,正处于升级阶段,对智能化接受度高,决策链条短,是突破口。”
“另外,”她顿了顿,“我建议重点关注那些曾因能源调度失误导致停产的工厂。他们的痛,最真实。”
张涛听着,迅速在笔记本上勾画框架。调研数据还未完全汇总,他已开始思考策略布局。
两天后,林娜将一份厚达三十页的调研报告交到陆轩手中。报告中,不仅列出了上百家企业的需求画像,更用颜色标注了合作可能性等级。红色区域,是高潜力客户;黄色,是需培育对象;绿色,则是短期内难以突破的保守派。
张涛接过报告,整整三天,几乎未合眼。
他将数据拆解,按行业、规模、技术接受度进行三维建模。最终,他提炼出三套推广策略:面向技术敏感型客户的实证演示方案、针对传统制造企业的成本效益切入策略,以及为创新导向的行业巨头量身定制的联合试点计划。
“对于技术敏感型企业,我们主打‘可验证效果’。”他在会议上展示PPT,“直接带他们去工地,看系统实时预警,用数据说话。”
“对于传统制造企业,我们不谈AI,谈省钱。”他语气一转,“算一笔账:一次非计划停机,损失五十万;我们的系统,能提前预警,避免损失。一年省三次,成本就回本了。”
“而对于有创新意愿的巨头,我们提出‘联合试点’。”他目光灼灼,“不是卖产品,而是共建样板工程。他们出场景,我们出技术,成果共享,品牌共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