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研发中心三楼的灯光却亮得刺破寂静。走廊尽头的会议室门虚掩着,透出一束冷白的光,映在刚擦过的地砖上,像一道未干的刀痕。陆轩推门而入时,风带起他西装一角,扫过门边立着的工程进度板——那上面,“绿色能源模块架构设计”几个字被红笔圈出,旁边已密密麻麻贴满便签。
会议桌前,赵宇正低头翻看数据手册,孙明在笔记本上快速演算资金流,李刚则靠在椅背上,手指无意识地敲击桌面,像是在模拟某种节奏。胡军站在窗边,目光扫过楼下仍亮着灯的实验室,那里,几台服务器指示灯正规律闪烁,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
陆轩没有坐下,而是走到投影幕前,轻点遥控器。画面切换,不再是昨日的建筑蓝图,而是一张动态能源网络模型,线条交错,数据流动如河。
“昨晚的校准结果出来了。”他声音不高,却让所有人抬起了头,“三维扫描仪偏差已修正,误差控制在0.02度以内。从今天起,我们的系统,不允许存在‘差不多’三个字。”
赵宇合上手册:“技术组已经准备好初始架构草案,等会儿可以逐项讨论。”
“但架构不能只靠硬件堆出来。”孙明抬头,“我们得想清楚,这套系统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更快?更省?还是,彻底换一条路?”
李刚咧嘴一笑:“当然是全都要。樊星阁做事,什么时候只图一半?”
陆轩目光微动,扫过众人:“那就别只谈执行。今天这会,不设边界。谁有想法,哪怕听着离谱,也给我甩上来。”
话音落下,会议室短暂安静。有人低头思索,有人交换眼神。片刻后,角落传来一声轻咳。
张涛抬起头,手里捏着一支笔,指节因用力微微发白。
“我有个想法。”他说,“或许……我们可以把人工智能,嵌进新能源管理的核心。”
空气仿佛凝了一瞬。
“AI?”一名工程师皱眉,“那是算法的事,咱们搞的是实体建造系统,搭得上吗?”
“搭不上,是因为我们还没开始想。”张涛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你们看,现在的能源调度,靠的是预设参数和人工干预。可工地环境瞬息万变——天气、设备负载、施工节奏,哪一项都能让能耗曲线跳脱预期。如果我们有一套能‘学习’的系统呢?”
他迅速画出一个闭环结构:“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AI模型动态分析,预测下一阶段的能源需求,自动调整供能方案。比如,混凝土浇筑高峰期,系统提前启动备用电源;夜间低负载时,自动转入节能模式。不只是省电,更是让整个施工流程‘活’起来。”
会议室陷入沉思。
赵宇缓缓点头:“理论上可行。医疗行业已经有AI辅助诊断系统,能从海量病例中提炼规律。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施工数据里,提炼出最优能耗模型?”
“问题在于算力和数据积累。”另一名技术员开口,“我们没现成的训练样本,模型从零开始,周期太长。”
“周期长,不代表不能做。”张涛目光坚定,“我们可以先做小场景试点——比如,只针对一台泵车的能耗优化。采集它三个月的运行数据,喂给轻量级神经网络。只要验证有效,就能逐步扩展。”
陆轩一直未语,只是盯着白板上的结构图,眼神渐深。
“你收集过相关资料?”他忽然问。
张涛一顿,随即点头:“去年我就在关注AI在智能电网的应用。德国一家公司已经实现区域电网的AI负荷预测,误差低于3%。我整理了一份案例集,会后可以发给大家。”
陆轩嘴角微扬。
“那就不是空想。”
他转身,拿起另一支笔,在白板上重重写下一行字:“智能自适应能源管理系统——可行性研究立项。”
“这个方向,值得赌一把。”他声音沉稳,“我们定的长期目标是‘全自主绿色施工体系’,而自主的核心,就是决策能力。如果机器只会执行命令,那再快也是奴仆。但如果它能思考、能预判、能优化——那才是真正的自主。”
李刚猛地一拍桌子站起:“我来带这个项目!谁有意见?”
没人反对。
孙明却皱眉:“人力和资源呢?目前研发组已经满负荷运转,再抽调人手,其他模块会不会拖后?”
陆轩早有决断:“其他项目按原计划推进,但这个方向,优先级最高。我亲自协调,从后备梯队调五名数据工程师,设备预算单独列支,今晚就批。”
他顿了顿,看向李刚:“你牵头,组建专项小组。张涛提供技术框架,赵宇配合数据建模,孙明负责资源调度。我要在一个月内,看到第一份可行性报告。”
李刚咧嘴,眼中燃起战意:“保证完成任务。”
“别光嘴上说。”陆轩淡淡道,“AI不是打架,靠的是耐心和细节。你得学会看数据,而不是看拳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